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崇軒
摘 要 抗旱造林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的應用能夠在提高樹木成活率的基礎上,有效涵養水土,改善北方地區的氣候環境,并緩解水土流失現狀。其中又以集雨技術、咸水滴灌技術、儲水灌溉技術、覆蓋技術及抗旱保水技術應用最為頻繁,在取得一定的林業發展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水資源和土質問題、植被選擇和模式問題、造林技術應用規范性不足等問題,導致北方地區的林業工程發展相對緩慢。基于此,結合北方地區的地理特征,探討抗旱造林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從合理選擇土地修整技術、正確選擇抗旱樹種、合理應用蓄水技術、做好移栽前的準備工作及做好養護工作5方面提出抗旱造林技術的實際應用策略。
關鍵詞 林業工程;抗旱造林;北方地區
中圖分類號:S728.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32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追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高度關注林業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因受到國內人口基數較大及傳統農業觀念的影響,我國的農業用地面積遠遠超過林地面積,林地面積逐漸縮小,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于降水量較為稀少的北方地區,林業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恢復林地面積的有效手段,不但能提高當地的抗旱能力,還有利于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抗旱造林技術作為北方林業工程發展的技術支撐,在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北方地區林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針對抗旱造林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我國北方地區抗旱造林技術的合理應用及林業工程的發展提供參考。
1 北方地區地理特征概述
從地理學的層面來看,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大興安嶺以東的廣大地區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北方地區[1]。西面到達祁連山東端的烏鞘嶺,東部毗鄰黃海和渤海,北面和東面分別與俄羅斯和朝鮮為鄰,主要包括東北3省及黃河中下游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的部分地區。我國北方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存在局部的高原氣候。北方地區的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相對較大,降水量總體偏少,且呈現出一種季節分配不均勻的狀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北方地區少有的高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區,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空氣中的含氧量、水汽含量隨之減少,并且紫外線和太陽輻射強度逐漸增加。高原地區氣溫偏低且氣溫年較差、日較差較小,在濕潤氣流的迎風面上降水量明顯較多,在高原的內部和濕潤氣流的背風面降水量大幅度減少。
2 常用的抗旱造林技術
目前,應用頻率相對較高的抗旱造林技術具體分為以下5種。1)集雨技術。通過人為操作,利用目標造林區域內的山坡徑流集中天然降雨,在目標林區周邊建設1個匯水的區域,隨后將雨水引入需要綠化的土地中,用于改善當地的土質環境。2)咸水滴灌技術。在造林地段,使用地下的咸水資源開辟相應的道路,并使用水資源對造林地區進行灌溉,以此建立1個綠色生態化的護林工程。但需注意的是,要全面降低水資源所處的鹽結層的鹽分含量,避免含鹽量過高損害植被根系。3)儲水灌溉技術。以造林周邊地區的實際環境狀況作為出發點,將圓柱形的儲水窖修建在地下水資源匯集的位置上,并且在其內部修建相應的防水層,將雨水、雪水一類的自然水資源進行儲存,用于灌溉[2]。4)覆蓋技術。以樹苗為中心,在樹苗的周邊鋪設地膜、秸稈,并將抗蒸發劑均勻地噴灑在樹木四周,隨后在樹穴上面覆蓋生草一類的物質,將樹苗的地膜鋪設成漏斗狀,確保水分能夠長時間留存在樹苗周圍。5)抗旱保水技術。樹苗移植過程中,將適當質量的保水劑放置在樹木根部。保水劑也可與水混合之后澆灌,將水分有效保存在土壤中,樹苗則會被保水劑與水所形成的糊狀物質覆蓋,并在其上覆蓋新鮮的土壤,滿足樹木生長對于水分的需求。
3 抗旱造林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3.1 水資源和土質問題
在北方林業工程發展中,應用抗旱造林技術時需注意水資源匱乏問題。我國北方地區是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少部分高原氣候為主,這2種氣候類型的總體年降水量相對較少,并且雨水大多集中在夏季。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林業工程建設,受當地干旱氣候的影響,降水量極少,會直接影響樹木的健康生長。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用地的面積遠遠超過林地面積,并且林地絕大部分都分布在山坡地段,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較為稀少。在黃土高原及青藏高原地區中,因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應用抗旱造林技術時需考慮當地土質較差及水土流失帶來的影響[3]。
3.2 植被選擇和模式問題
北方地區的林業工程建設要求在保證樹木健康生長的同時,推動當地生態環境的有效恢復及發展。應用抗旱造林技術時,應注意樹木的種類選擇問題。如果大量種植單一樹種,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恢復生態環境的效果,但是從林業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樹種的單一化選擇、種植在無形中提高了各種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很容易因為病蟲害的大規模暴發而出現樹木大面積死亡的現象。樹種的單一化應用也帶來了采伐期集中的問題,林區的樹木補苗工作無法順利進行,會直接影響北方林業工程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我國追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北方地區因受到自然環境、資金、地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盲目套用其他地區植樹造林模式的現象,并未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選擇樹種及抗旱造林技術,不僅無法保障移植樹木的成活率,還會帶來林業資源浪費
的問題。
3.3 造林技術應用問題
抗旱造林技術在北方林業工程中的應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化工程,不但需要以各個地區的實際環境作為出發點,而且需要嚴格遵循技術的具體規范,一旦其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將會直接影響接下來的工作落實及林業工程整體建設質量。目前,部分工作人員造林技術應用規范性不足,未能根據各個地方的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樹種及林業工程發展模式,會直接影響北方林業工程的健康發展。
4 北方地區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策略
4.1 合理選擇土地修整技術
想要使抗旱造林技術在北方林業工程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需合理選用土地修整技術[4]。常用的地面平整技術包括以下3種。1)魚鱗坑土地修整技術。在較陡的坡面,以坡體的等高線為放線,挖掘交錯分布的半月形狀的坑,主要適用于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的山地和丘陵地形。魚鱗坑土地修整技術能夠有效攔截地表的徑流雨水,進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實際整地規格需根據當地的地形,靈活進行選擇、調整,對于石質的山地地區而言,魚鱗坑的規模可保持在1.5 m×0.8 m×0.5 m;對于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的地段,魚鱗坑的規模則需要調整為0.6 m×0.4 m×0.4 m。
2)帶狀整地技術。這種土地修整技術更適用于地形較為平緩的沙地、荒地和緩坡地帶。需保留種植帶內原有的植被類型,整地的寬度保持在1~3 m,如果造林的目標區域有著較為嚴重的風力侵蝕和水土流失問題,保留帶的寬度需適當加寬。3)水平溝整地技術。采用這種土地修整技術處理后的地面相較于原來的地面較低,橫斷面呈梯形分布。水平溝的上口寬度維持在0.6~1.0 m,而深度和溝底的寬度分別為0.6 m和
0.4 m,能夠有效積蓄水資源,適用于栽植經濟林。
4.2 正確選擇抗旱樹種
從抗旱造林技術在我國北方林業工程中的實踐應用來看,耐干旱氣候的喬木樹種主要包括柏油松、白榆、側柏等,比較耐干旱的灌木樹種主要有沙棘、山杏、紫穗槐和檸條等。在具體造林工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結合目標造林地區的實際氣候特點、土壤環境及林業工程建設情況,選擇合適的抗旱樹種。北方干旱地區,需優先選擇抗旱能力較強的灌木樹種;土壤貧瘠且干旱、向陽的坡地,可選擇種植刺槐、側柏、沙棘等樹種,山杏、油松等植被更加適合種植在坡地的陰坡;尚未開發的荒山地帶,需優先選擇種植沙棘、檸條等植被。在目標造林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漸改善后,可栽種一些經濟價值相對較高的樹種。
4.3 合理應用蓄水技術
由于我國北方地區的降水量總體較少,且呈現出一種季節集中分布的趨勢,抗旱造林技術應用的關鍵,便是解決林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在北方地區的林業工程建設中,可將保水劑撒施分布在移植樹苗的四周,減少水分蒸發,保證樹木生長時水分充足。同時,應用覆膜技術也能進一步提高樹苗的成活率。由于北方年平均氣溫相對較低,應用覆膜技術,能提高土壤內部的溫度,避免因為冬季氣溫過低導致樹苗凍死。在使用覆膜技術的過程中,需預留出要栽種樹苗的縫隙,膜上的土壤覆蓋厚度保持在5~6 cm。在樹苗移植完成之后,需立即進行澆灌。
4.4 做好移栽前的準備工作
樹苗移植前,要澆1次透水,保證苗木含水量充足,并且移栽苗木時盡量選擇在晴天的早上、傍晚或陰天進行。在苗木運輸過程中,需做好防曬措施,避免在陽光曝曬下產生水分散失和蒸騰問題。在北方干旱地區進行植樹造林活動時,可使用ABT生根粉進一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例如,油松、側柏、樟子松之類的耐旱樹種,在使用ABT生根粉后,幼苗的成活率能提高8%左右。為進一步減少樹木蒸騰作用產生的水分流失問題,可在其枝干和葉面噴灑用于抑制樹木蒸騰作用的水溶液,以有效維持苗木原有含水量。
4.5 做好養護工作
完成苗木移植工作之后,管理人員應及時進行松土處理,進一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松土的深度可根據干旱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但需維持在15~20 cm。幼苗附近的雜草需及時清除,避免其與幼苗搶奪水分和肥料。在干旱地區實施造林工程時,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如可在目標區域內建立蓄水池。施肥處理需在苗木移栽之前結合整地工作同步進行,并在完成樹木移植后進行2次追肥[5]。管理人員也需針對當地林木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制訂詳細的預防和處理措施,進一步提高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
5 結語
我國北方地區的林業工程建設和發展,對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延緩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抗旱造林技術作為北方林業工程發展建設的技術支撐,在應用過程中卻面臨著樹種選擇較為單一、施工操作不規范、土壤肥力相對較低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土地修整技術及林木種類,配合移栽之后的水肥管護工作,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參考文獻:
[1] 王玲.北方造林樹種耗水特性及抗旱造林技術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0,40(14):63-64.
[2] 柳燕.北方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20(7):129-130.
[3] 柴金玉.我國北方主要造林樹種抗旱造林技術研究[J].科學技術創新,2020(13):128-129.
[4] 劉繼元.在林業工程中樹木養護管理技術的運用探微[J].農民致富之友,2017(7):266.
[5] 趙興強.林業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3):144-14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