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麗
摘要:孩子在剛進入正規的課堂教學,對課堂紀律不遵守,上課精力不集中都是常態。對數字的敏感度不高,常常感到挫敗,心理上對學習數學逐漸失去自信,以致后來對數學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覺得枯燥無味,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沒有求知欲和上進心。為了引導孩子們更好地步入課堂教學環節,依照兒童自身發展的特點和現代的教育教學理論,讓孩子們能快樂、愉悅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關鍵問題在于教與學形式的多樣化。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我認為可以從游戲中入手,組織數學游戲有利于孩子們體驗數學知識,在游戲的過程中促成師生和生生之間對數學知識的有效交流。
關鍵詞:課堂教學;數學游戲;數學知識
在學生學習計算之前,在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開始認識數時,首先這就需要大力培養數感,讓孩子們明白數與數的關系。例如:17+9這道題,有數感的孩子不會列個豎式來算,而是先算17+10,再算27-1;或者用17+3=20,20+6=26,有了數感的孩子們可以靈活地處理數字并能簡化問題,老師們想通過反復機械做,死急硬背的做題也出不來這種效果。只要孩子們對數字的感覺越好,越了解數字之間關系,計算能力也就越強。如果孩子們不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卻只是不斷地刷題,孩子們的學習就會慢慢地習慣于依賴使用記憶力,而不去深度思考問題。當孩子們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卻總是會本能地選擇最簡單的、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這種學習方法需要很長時間,后來學起來越來越難,因為數字越來越大,問題越來越多,僅靠記憶已經不夠了。對于一個小學數學不好的孩子,老師們經常有一種時時刻刻都進不了學習狀態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不“入門”,這個“門”也就是數感,就是數學思維,讓孩子們通過發現數字規律及其關系,計算時才能夠舉一反三。
一、從1-100百數表玩起
那么在孩子入學時就要下慢功夫,認識數字1-100時就要打牢基礎,如果你從幼兒園開始,你肯定會得到更好的結果。以下這幾種是通過平時在教學中摸索出來的數感訓練方法,小朋友很喜歡,并且簡單、實用,非常適合啟蒙教育的孩子們,并且效果也是不錯的。
這個1-100百數表是特別推薦的,非常簡單,只需要用一塊帶格子的正方形小木板和1-100的正方形小木片,一共十行,每行十個數字,紙質板也是可以的。這個百數表簡單而不簡約,它可以完全揭示數字的基本規律,數字中千變萬化的秘密就在這個表里。
1、按順序擺放
開始時先讓孩子們通過反復擺放數字,學會并熟悉1-100的數字。依據每一個學生的情況,根據個體的差異,逐步增加數字的數量,先是1-10,1-20,1-30……。因為孩子們已是一年級了,所以我們直接從1-40開始了。
“找找誰逃跑了?”
讓孩子把漏掉的數字補上。
通過游戲,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孩子們對每個數字在1-100中的準確位置的掌握情況,而且通過玩這個數字游戲,還可以幫助孩子們對數字的理解,建立起數與數之間的聯系。一開始,有些孩子可能會把15和25類似的數字混淆好幾次,這意味著他們不明白15是11到20之間的數字,更不用說15是10之后的第五個數字了,而25是20之后的數,25 = 20 + 5,這是計數的基礎,也是計算的根本。15歲和25歲之間的混淆還表明,孩子們更有可能在視覺上看到事物,而不是抽象地用數字思考,為了幫助哈薩克小朋友可以更好更快地形成一個抽象思維,則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培養起對數字的感覺,那么游戲就是最好的載體。
2、比大小
數感早期的發展也可以通過百數表開始,從而去幫助哈薩克學生形成一些感官直覺。當數字一出現時,孩子們通過百數表中數字的擺放位置,立刻就會對大小這一問題有一種視覺感官,直觀上可利用百數板輔助教學,通過直觀觀察再升華到抽象理解數的大小比較。
3、分辨數字
一直以來像14和41,66和88,96和69等這樣的容易混淆的數字,我們大人只需要掃一眼就能輕易分辨出來的,可到孩子們那兒就變成“都是些什么鬼啊?”
假如孩子們分不清楚,可以讓他們把兩個數字放回百數表里相應位置,然后通過觀察進行對比來理解。
像這樣的數字基本問題都弄不清楚的話,孩子們真正開始學習計算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出現把數字看錯的現象,還以為只是孩子粗心,毛躁,但這類問題往往被我們容易忽視。
4、找鄰居
舉個例子來說,找出與59相鄰的數字,首先要讓他找到59精確的位置,這是一個考驗小朋友們對兩位數的理解,然后就是對50-60這個區間數字的了解,如果對1-10的基礎知識很扎實,就不難發現理解兩位數的排列。
二、我最“棒”(乘法口訣練習)
1、游戲材料
由四十根不同顏色的小棒組成,其中有不同分值
2、游戲規則
紅黃藍綠各十支,紅色每支6分,黃色每支7分,藍色每支8分,綠色每支9分
3、游戲過程
(1)、用“石頭剪子布”的方法決出輪流玩的次序
(2)、第一人開始玩,把游戲棒用手握住,豎在桌子上,然后突然放開游戲棒,游戲棒越是散得開,越是對自己有利,最好的就是散成太陽花,是單獨的一支支游戲棒最好了,只要用手指輕輕向前后左右移動,只要不碰到其他的游戲棒或者眼睛看不到其他的游戲棒,再拿出來就可以了,然后還可以繼續
(3)、可以用得到的游戲棒去挑那些散開的棒,也可以用指尖慢慢輕按棒尖,等棒的另一端翹起一點,就用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去拿
4、那些玩的時候拿到沒動的游戲棒就歸他所有,等到一人玩到有動的時候,就由別的人接著玩,這樣反復直到游戲棒沒有為止。
最后按顏色用乘法口訣計算分值,相加最高者獲勝。事實證明孩子們在游戲中就練習了口訣,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讓口訣記憶不再那么生硬和冰冷。
三、“捉小偷”游戲(湊十法記憶)
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五五,這是孩子們在做計算時經常會用到的湊十口訣,我主張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是最好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介紹一種游戲是在湊十法的理解上補數,準備好1-10四種花色各十張撲克牌,先任意藏起一張牌后再發牌,彼此互相抽牌,能湊十的兩張牌可以扔掉,10與10配對,最后剩下的一張牌與藏起來的牌一定是一對,玩到最后讓孩子猜一猜藏起來的牌是幾,回答不上來,拿到最后一張牌的人就是“小偷”了。因為誰也不想成為“小偷”,孩子們更加興致勃勃牢記湊十的兩個數,比起死記硬背口訣來更加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望。
隨著孩子的數學才能提高,你也可以把自己制做的撲克牌數量增加到20、30、50,100張。
這些訓練方法也可以帶些獎勵和懲罰,孩子們玩起來就更加興致勃勃,樂此不彼。假定你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計算,我倡議用游戲來訓練他的數感,每天做練習,交叉去訓練。
通過多次探究實驗,游戲不僅能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學生們想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使學生有利于學知識和技能,更能運用各種感官,操作動手相互交流體會,讓孩子輕松快樂參與游戲中,積累經驗,逐步吸收數學知識,從教師的"教"為主轉向學生的"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