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紫薇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郭曉君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網絡店鋪絡繹涌入市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銷售模式的商業實體空間,商業實體空間的迭代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實體商業綜合化、情景化、主題化及沉浸式體驗的快速崛起,追其根源是因為這樣的實體空間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體驗性的情緒價值,使人們可以長時間停留,并衍生出一系列的消費。例如,日本銀座的蔦屋書店就是一個成功轉型的書店代表,其“街巷空間”理念貫穿銀座商業體和書店內部。藤本壯介就借此提出過一個新理念:“與設計一個形體相比,設計師更需要去設計一個場景,或者說場景所給人的一種感受,這樣就可以讓設計超越網絡,打破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壁壘。”
廣義上視錯覺是指被觀察的物象,由于受到形、光、色的干擾,加上人們生理、心理因素影響而誤認的物象,從而產生與實際不相符的視覺誤差[1]。其形成原因在于,人們所看到的物體影像在人腦中進行了無形的加工,這與環境和空間效果所產生的“空間氛圍”有關,所以在事物本體層面上人們就可以對其進行設計,使人眼所觀察到的事物更能激發大腦產生錯覺,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在視錯覺相關的藝術概念中,有歐普藝術、超現實主義、孟菲斯風格、波普藝術、賽博朋克風及故障風等。其中,歐普藝術又稱“光效應藝術”“視幻藝術”,是指利用人類視覺上的錯視所繪制而成的繪畫藝術,運用了視錯覺原理。但是人們理解的視錯覺不等同于歐普藝術,歐普藝術是一種藝術思潮,具有一定的表現方式及特色,視錯覺中包含歐普藝術,源于視錯覺的范疇更廣泛,只要引起視覺上錯覺的現象就可以稱之為視錯覺。另外,視錯覺與超現實主義的差異在于超現實主義是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及夢的經驗相融合,展現人類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視錯覺中的感知層面錯覺僅停留于聯想和想像,與潛意識及夢境虛幻事物無直接關聯[2]。
在繪畫領域中,關于早期古代國畫中的視覺糾正,欣賞者都應深有感觸。在中國的山水畫中,較常見到的就是軸側圖,然而軸側是一種利用透視扭曲法營造的空間視覺效果,是人們所談到的視錯覺表現空間的一種遠古方式,也是視覺糾正在古代中國的應用。在古代西方,古埃及時期的壁畫中也運用了透視扭曲法,將原本不能同時看到的兩個角度融合在二度平面中,這與后期印象主義野獸派繪畫大師,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表現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綜上所示,這些都是“視覺加工美化”的方式,也稱之為視錯覺[3]。
藝術領域的研究常常伴隨著相關的視錯覺生理原理分析,相對應的在商業空間中對“空間增值”及“空間糾正”的現實需求,可以通過運用視錯覺手段加以實現,從而增加空間的相對活性。當然,視錯覺也有應用不當需要規避的地方,由于生理狀態及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同,沖擊力過于強的視錯覺效果會給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帶來一定的不適感,所以對于視錯覺的使用需要考慮個體的差異性[4]。
近些年,建筑空間中有關體驗性的設計來越來越受到關注,增強空間的使用性與體驗感成為建筑設計師和使用者的相同目標。
哈佛大學開展了大量有關于視知覺層面的研究與探索。例如,藝術設計領域的藝術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就著書了《視覺思維》《藝術與視知覺》《走向藝術心理學》等[5]。其中,《視覺思維》指出,視覺是人類認知活動中最有效的感官,將視知覺相關研究提上了更高的研究意義與高度。美國教育部就把“概念形式中的視覺因素”作為一個課題,解釋了視覺是思維產生的主要媒介,回答了“抽象是什么”等相關問題,為后續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廣泛學科研究后的基礎。
視錯覺大師M.C.埃舍爾常利用幾何悖論原理創作相應的矛盾空間作品。基于埃舍爾思維的形式特點與視錯空間構成原理,其作品常以視覺化的形式呈現現實中無法還原的矛盾空間,這離不開他對數學、建筑學、美學、哲學及繪畫設計的綜合考量。分析埃舍爾的視錯覺繪畫的作品發現:一是可以將埃舍爾的創作理論分為有透視探索、共存世界、視點轉換和錯覺循環;二是在大量的數學原理支撐幾何悖論基礎上,埃舍爾的視錯覺空間及圖形表現出可循性規律。埃舍爾作品中的數學原理包括彭羅斯三角形、莫比烏斯環、黎曼曲線、數學對稱理論、幾何學中的無窮悖論理論、射影幾何理論及晶體學理論[6]。
對埃舍爾作品進行視錯覺原理的分類可以分為幻想的空間、滲透的世界、有規律的平面分割或透視、有規則的晶體和螺旋形的體構、“不可能”或矛盾空間及太空與時空無窮極限這幾類。其中,幻想的空間基于視錯覺及幾何學原理;滲透的世界基于視錯覺及幾何學原理;有規律的平面分割基于數學對稱理論;透視基于數學投影幾何理論;有規則的晶體和螺旋形的體構,基于晶體學理論;“不可能”或矛盾空間,基于視錯覺及數學家羅杰·彭羅斯的三角原理;太空或時空無窮極限,基于數學和幾何學中的無窮悖論理論[7]。視錯覺原理運用于商業性建筑作品中的對比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視錯覺原理運用于商業性建筑作品中的對比分析
埃舍爾的作品《彼岸1》《彼岸2》,將傳統透視以外的平行透視、正仰視、正俯視應用于繪畫中的建筑某一透視角度中,天頂、天底或地平線均為透視角度之一。其中,早在歐洲時期的建筑形式中最具夢幻性的空間就集中在教堂的穹頂中,埃舍爾以繪畫表現為原型,并深入對建筑空間的本質進行思考。除了《彼岸》系列作品,《高與低》是運用同一平面上的兩個滅點,1951 年的《階梯宮》也是滅點和曲線透視相對性的最好例證。
凸面球將現實世界與鏡中虛像合二為一,也是埃舍爾對于鏡子、玻璃等新型材料中的錯視探索方式,相應的作品有《靜物與反射球》《手執反射球》《露珠》《漣漪》《三個世界》等。其中的錯覺元素是一種材料元素—凸面鏡。在空間創作中,借鑒埃舍爾的錯覺手法,不同的材質勾勒出的空間體驗感受也是有細微錯覺感受的,例如在空間中使用凹面鏡、凸面鏡、有色玻璃、有機紡織材料、竹織材料、鋼網結構或是曲面玻璃等材料[8]。
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將會涌現出越來越多超越原本認知的空間材料,用以達到共存世界的錯覺效果。例如,很多的奢侈品牌展就會使用鏡面反射出不同效果的共存空間效果,應用錯覺手法營造極具空間意境的視覺效果。
埃舍爾作品《凹與凸》畫中采用傾斜透視法,也稱交透視法。他習慣運用兩棱鏡體驗事物在空間中的視幻錯覺效果,其中提取的視錯元素是兩棱鏡在后人的設計作品中不難發現,依靠兩棱鏡把視網膜上的映像調換的方法使眾多設計師得到了創意靈感的啟發。
唯想國際的鐘書閣系列作品就擅長使用視點轉換的原理,運用兩棱鏡增添空間趣味視覺效果。英國鬼才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的相關作品都具有明顯的視錯覺表現手法應用。位于紐約的Vessel藝術裝置就很好地利用了透視產生的強烈視覺效果,在較高視角上產生眩暈的視錯覺效果,作為觀景平臺的同時,其空間的體驗性能大大增強。但由于其具有較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對于恐高及心理疾病患者不友好。
《觀景樓》《瀑布》均表現出一種視覺循環概念,充分利用了莫比烏斯環和無限循環原理,還涉及彭羅斯三角形原理,創造出具有無窮魅力的悖論空間。其中,不可能空間利用視角悖論,將畫面中不可能的界面進行視覺誤差上的粘結,使其畫中的空間具有無限可能性。
相關的設計作品中運用莫比烏斯環這一數學錯視模型的建筑案例較多,比較知名的還有BIG 事務所及扎哈事務所的建筑作品。在唯想國際設計的深圳鐘書閣作品中,環旋的螺旋體也在暗示著視錯覺空間中的這一悖論空間,使空間具有強烈的體驗性和感官效果,從而使人們產生無限循環螺旋體的錯覺[9]。
體驗式商業空間中涉及的視錯覺手法較多,其中就商業空間營造的感官體驗上主要分為4 種方式:一是關于光的體驗中與視錯覺相關的設計手法—光影錯覺;二是色彩體驗中基于色彩感知,可運用視錯覺的色彩錯覺進行設計;三是空間形態中的錯覺體驗相對復雜,包括幾何透視錯覺、矛盾空間錯覺、無限循環錯覺、共存世界及視點轉換等;四是材質的體驗相對真實,但視錯覺應用材質表現中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界面材質的拼接方式來得以表現。
建筑師要創造具有生命力的時代建筑,真正做到吸引人們走進建筑去體驗,去感知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趣味。視錯覺作為空間營造的手段可以為空間營造策略提供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