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奇
摘 要 伴隨著水產養殖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水產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但在魚類養殖的過程中易發生各類疾病,對水產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造成嚴重損害。探究水產養殖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常見的魚病類型,提出水產養殖人員需采取魚塘處理、魚苗消毒及健全魚病病害的預防工作等相關防治措施,促使水產養殖工作順利實施。
關鍵詞 水產養殖;魚病類型;魚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9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62
魚病防治與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直接關聯,應大力促使水產養殖產業朝著綠色無污染的方向發展。為避免魚病暴發損害水產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提出需綜合運用各種相關魚病防治措施,確保魚類正常生長,推動水產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
1 水產養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藥物的過度使用
在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需對池塘進行定期的清潔管理,確保魚類養殖質量符合標準要求。魚類養殖水平和池塘的清潔度直接相關,部分水產養殖人員通過使用藥物的方法,使池塘的清潔度符合相關的制度要求,積極提升了池塘水質的透明程度,但過度使用藥物,會對水體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對水體中的生物也會造成一定干擾。假如藥物使用量過大,會對魚類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多數魚類可能會因此而死亡。
1.2 不科學的藥物選擇方法
部分飼養人員因缺乏專業化的魚類養殖技術,對魚類疾病了解較少,雖然可以采取相應的疾病預防措施,但預防方法比較普遍,缺少針對性。在選取治療魚病的藥物時,需對癥下藥,隨意使用藥物,會導致魚類產生抗藥性,加大魚病治理工作的難度。
2 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類型
2.1 寄生蟲類魚病
1)車輪蟲引發的魚類病害。車輪蟲的名字主要來源于其在水體中呈現橢圓的車輪狀,車輪蟲通常寄生在魚的腮部和皮膚表面。魚苗感染疾病后會表現出嘴部和頭部變成白色,同時在水中不停地游動,由于病情的進一步加重,會導致魚類的身體出現病變,皮膚逐漸變黑。伴隨病情的深入發展,會使魚類出現一些異常反應,如神情不安、飲食量降低等,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會造成魚類死亡。
2)三代蟲和環蟲引發的魚類病害。此類病害主要發生在淡水魚的養殖過程中,三代蟲和環蟲主要寄生在魚的腮部和皮膚表層等位置。隨著病情發展,魚類寄生的位置會出現很多黏液,且伴有呼吸急促的病癥,部分生命力較弱的魚苗,由于自身的免疫力較低,在疫病的長期干擾下會發生大面積的死亡現象。
3)小瓜蟲誘發的魚類病害,雖然這類寄生蟲的體型比較小,但依然可直接觀察到病蟲,病蟲從魚鰓或皮膚部位進入魚的體內,小瓜蟲中的病菌會對魚類組織造成嚴重破壞,致使其出現白色囊泡,然后逐漸演變為白色薄膜,致使魚鱗迅速脫落,以至魚鰭裂開甚至發生腐爛現象。
2.2 非寄生蟲引發的魚類病害
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不僅會由寄生蟲引發各種病害,同時部分化學藥品的不科學使用也會使魚類產生多種疾病,危害魚群的健康生長。例如,部分化學藥物會使魚類產生氨氮中毒的現象,魚類會表現急躁不安等癥狀,在發病期間不停地在水中游動,而且魚的腮部會逐漸變黑,最終會導致魚類逐漸死亡。例如受到銅綠微囊藻、蚌蝦等非寄生生物的影響,或化學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皆可誘發魚類發生病害。當魚餌投食量過多,魚類不能徹底食用,餌料剩余量過多,導致魚群出現氨氮中毒等現象,病魚身體逐漸變黑,且保持間斷式的游動狀態,直至沉至水底而死亡[1]。
2.3 細菌類魚病
魚類的體表通常會分泌出一定量的黏液,用來保護機體組織,增強其疫病抵抗性能,但當魚類的體表黏膜遭受細菌侵害受到損壞時,魚類的免疫抵抗性能便會不斷降低,繼而誘發細菌類疾病。常見的細菌疾病主要有以下2種。1)爛鰓病。一般發生在夏秋季,魚群受到柱狀黃桿菌的感染,鰓部開始慢慢腐爛,繼而脫落,對自身的呼吸工作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出現大面積的死亡現象。2)腸炎病。由于遭受點狀產氣單胞菌的感染,魚群腹部明顯鼓脹,腸壁充血,最終因絕食致死。
3 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的治療方法
3.1 車輪蟲類魚病
針對由車輪蟲造成的寄生蟲類魚病,可采取以下3種方法進行系統治療。1)利用15 g·m-3的高錳酸鉀溶液藥浴30 min,同時輔助1 g·m-3敵百蟲藥浴1 d。
2)利用水溶液對神農168進行有效稀釋,稀釋至
10 000倍,等藥物充分溶解后將其均勻潑灑到池塘中,可有效消除車輪蟲類寄生蟲。3)車輪指環凈溶液用水稀釋至1 000倍,等藥物充分溶解后,將其均勻撒到池塘中,亦可有效消滅車輪蟲類寄生蟲。
3.2 小瓜蟲類魚病
小瓜蟲難以適應高溫狀態,當溫度高于28 ℃會立即死亡,為徹底消滅此類寄生蟲,需把魚池的溫度加熱到28~30 ℃,魚體表的孢子會迅速生長至成熟,致使小瓜蟲順利地從魚體表徹底脫落。同時,還可選用5%的鹽水配合2 mg·L-1甲基藍溶液,對病魚進行一定時間的藥浴,或把配置好的藥物溶液潑灑到池塘中,當發現病魚體表的白點徹底消失后,表明達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3.3 打印病
受到產氣單胞菌的感染,魚體表面會發生炎癥,同時出現潰瘍癥狀。魚類患打印病后魚體表面出現橢圓狀的紅斑,在魚體表面呈現出紅色,因此被稱為打印病。病灶中間的鱗片迅速脫落,壞死的表皮逐漸腐爛,露出白色的真皮,繼而充血發炎,形成潰瘍疾病,嚴重時會露出骨骼和內臟,使魚類游動速度變緩慢,食欲降低,繼而衰竭致死。
可定期更換池塘的水源,避免對魚體造成損壞,或定期潑灑金碘150 mL·hm-2,然后把參舒康、免疫多糖及免疫VC摻入飼料中,連續使用5 d,可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
3.4 鰻魚細菌性爛鰓病
魚類感染柱狀黃桿菌會引發爛鰓病,作為一種常見疾病,其傳播范圍比較廣,發病概率較高,全年均可發生,但夏季溫度較高時此類疾病的癥狀較突出。鰻魚發病后體色變黑、游泳速率變慢、食欲降低,嚴重時甚至停留在池邊。剪開病鰻鰓蓋可發現鰓絲邊緣快速腐爛、鰓組織充血、黏液增多,腐爛位置呈黃色,且帶有一定的污泥雜物,嚴重時大部分鰓絲徹底腐爛,僅留有鰓絲軟骨。通過向魚池中潑灑應激解毒靈,同時給魚群服用利福魚康、魚肝寶及高效免疫多糖等藥物,可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3.5 擬指環蟲病
鰻鱺擬指蟲作為擬指環蟲病的主要病原體,可通過蟲卵和幼蟲向外傳播疾病。擬指環蟲病全年皆有發生的可能,20~28 ℃適宜此類寄生蟲的生長,大量寄生會造成鰻魚大面積死亡,幼鰻發生此類疾病的癥狀更為嚴重。通過對病魚進行診斷分析,發現當魚群被少量蟲體感染后,病魚的鰓部完全充血,飲食活動可正常進行。當病魚中度感染后,其食欲量不斷降低,魚鰓部位的黏液分泌量不斷增加,鰓蓋起伏異常,游動緩慢。當病魚嚴重感染時,會出現飲食廢絕、呼吸急促、鰓部嚴重充血及鰓絲短缺等癥狀。為有效防治這類疾病,可在魚池內潑灑金碘150 mL·hm-2,同時喂食三環絕殺、高能免疫VC及魚肝寶等[2]。
3.6 指環蟲病
指環蟲作為一種由多種病原引發的寄生蟲性疾病,其主要利用蟲卵和幼蟲向外傳播病原,在春夏季流行范圍較廣。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寄生,使魚苗出現大面積死亡,同時對鰱魚、草魚等具有極強的危害性。魚群受到指環蟲的大量寄生,鰓絲的黏液不斷增多,呈現出蒼白色的鰓絲,對魚的呼吸活動造成影響,且部分蟲體被擠出鰓外,鰓部明顯腫脹,鰓蓋張開,病魚游動速度變慢,直至其徹底死亡。可利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清理,或把三環絕殺摻入飼料中進行投喂,連續使用3 d進行治療。
4 水產養殖中魚病的預防措施
4.1 清潔處理魚塘
飼養人員在正式放養魚種前,需對魚塘進行清潔消毒,把池塘中的雜草和泥土等進行有效清理,加固處理池埂,并對其加強曝曬,有利于加快有機物的分解和轉化。在消毒過程中,可以使用生石灰,將其鋪灑在池塘底部即可,如果池塘底部淤泥過厚還應該注意控制生石灰的使用劑量和時間,避免池水過肥導致浮游生物過度繁殖。
4.2 對苗種進行消毒
飼養人員在引進新魚苗的過程中,需對魚苗展開嚴格的消毒管理,確保魚苗在放入魚塘時,自身不帶寄生蟲和病原微生物,把魚苗放在15 g·m-3高錳酸鉀溶液中或30 g·L-1氯化鈉溶液中,依據藥物的具體濃度、魚苗的身體狀況及水質變化等,對實際浸浴時間進行有效管控。例如,針對草魚魚苗,需在其腹部注射相應的滅活疫苗,或采用浸浴的方式,增強魚苗的免疫抵抗力。在日常的飼養管理過程中,依照魚苗的生長狀況開展消毒工作,輪換使用二氧化氯或生石灰等藥物,為魚類創造合適的生存環境,實現疫病防治[3]。
4.3 嚴格進行飼喂工作
在飼喂過程中要嚴格把握飼喂時間和飼喂質量,嚴格按照“早開食、晚停食”的原則;飼喂的時候應該使用全價配合飼料,保證餌料的新鮮,一般在8:00—9:00及15:00—16:00各投喂一次即可,在投喂的時候要遵循慢—快—慢的原則,一般80%~90%的魚吃飽游走就可以停止投喂。通過嚴格的飼喂工作也能夠保證水質的清澈,同時魚的需求也能夠得到滿足,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減少疫病的發生。
4.4 健全魚病病害的預防工作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魚類病害存在一定的發病規律:一般狀況下,春季較為寒冷,細菌疾病的發生概率較高;夏季溫度較高,通常由寄生蟲引發魚類疾病;秋季主要是突發性的魚病;冬季氣溫較低,時常發生細菌性疾病。合理利用殺蟲劑和抑菌劑等藥物,確保魚病預防工作的有效實施。
4.5 對癥治療魚病
一旦魚類發生病害,需利用相關設備開展疫病診斷,綜合疫病的臨床特征,找出具體的病原,同時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在用藥上也要嚴格按照水質情況掌握用量。如果魚類被寄生蟲和細菌等多種病原體共同侵害,致使其發生病害,可輪換使用殺蟲劑和滅菌藥物,通常狀況下,需先消滅病蟲,然后再進行滅菌處理[4]。除此以外,很多魚病都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因此要注重魚病的鑒別診斷,以便可以及時開展針對性的治療。
4.6 運用微生態制劑與中草藥綜合防治
在魚池中使用微生態制劑,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不會造成化學藥物殘留,同時可優化水體質量,提升魚類免疫抵抗力,降低魚類發生病害的概率,有利于開展綠色養殖工作[5]。
4.7 藥物預防措施
在日常的養殖管理過程中,使用相關藥物進行防治時,需注意針對魚病類型合理配比藥物,確保藥物使用量的適用性,可在養殖池內規劃出不同的功能區域,對不同魚病進行有效防治。在投放藥物的過程中,需增強對藥物的管控,注意藥物濃度。此外,避免在惡劣天氣使用藥物,確保藥物的濃度可維持2 h。需把藥物和餌料碾成粉進行投喂,并綜合魚類的生長特點,對飼料種類進行合理選擇,如草魚和青魚喜愛菜餅,因此在黏合劑的選擇上,盡量選擇菜餅和山芋粉配制成餌料,保證餌料具有一定的黏性和良好的浮沉性。在預防過程中也需要做好魚種、飼料、漁場、食場及魚用工具的消毒工作,從而全面提高預防效果。
5 結語
通過分析水產養殖過程中常見的魚病病害,提出相關的魚病防治技術,增加魚苗的免疫抵抗力和養殖質量,提高水產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使魚類養殖產業得到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姚雪琳,薛飛.水產養殖抗菌藥物防治魚病的規范使用[J].農業與技術,2019(14):97.
[2] 黃博曉,陳曉鵬,鄭曉生.水產養殖中有效強化魚病防治工作的措施[J].北京農業,2019(24):136.
[3] 李云.祥云縣水產養殖常見魚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9(15):300-301.
[4] 張平.水產養殖中抗菌藥物規范使用的要點:以魚病防治為例[J].養殖與飼料,2020(6):118-119.
[5] 姚佳.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J].南方農機,2018(6):198.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