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文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境內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濕地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巢湖為全國第五大淡水湖,分布于淮北、淮南、阜陽、亳州等地的采煤塌陷濕地在全國極具特色,安慶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構筑了長江中下游區域享有盛名的華陽河湖群。
近年來,安徽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全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全省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一是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體制機制。先后頒布《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安徽省濕地名錄管理辦法》《安徽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管理辦法》和《安徽省重要濕地保護修復績效評價辦法(試行)》等法規文件。其中,《安徽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管理辦法》系全國首個自然公園管理辦法。將濕地保護率納入林長制、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內容。
二是發揮濕地蓄洪區生態保護功能。按照生態濕地功能定位,開展生態濕地蓄洪區生態保護修復,根據微地形狀況,提出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成活率高和耐水淹的69 種植物名錄,形成濕地植物配置正面清單。推進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33 條入湖河流、濕地蓄洪區為重點,建設肥東十八聯圩、肥西三河等10 處濕地,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投資估算95 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58 億元,拆遷6822 戶,退耕4.1 萬畝,退養1.5 萬畝,退居0.6 萬畝,栽植喬木32.6 萬株,灌木334.5 萬平方米,水生植被617.1 萬平方米,恢復修復濕地5340 公頃。
三是構建濕地保護網絡體系。發布省重要濕地52 處,一般濕地517處;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3 處、濕地公園64 處、濕地保護小區609處。全省濕地保護率達51.5% 。
四是推動濕地助力“雙碳”目標。以“濕地與碳匯”為主題的2021年“安徽濕地日”,創新組織開展“安徽省首次‘互聯網+濕地’義務認購”活動,旨在引導社會公眾了解濕地碳匯功能,積極參與濕地碳匯行動,以方便群眾“盡心”,吸引社會“盡責”,助推政府“盡力”。目前,已成立濕地碳匯研究課題組,開展石臼湖濕地碳匯計量工作。

安慶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
五是強化濕地保護修復科技支撐。開展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利用系列課題研究,“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頒布《濕地植被修復技術規程》《省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濕地生態狀況評估技術規范》和《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生態監測技術規程》4 項省級技術標準。
六是廣泛開展濕地保護科普宣教。創辦《濕地文學》,出版《安徽濕地保護修復實踐與探索》《濕地保護知識讀本·學生版》和《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釋義》等濕地保護系列著作,制作濕地保護公益廣告等系列宣傳片,持續開展“世界濕地日”“安徽濕地日”等宣傳活動。
一系列強有力的保護修復措施,讓安徽省濕地總面積達104.18 萬公頃。如今,巢湖濕地的鳥類升至300 多種,成為國家三部委公布的10 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唯一入選的湖泊。
濕地保護沒有終點,下一步安徽省將認真貫徹落實《濕地保護法》各項法律規定,以制度建設推動濕地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健全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完善濕地分級管理制度,發布《安徽省重要濕地名錄(第二批)》。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制度、濕地占補平衡制度、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濕地保護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濕地保護專家咨詢機制等。
開展濕地動態監測。圍繞水草、水鳥、水質、水量等濕地重要指標組織開展省重要濕地生態功能、面臨威脅和健康狀況等監測評估工作,發布全省濕地白皮書。
發揮工程帶動效應。以《長三角區域濕地保護修復實施方案》《“十四五”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修復實施方案》涉及安徽省重要建設內容和安徽省環巢湖十大濕地等重大工程項目為抓手,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創新,不斷提升濕地生態功能。
強化濕地碳匯研究。開展濕地碳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逐步建立相關標準和規范,結合濕地資源總量管控、濕地占補平衡、小微濕地認養、濕地植被恢復、濕地生態修復等工作,將濕地碳匯功能發揮作為打通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強化濕地建設管理。結合鄉村振興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充分發揮小微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努力打造一批“機構健全、生態優良、成效顯著、特色鮮明、管理規范”的濕地公園,使濕地公園成為地方特色“網紅”打卡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