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磊,劉 敏
(1.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2.廣東省交通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交通大國,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來要建設交通強國的目標。因此,各個城市均需要在既有交通發展狀態下,積極迎接新的要求,經濟發達的城市均面臨交通壓力問題,亟需圍繞交通強國的發展思路開展交通治理工作。以佛山市南海區為例,針對交通強國背景下,城市交通治理的新要求、城市交通發展存在的差距及相應城市交通治理策略進行了研究探討。
《交通強國發展綱要》提出: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而其中的四個“一流”的標準,需要在接下來的交通工作中不斷探索和實現。綱要重點要求從“三張交通網、兩個交通圈”方面進行突破,包括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為了落實《綱要》的要求,通過將與交通擁堵治理關系密切的要求進行提煉,梳理在交通強國發展要求下,交通擁堵治理工作開展的思路方法。
交通強國提出的:(1)一流設施,指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包含了高鐵、城際及支路等各層級的交通網絡。篩選其中與交通擁堵治理相關性最強的內容,主要包括高快速、干道、軌道、公交、次支路、慢行網絡;(2)一流的服務,指運輸服務便捷舒適、經濟高效和城市交通擁堵基本緩解,包含了高效的快速城際客運服務、高效便捷的城市出行服務等多個方面,其中,最具相關性的,主要包括高效便捷的城市出行服務和加強交通擁堵綜合治理;(3)一流的技術,指科技創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領,其中,相關性最強的為大力發展智慧交通;(4)一流的管理,指完善的治理體系、高效的治理能力,包含了引導個體機動化出行、加強機制保證等多個方面,均為交通擁堵治理直接相關內容。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提煉,交通擁堵治理中,一流的設施應該體現在道路、軌道、公交、慢行四網融合發展,從而發揮系統效率;一流的服務應該從出行服務品質提升、熱門擁堵節點改善入手,從而提供高質量的出行服務;一流的技術應該圍繞交通大數據應用、智慧交通應用,支撐交通擁堵治理手段,從而提供高智慧的綜治技術;一流的管理應該注重全面完善的管理能力,從而建立高效能的管理體系。

圖1 交通強國綱要中關于擁堵治理的解讀
交通強國發展綱要,主要從發展方向和目標角度提出了要求,并沒有具體的數據指標,需要各個城市,在自身發展中不斷探索。一方面是交通基建的重要引導,另一方面是直觀衡量城市交通發展實際情況的重要依據。因此,針對交通強國發展的方向,通過綜合比選國家標準和先進城市樣例,研究適合南海推動并深入探討總結目前發展存在的具體差距。
(1)一流設施方面。南海區道路網絡密度現在僅5.6 km/km2,綜合考慮國標和先進城市案例,南海應達到9.5 km/km2以上;公交線網密度盡管現狀達到了國標的水平,500 m覆蓋率為93%,但公共交通是支持城市交通集約化,緩解擁堵的關鍵手段,這方面應與先進城市的500 m建成區面積的100%覆蓋要求一致;軌道網絡800 m覆蓋率方面,南海現在僅8%,結合南海實際組團城市發展的情況,與北上廣深先進城市集中發展的情況相比不完全相同,因此應采用國標35%的標準;慢行網絡方面,標準采用國標要求,仍有30%以上的空間需要完善。

表1 一流設施方面發展差距
(2)一流服務方面主要體現在高峰道路的服務水平和公交服務水平。道路服務水平通過高峰車速為標準,國內的先進城市均制定了28 km/h的目標,南海現狀為27.4 km/h,仍需要進一步提升道路車速和服務;公交服務方面,南海萬人公交車保有量仍不足,僅7.8臺/萬人,應達到先進城市的10臺/萬人目標才能有效地提供公交服務,才能保證公交發車間隔的5 min標準及綠色出行的服務要求;另外一個較為重要的標準,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南海現為49.2%,參考先進城市仍有差距。

表2 一流服務方面發展差距
(3)一流技術和一流管理方面,主要體現在數據應用、智慧交通技術、管理的科技手段、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上述內容按照交通強國和參考過國內先進城市情況,應是充分發展,并不斷提升實現技術成熟,并通過應用提高交通建設管理工作效率,而目前,南海區在上述方面均在起步階段,比如數據平臺,僅有公交、出租車和網約車的部分數據,上述數據未能完全覆蓋交通領域,仍需要不斷通過機制創新,打破行業領域,進一步整合大數據應用。

表3 一流技術方面發展差距

表4 一流管理方面發展差距
根據上文中的量化評估,南海區現狀與交通強國“四個一流”的要求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南海區現小汽車保有量已超100萬輛,預計至2025年將超130萬輛,相應的機動化出行需求將達到588萬人次/日。針對上述交通發展壓力,提出在交通強國發展背景下,圍繞“綠色主導、精準治理”為核心,樹立“國家區級交通強國示范區”的總目標,引導南海區交通綜合治理工作使之與交通強國的發展要求相契合。同時,從“交通網絡、交通服務、交通技術、交通管理”四大方面入手,制定策略和具體的行動,并從交通擁堵治理角度,打造示范樣例工程。從而實現近期“交通運行穩定順暢、出行服務綠色高效”的工作目標,為交通強國發展開好頭。
(1)打造高融合城市交通網絡:對標交通強國建設便捷順暢城市交通網的要求,持續推進碧江大橋、沉香江大橋等8條干道網絡建設;打造“十橫十縱”的骨干公交網,每年優化40 km自行車慢行空間等,補齊設施短板。以軌道站點為核心,推動軌道、公交、道路、慢行等多網融合提升,有效錨固城市交通網絡等。
(2)構建高質量交通出行服務:系統梳理全區交通擁堵熱點,實施“掛圖作戰”,逐點治理,未來三年完成不少于30處交通擁堵熱點治理工作;針對高速ETC改造,推進25處高速出入口整體提升等。每年開通不少于5條校園公交、定制公交、夜間公交、社區公交、鄉村旅游等輔助公交線路,對客流排名前50的公交站臺智慧化改造等,打造高品質公交出行環境。同時,以桂城中心小學為試點,探索校園“步行巴士”,打造學校周邊兒童主題道路等綠色出行服務。
(3)推廣高智慧交通技術應用:以大數據和交通科技為支撐,推廣交通數據治理和科技執法手段應用。包括加快三龍灣大道(智慧工程)建設,并進一步探索道路智慧化綜合改造提升,通過建設多合一信號燈桿、多合一電警桿、多合一路燈桿、預留5G設備等措施,打造智慧道路2.0;推動智慧化停車收費系統,提高停車周轉率;增設路口電子警察執法設備,三年內覆蓋全區90%的信號燈控路口,全面提升科技執法水平等。
(4)建立高效能交通管理體系:從交通管理和需求調控兩方面入手,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占道施工管理、事故黑點治理等措施,提升交通管理水平。近期重點排查未上牌的電動自行車,規范電動自行車管理,同時加大對不按車道行駛、闖紅燈等違法行為的整治力度;全面推廣警家校護暢模式,出臺占道施工的管理要求等。推廣小汽車合乘計劃,出臺合乘鼓勵措施,鼓勵小汽車合乘出行,減少小汽車出行需求。
(5)實施計劃:在交通強國背景下,圍繞上述四大策略制定了道路網絡擴容、公交網絡優化、慢行網絡完善、多網融合提升、擁堵熱點改善、綠色服務提升、智慧交通提效、科技執法升級、交通管理強化、需求調控深化等十大行動,形成了44項措施和258項具體工作,其中,為更好地探索交通強國背景下如何進行交通綜合治理工作,還制定了綠色校園出行、公交示范社區等5個具有示范性的工程。上述工作將通過3~5年時間逐步完成,為交通強國的建設開好頭。
(6)保障措施:為保障上述工作的有效實施,本次工作根據南海區實際情況,不同級別的工程項目由區、鎮分別負責建設,建立了區鎮兩級聯席會議制度,由主要區、鎮領導牽頭,形成合力推進工作實施。同時,針對投資少,見效快的短平快改善項目,由區、鎮共同出資,建立專項資金庫,專門用于該類項目的實施。
在兼顧交通強國建設要求和緩解交通壓力兩大要素基礎上,以佛山市南海區為例,對城市交通綜合治理工作開展的思路和方法進行的探索,力爭所提出的策略措施可以實現近期的“精準治理”,從而緩解壓力,同時也為遠期的交通強國建設奠定基礎。依托的項目方案已經印發執行,研究成果可為相似城市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