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明 李書明 宋長新
Forest City
森林城市
這是一座有著4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這里是河南省開封市。
近年來,河南省開封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落實省委、省政府“森林河南”生態建設部署的重大舉措,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重大機遇的現實需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和抓手,深入開展市區城市綠化、縣城和城市居住區綠化、鄉村綠化、生態廊道綠化、河湖渠綠化、林業生態建設、單位庭院綠化、全民義務植樹等八大國土綠化工程,推進城、鄉、路、河全面增綠,總體生態水平獲得明顯提升。
2018年,開封市正式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圍繞“清明上河圖”這一開封市最具影響力的要素,開封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定位為“綠”寫古都新篇章,再現“清明上河圖”,力爭建設具有濃郁古都風韻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森林城市。
國土綠化行動是改善人居環境、加快生態修復步伐、促進美麗鄉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開封市堅持以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為依據,以“全域植綠、綠滿開封”為目標,大力實施八大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氣魄,扎實有序開展國土綠化提速提質行動,努力打造天更藍、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建設綠意滿滿、生機盎然的生態宜居家園。
生機盎然的六月,穿行在綠樹蔥蘢的國道、省道、縣鄉道,人在景中游、車在綠中行,一路繁花相送,綠樹成蔭。到過或路過的游客,無不對開封的綠化成就贊不絕口。
開封市堅持狠抓全域植綠、局部補綠、拆墻透綠、點面提綠、線帶厚綠、精細養綠的原則,對城區實現綠化全覆蓋。
堅持國土綠化與脫貧攻堅相結合,通過土地流轉、分紅、吸納貧困戶就業等方式,不僅實現村莊綠化,而且幫帶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國土綠化71.14 萬畝。其中,主城區和各縣建成區新增綠化3.3 萬畝,城市面貌和環境質量提升明顯。完成鄉村居住區綠化提升6 萬畝。在全市所有鄉鎮新建了面積不小于15畝的鄉鎮休閑公園,對2000 余個行政村進行綠化美化提升,創建國家和省級森林鄉村65 個,省森林鄉村示范村80 個,森林特色小鎮10 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取得顯著進步。完成道路綠化2440 公里、19 萬畝,縣級以上公路(含高速公路)綠化率達95%,基本建成了市縣鄉村互聯互通的廊道網絡。完成21 條骨干河流堤岸綠化近300 余公里、3 萬畝,河流堤岸綠化率達95%。新建、更新防風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28 萬畝,在黃河灘區以草壓沙發展優質牧草和萬壽菊等12 萬畝。目前,點、線、面相結合的市域森林體系和布局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鄉生態綠地系統基本成形,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開封市將沿黃生態廊道建設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抓手,使得黃河開封段愈加漂亮,多姿多彩。
在謀劃實施沿黃生態廊道示范帶建設中,堅持“綠為底、水為帶、文為珠、業為基、人為本”,建設內容包括綠化提升、園路建設、小品建設、驛站和節點建設等。總體布局是“一軸、一帶、兩線、三片區、十五個景觀節點”。示范帶總長21 公里,面積3876畝,總投資13 個億。其中,示范區段長度7.5 公里,面積約為1650 畝,投資為5 個億;黃河大堤段長度13.5 公里,面積約為2226 畝,投資8 個億。目前,示范帶建設綠化提升任務已經全部完成。

水城勝景 張振興攝
示范帶規劃建設凸顯“生態修復、保護為先”的理念,注重保留原有的林田濕地坑塘,主要種植泡桐、柳樹、國槐等鄉土樹種,以特色小喬木、花灌木、景觀草等作為點綴和補充,營造自然式生態景觀;凸顯復合型廊道功能,帶動高質量發展,將生態廊道建設和文旅研學、高效農業、群眾增收融為一體,沿途增設旅游休閑配套、研學基地、濕地公園、現代農業等設施,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凸顯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以黃河文化、宋文化、懸河文化展示為主線,打造“黃河之殤”文化展示區、“黃河之魂”文化傳承區、“黃河之光”文化弘揚區,用生態綠廊串起一個個散落的歷史文化遺跡,盡顯“黃河明珠、八朝古都”開封的文化內涵。目前,全市87.5 公里沿黃生態廊道全線貫通,65 公里慢行系統全部建成,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初見成效,“大美”生態格局加快形成。
當年,焦裕祿書記為了防風固沙在蘭考培植的泡桐,因得益于黃河故道得天獨厚的土質,生就了“會呼吸”的特質,成為民族樂器最佳的音板原材。如今,泡桐成就了蘭考年產值超億元的民族樂器制作產業,也成就了蘭考中國民樂之鄉的美譽。

1 群芳簇擁 謝惠攝

2 采摘的喜悅 蔣振福攝

3 黃河廊道 李書明攝

4 苜蓿產業 張越綱攝
開封市林業產業立足開封地域、氣候特點,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
特色木制品加工形成支柱產業。古典樂器、家具制造、板材加工已成為蘭考縣、尉氏縣等縣區的支柱產業,僅蘭考縣木制品加工業年產值就達200 億元,成為縣三大經濟支柱之一。杞縣坤深木業為豫東地區最大的楊木聚合板加工企業。
特色林業產業基地穩步發展。2019年以來,新建花卉苗木基地6.2 萬畝,新增特色經濟林5.5 萬畝,已逐步形成了尉氏縣張市、沙沃萬畝大桃基地,通許縣優質早熟蘋果基地,杞縣團城柿樹基地,祥符區、蘭考縣優質葡萄、石榴等特色產業基地,全市果品種植面積穩定在30 萬畝左右。對不宜種植樹木的黃河灘區,結合生態治理、脫貧增收要求,引導農民退耕還草、還濕,以草壓沙積極發展種植菌草、萬壽菊、紫花苜蓿等優質草本12 萬畝,不僅有效治理了風沙危害,還帶動了畜牧、加工、生態旅游等產業發展。預計生態草場將發展至20 萬畝以上。
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逐漸形成品牌。林糧、林養、林蜂、林藥、林菌等林下經濟面積達25.1 萬畝,形成穩定規模。生態旅游發展迅速,開封萬歲山國家森林公園、祥符區西姜寨生態科普大棚、蘭考縣泡桐花節、尉氏張市桃花節等特色生態旅游品牌享譽省內外。

1 金牛湖 張中利攝
穩步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全市新建公共游園、小微綠地等200 余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16 平方米,基本實現了“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為市民提供了方便的休閑游憩場所。
科學布局大型生態場所建設。啟動蘭考縣省級森林公園、尉氏縣賈魯河省級森林公園和杞縣國儲林森林公園3 個省級森林公園建設。全市森林公園總數達到10 個,其中國家森林公園1 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其他6 個。謀劃通許縣岳家湖、龍亭區柳園口、蘭考縣金牛湖、蘭考縣鳳鳴湖4 個省級濕地公園建設,已全部通過了規劃評審,進入建設期。目前,開封市每個縣均至少擁有一處大型生態休閑場所(300畝以上),大型休閑場所20 公里服務半徑覆蓋市域面積70%以上。
休閑綠道初步成網。新建集游憩、健身、綠色出行功能為一體的休閑綠道197 公里,全市綠道總里程達到319 公里,黃河生態廊道、汴西湖、環城墻公園、一渠六河等主要休閑場所基本實現綠道連通。
持續完善生態科普場所。啟動開封市百木園林木科普基地暨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建設,面向社會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態科普和義務植樹服務保障,是全市首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標志著開封市生態科普和義務植樹盡責體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全市共新建義務植樹基地11 個,近年來約 5 萬人到基地義務植樹40 余萬株。各縣區依托大型生態場所,配備完善生態標識系統,增設科普宣傳設施,建設生態科普教育基地,每個縣區至少有一處參與式、體驗式生態教育基地。

2 庭院綠化 王舒靜攝

3 農田林網 趙玉祥攝
古樹名木保護體系和制度更加完備。開展了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普查。共普查到古樹名木2097 株,后續資源25657 株,已全部進行登記。《開封市綠化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保護管理的意見》印發實施,進一步明確了古樹名木的保護措施、保護主體等,對林業、城管、住建、規劃等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清楚劃分。
一系列有力措施,開啟了開封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新篇章,也讓越來越多的開封人感受到鮮花與綠蔭常伴身旁的美好。一座生態良好、環境宜人、宋文化彰顯的魅力城市,正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