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Update
動態消息
1月底,江西省首批啟動“濕地銀行”建設的試點縣——萬年縣掛牌成立了江西首家“濕地銀行”,完成了全省首筆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交易面積270 畝、交易金額1890 萬元。
江西省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是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加快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關鍵改革領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復,將其融入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生態鄱陽湖流域建設行動等重點工作,全方位、多層次予以推進;同時,將濕地保護修復納入林長制、河(湖)長制等工作體系,將濕地保有量、濕地保護率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有效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濕地保護主體責任。
目前,全省受保護濕地面積為56.41 萬公頃,濕地保護率61.99%。根據國家林草局華東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評估結果(2016年),江西省的濕地生態系統年綜合效益為1441.12 億元,濕地單位面積平均價值為每年每公頃15.84 萬元,濕地綜合效益和平均價值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
萬年縣“濕地銀行”建設,實現了從概念醞釀到實踐落地,打造了集濕地資源收儲、價值評估、資源交易、交易監管和科普宣教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載體;利用全省“濕地銀行”信息化管理平臺,開展濕地占補平衡指標申報登記與核算、展示與交易,建立濕地產權主體和投資主體“握手”機制。濕地產權主體可獲得指標轉讓收入,還可在不改變濕地基本特征和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有序發展農牧漁復合經營等濕地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源源不斷地“生金”,走出一條市場化、可持續的濕地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子。
“全省首筆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完成,體現了濕地生態修復的價值得到了市場認可,為后續濕地指標交易提供了示范案例。”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鄭博福表示,江西省后期濕地指標交易的相關機制,如濕地價值量的評估、交易雙方的權責界定等,還將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