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礦
摘要:自從春秋戰國時楚國貴族屈原奠定了“騷體詩”之后,寫騷體詩的人越來越多。西漢人就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后人的騷體詩統稱為“楚辭”。屈原以后的楚辭作家以宋玉最為著名。本文通過對宋玉騷體詩《九辯》賞析,從而揭示出其赤膽忠心、忠貞愛國情懷。
關鍵詞:《九辯》宋玉詩歌 ? 愛國情懷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他的作品比起《詩經》來,無論在句法上、篇幅上、表現方法,都有了許多發展。它更適合于表現復雜的思想內容。屈原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采用了民間的語言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的靈活的新體裁--騷體詩。屈原以后,宋玉、賈誼以致淮南小山()等,無不沿用騷體進行創作,而且在用意遣詞上也往往承襲屈原。漢代的其它辭賦也是源于騷體,從他那里發展而來的。所以劉勰說:“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宋玉,字子淵,春秋戰國時宋國公族后裔,楚國文人,辭賦作家,楚國士大夫,曾事楚頃襄王。他出生于約公元前298年,卒于約公元前222年。宋玉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各書中關于他的材料都很瑣碎零亂。有幾點大體是可信的:他是稍后于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的楚人,曾經入仕,但位置不高。《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景差的作品都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宋玉的作品現在還可以看到一部分。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生卒年不詳)第一次在《楚辭章句》書中提到,說宋玉師從于屈原,是屈原的弟子。
宋玉,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頗不得志,是繼屈原以后又一偉大的辭賦家,與同時代的唐勒、景差齊名。他的作品根據記載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后五篇均見《文選》)和《古文苑》所載六篇。《對楚王問》及《古文苑》所載六篇可以斷定不是宋玉的作品,《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四篇,有人認為確為宋玉所作,有人則認為不是,雙方證據都不夠充分,我們也姑且存疑。《九辯》一篇,大家公認是宋玉的手筆。
《九辯》的主題,王逸說是閔惜屈原的忠而被放。這是附會。《九辯》主要是表現才志之士在封建社會中的不幸遭遇,寫出作者的感慨和不平。我們引出它開頭的一段加以說明。這段詩章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能作為宋玉的代表,其中所表達的感情在后面會反復地抒寫。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漻兮天高而氣清,寂廖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詩人先以“草木的搖落、行人的凄愴、離別的愁緒”來表現秋天給予人的蕭瑟悲涼之感,又用三句話概括了秋天的寂寥,然后寫貧士--詩人自己的苦痛心情。失去了職位,不得不飄泊到遠方去謀生。生活那么孤獨,連一個知己也難遇到。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憔悴的面容,聽到他沉重的嘆息。接著詩人用自然界人們司空見慣的“燕、蟬、雁、雎雞、蟋蟀”各種受秋風虐害的生物,反復表達他的哀感。然后又把意思再申明一下,那就是感到時光易逝,惟恐歲月蹉跎,一事無成。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宋玉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屬于封建統治階級中被壓抑的階層。詩人流落不遇的悲愁,反映了一般知識分子在封建社會中的遭遇。而且詩人還能從個人的懷才不遇出發,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加以揭露,對社會的不辨賢愚、小人當政有所斥責:“謂騏驥兮安歸?謂鳳凰兮安棲?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詩人對楚國危亡即在眼前的局面也表示深憂:“農夫輟耕而容與兮,恐田野之蕪穢。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后之危敗。”喟嘆為國盡力的人不為世所容:“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恐時世之不固。”這些愛國情懷對當時搖搖欲墜的楚國社會都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詩人的思想是很矛盾的。他一方面表示職介不能,“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食不媮而為飽兮,衣不茍而為溫。”但又立即悲嘆:“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同時也忘不了名:“原沉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詩人一方面對現實表示強烈不滿,一方面又嘆老嗟卑、惆悵自憐,一再說:“惆悵兮而私自憐”,“私自憐兮何極”。一方面對楚王有所不滿:“既驕美而伐武兮,負左右之耿介。憎慍愉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一方面又顯得很卑順:“原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欲寂漠而絕端兮,竊不敢忘初之厚德。”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宋玉雖然也對世態有所指責,但他同屈原卻有根本性質的不同,一個是被讒見害、愛國愛民、偉大堅強的戰士,一個是流落不遇、自嘆自憐、滿懷不平的文士。一個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一個從個人的不遇出發。盡管宋玉還是一個有正義感的正直的人,不是一個為了追求利祿而寡廉鮮恥的人,但古人常把屈、宋并稱,很顯然是不恰當的。
《九辯》雖多襲用屈原的句子,但也有它的獨創性。上面我們稱引的那段文章,古人曾譽之為“千古絕唱”。它用秋天的季節感受宣染出一種氣氛,巧妙地襯托出詩人的哀感;詩中所抒發的詩人的心情,又反襯出蕭瑟凄慘的秋意。寫景、寫情都曲盡其妙。《九辯》描寫很細致,這種纖細的手筆,是表現方法上的一種發展。它對漢賦頗有影響,后來的賦家們描寫景物,多向這方面發展,并把它推向極端。
結語:宋玉是繼屈原之后在“騷體詩”上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九辯》。此詩不僅藝術上效仿了屈原的唯美浪漫主義寫作風格,繼承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賦比興寫作修辭手法,而且在思想上也把一般士人的因懷才不遇表現在精神上的苦悶、彷徨、痛苦和獻身國家的忠君愛國政治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
參考文獻:
[1]《文心雕龍:辨騷》南朝梁·劉勰著 高文方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2]《中國文學史》,北大中文系集體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