郭際華
一、為什么要上閱讀課?
美國研究閱讀的專家吉姆·崔利斯說過:閱讀是教育的核心,學校中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
英國科學家培根說: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閱讀的重要性。
案例:《中國教育報》曾經報道了這么一件事:病假條換來的課外閱讀。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開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請假,結果在家里讀書讓她感到比學校里上語文課更加快樂。這種愉快的閱讀體驗帶來的是讓她以不斷請假、曠課的方式來換取課外閱讀。結果,從小學二年級到初中一年級,她寫了100多張病假條,換來的是400多部名著的閱讀,她的成績也特別突出。 由此可見,語文這個學科跟理科不一樣,它不是一一對應的,靠一個系列、一個梯級、一個臺階去給學生提高成績,它必須通過大量的積累,然后才能有一個提升。
實踐告訴我們: 閱讀對于人一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人都能從閱讀中學習,獲得樂趣,變得越來越聰明,變得越來越有品位,從讀書中獲得幸福的人生。
二、閱讀課要做什么?
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主持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認為,一個人的閱讀素養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理解和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二是從閱讀中構建意義;三是能從閱讀中學習;四是積極投入有閱讀的興趣。而閱讀教學:一是要培養閱讀的興趣二是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三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的方法四是要養成閱讀的習慣。一個學生有了持久的閱讀興趣,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的方法,就會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就會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才能從閱讀中建構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學會學習。閱讀教學應該怎么做才能達到以上的目的呢?那就是進行群文閱讀課,群文閱讀是上好閱讀課的抓手和載體。
一、群文閱讀的意義何在
1.是讓師生回歸到“閱讀”的本原
好的語文課,應該是大江大河,浩浩蕩蕩、兩岸開闊、濤聲千里,而目前教學中的技術化傾向讓很多教師的“本體性知識”缺失。這樣的“技術主義者”對于讀書的欲望不大、動力不足。
2.是對真實閱讀狀況的模擬
如今的閱讀時代,我們每天要面對海量信息,面對的多是“非連續性閱讀”。“非連續性閱讀”挑戰著我們的閱讀能力。它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最新的國際閱讀測試題嘗試了讓孩子在單位時間內閱讀2~3篇文章(有的文章很長)并作答。“群文閱讀”是對現實閱讀狀況的回應和模擬。
3.是努力改變閱讀教學的痼疾
從“一篇”到“一群”的更大價值是努力改變以往閱讀教學中的許多痼疾。它意味著“教”的改變。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4.是閱讀為所有課程的核心和基礎
研究發現,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績密切關聯。學生的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學習,而且閱讀越早越有利。
5.是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一方面提倡學生廣泛閱讀,如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同時,還特別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二、文章組合
“群文閱讀”,如果僅僅是讓孩子多讀幾篇文章,或者讓孩子感受真實的閱讀情景,又或者是讓孩子體驗到自主的學習空間,這些遠遠不夠。“群文閱讀”應該發揮出更大的教學價值,突破點應放在如何組合文章上。與流行的“主題教學”、“單元整組教學”等方式相比較,“群文閱讀”有所借鑒,但也有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就是群文閱讀的“結構化”。
現行教材和“主題教學”中,組文的線索偏重人文,例如,對自然的關愛、對弱小的同情、對未來的希望、對黑暗的恐懼…… 結構化意味著文章組合的“線索”更加豐富 群文閱讀中,文章組合的線索更加多角度、多面向。例如,把老舍文章放在一起,以“作者”為線索;把神話放在一起,是以“體裁”為線索;把友情類文章放在一起,是以“人文主題”為線索;把“反復結構”的故事放在一起,是以“表達形式”為線索;把一組同一主張的文章放在一起,是以“觀點”為線索……“線索”的豐富性遠遠超出了想象,它考驗著編選者的視野、眼光、智慧和對閱讀教學的理解。
三、具體操作
轉變觀念:于永正老師所言:“語文能力是讀書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也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課堂上老師必要的講解不可少,但語文能力的形成,靠語文實踐。讀課外書應該是最重要的家庭作業。”
課程資源:量大質優、便于利用的閱讀材料。
課堂變革 :1.開放性第一,議題的開放性。群文閱讀的議題可以是語文知識,也可以是語感、文感和情感,同時,議題面向學生是開放的,并不事先規定議題的思想方向或者答案方向,需要教師、學生、多個文本在一起互動而產生建構性的共識。 第二,教學結構的開放性。群文閱讀教學強調教師設置足夠寬泛的議題把學生引入思考和討論之中,從而讓學生擁有更大的空間和時間參與到對話之中來。 第三,師生互動的開放性。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傾向于告訴學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組織學生一起圍繞著文本進行建構。第四,教學評價的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注重來自學生的聲音,從來不輕易否定每一個答案,而是引領大家在理解、比較中獲得認同和共識。
2.主體性;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閱讀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表自己的見解。事實上,開放性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奠定了基礎,只有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學習空間和思維時間,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夠真正展現出來。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主體性是通過自主學習和尊重差異體現出來的。
3.交互性;第一,群文閱讀的過程,是多文本相互交織形成議題的總體結構的過程;第二,群文閱讀的過程,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過程,是在交互中產生新的視界融合的過程。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交互性是通過積極的傾聽和集體建構來實現的,正是經由傾聽和集體建構的過程,整個班級師生圍繞議題和選文構成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4.探究性群文閱讀教學是師生一起圍繞著議題和文本不斷深入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歷險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事先既定的答案,新的思想在其中不斷浮現出來,然后又不斷與已有的見解產生視界融合。因此,沒有誰能夠預計最終大家會發現什么,而且究竟會發現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最為重要的是經歷這一過程,不斷地改善師生對世界的理解,改善師生的心智模式。37672768-EFED-443E-993B-7C12136D98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