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傳德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研究探討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林草行業要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實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就必須把握新定位、尋求新突破、實現新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建議在事關全局性、根本性、趨勢性重大問題上,遵循規律、把握大勢,適時啟動實施一批新的林草業重大工程,并以此為載體,帶動林草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門頭溝區百花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這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和發展,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由此可見,生態保護修復已成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環節。
森林草原具有生物量、生產力巨大和碳含量高等優點,是陸地生物圈的主要碳儲存庫,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全世界陸地生態系統有機碳儲量分布中,森林占39%—40%,草地占33%—34%。據測算,我國森林資源年固碳量達6.34 億噸,草原年固碳量達5.96 億噸。因此,森林草原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的主體,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議啟動實施林草碳匯工程,通過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不斷提升森林質量,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持續增加碳匯能力。建立以物聯網為基礎、林草感知系統為平臺的動態化、多層次的林草碳匯監測系統,為科學評價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提供有力支撐。逐步將森林草原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宣漢縣巴山大峽谷中藥材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總書記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黃河大治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尊重自然規律及河流演變規律,保護和改善流域生態服務功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變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現狀。
長江流域涉及11 個省(區、市),面積約205 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 億人,GDP 占全國的45%。流域森林覆蓋率達 40.49%,河湖、水庫、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0%,物種資源豐富,珍稀瀕危植物占全國總數的39.7%。黃河流域涉及9 個省(區),國土面積約130 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6 億,GDP 占全國的6%。流域森林覆蓋率達 19.74%,黃河流域已建立自然保護區680 余處,約占流域總面積的17%。據統計,2019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71.08 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絕對值居各流域之首,達34.15 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土地面積比例最大,為33.25%。長江、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加強生態修復無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對生態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議啟動實施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從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系統性和完整性出發,遵循自然規律、聚焦重點區域,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遏制生態退化趨勢,提升水源涵養功能,治理水土流失。全面保護三江源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統籌推進封山育林和天然植被恢復,保護修復高寒草甸和草原等重要生態系統,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強化中游流失綜合治理,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創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水定林定草,實施封山育林(草)、退耕還林還草,穩定和提高植被蓋度。有效維護下游灘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步推進退塘還河、退耕還濕、退田還灘,擴大自然濕地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統籌河道水域、岸線和灘區生態建設,保護河道自然岸線,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依托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實行更加嚴格流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評估;依托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實行分類分級的補償政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指出,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到77%,92%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保持在世界前列,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制度、標準和監測體系。
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和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脊椎動物種類7300 多種、高等植物3.6 萬多種,約占全球脊椎動物種類、植物種類總數的10%。初步統計顯示,我國處于瀕危狀態的動植物物種為15%至20%,遠高于10%至15%的世界水平。目前,中國已有近200 個特有物種消失,有些已經瀕臨滅絕。有300 多種陸棲脊椎動物、約410 種和13類的野生植物處于瀕危狀態。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和恢復,已刻不容緩。
建議啟動實施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工程,“十四五”期間,應加大力度開展全國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調查,研究制定生物物種資源評價指標和等級標準,完善重點保護生物物種目錄,開展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加強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及其原生境、栽培植物野生近緣種的就地保護以及生物物種資源收集保存庫(圃)、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園、種源繁育中心(基地)建設,做好生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和保存;建設一批離體保護設施和生物物種資源基因核心庫,加強動物基因、細胞、組織及器官的保存和特異優質基因的保護。提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制度,建立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格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和《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25年,健全國家公園體制,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以上。
70年來,我國建立了2750 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的474 個,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達到147 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占到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5%,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護區體系之一。全國90%以上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大多數重要自然遺跡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復。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時指出,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五個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 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建議啟動實施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工程,根據自然地帶的遞變規律和自然資源的分布特點,全面合理地規劃自然保護地,把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環境敏感脆弱以及其他有必要嚴格保護的各類自然保護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重點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類型、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濕地及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的建設,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通過健全嚴格保護管理制度,創新自然資源使用制度,探索全民共享機制,逐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伊春調研時總書記指出,林區轉型發展既要保護好生態,也要保障好民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出,具備條件的支農惠農政策可適用于國有林場。將國有貧困林場扶貧工作納入各級政府扶貧工作計劃,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對林區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林區與周邊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脫貧摘帽前,我國60%的貧困人口、14 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92 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分布在山區林區沙區。在脫貧摘帽后,這些地區仍然是全面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增收的潛力在山,富裕的希望在林。而大多數欠發達地區最突出的優勢是生態,最適合的產業是林牧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的基本理念。在實施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踐行“兩山”理論,做好山水文章,實現林牧區振興與生態改善良性互動是林草行業擔負的新使命。
建議啟動林區振興工程,深化國有林區、國有林場以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積極推動種植養殖業、營林業、森林旅游業、森林食品業、木材精深加工業、綠色礦產業、林藥業等產業,擴大生產規模,形成品牌效應;堅持經濟數字化、數字經濟化,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振興的主線之一,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賦能,打通“兩山”轉化堵點,充分釋放長尾需求。堅持規劃先行、基礎先行,大力加強林牧區道路、林場場部、管護站(工區)、林牧區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滿足林牧區群眾對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的美好需要。
這些工程的啟動實施,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相結合,能夠形成林草行業新的生產力布局,必將為推進新時代林草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