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幼平
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松林
從1 米長的樹梢里,解剖出25 條松褐天牛幼蟲
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樹萎蔫病,對松樹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流行病。
浙江省自1991年在寧波市象山縣首次發現松材線蟲病疫情開始,便一直深受此“生態之患、行業之痛”的困擾。30年來,浙江省各級政府、相關社會力量憑著“不放松、不拋棄”的韌勁,攻堅克難,分類施策,采取“控制和封鎖雙管齊下”策略,為守護5000 萬松林的安全進行了積極探索。
經過幾代務林人的艱苦奮斗,浙江省探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防控方法,并進行深入實施、全面推廣,得到國家林草局的充分肯定。大面積松林得到有效保護,以松林為主的林相保持穩定;重點區域松林特征基本完好,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有林場、風景名勝區等防控成效明顯;大批古松名松保護率超過95%;一些區域的林相有較大改善,通過撫育間伐、補植改造,松闊混交林開始出現,生態質量不斷提升。
浙江省松材線蟲疫情防控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
就地撲滅疫情的理想防御階段。疫情癥狀剛被發現時,也是疫情防控的起始時期。大家往往決心大、信心足,急于在短期內快速撲滅疫情,徹底解決問題。但由于松樹疫情突發,只能在發生區發動群眾,快速砍伐枯死松樹。對于枯死樹怎么砍伐、疫木怎么處理,都是倉促應對,管理跟不上,操作、處置失當失范,出現一些疫木流失現象,又造成新的傳播擴散。
人與疫情進退相持階段。在防控進行中,浙江省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套較完整的辦法,成立了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治指揮部,出臺了《浙江省松材線蟲病防治條例》《浙江省松材線蟲病防治辦法及疫木管理規定》,組織專家開展科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實踐,首推“徹底清理疫木+科學打孔注藥”,成效明顯。推行屬地實行政府責任制,寧波、湖州、紹興及杭州一些縣市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危害明顯減輕。據專家評估,松材線蟲病疫情在浙江省擴散速度僅為日本的1/26, 9 個縣拔除了疫點,摘掉了疫區縣帽子,避免直接經濟損失達300 億元。
浙江省松材線蟲病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疫情發生范圍已擴散至70 個縣(市、區),發生小班面積超過500 萬畝,處置高年份的枯死松木超過700 萬株,損失依然重大。
2021年8月至9月初,浙江省森防站開展了松材線蟲病疫情“溯源”調查行動,集中12 天時間,走訪調研了湖州、舟山、金華、杭州4 個市和安吉、長興、吳興、定海、永康、東陽、義烏、淳安8 個縣(市、區)。他們攜帶斧頭,爬山頭、砍木頭、溯源頭,爬了13 座山,深入山地林間,對18 株枯死松樹現場砍伐解剖,摸清寄生松樹體內的松褐天牛蟲口密度和傳播擴散路徑,并在周邊15 米左右“溯源”,檢視除治質量,尋找薄弱環節,收獲良多。從現場實地調查看,一是所到之處發現的枯死為單株枯死,未出現成片枯死的現象,可以說明除治有明顯成效;二是現場解剖的枯死松樹上都是在木質部發現了天牛幼蟲,大小不等但密度很高,有齡級高、蟲體大的天牛幼蟲存在化蛹、羽化再行傳播擴散的風險;三是存在直接傳播源,在枯死松樹5 米—10 米范圍內就有未清除的整株枯死樹或剩余物,包括過高的伐樁、遺留的樹梢、散落的枝杈,上面密布著天牛羽化孔;四是地方領導對松材線蟲病疫情的發生、傳播、危害等缺乏系統性了解,重視程度不足和工作開展不力。
要打贏松材線蟲病防治攻堅戰,就必須增強責任心、樹立緊迫感、強化底線思想、增強風險意識,在疫情防控中實施全方位變革。
當前,浙江省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已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是人進疫退的戰略反攻階段,主要任務是推進防控攻堅。其主要任務是,處理疫情防控的高預期與實際管理的低效率之間的矛盾,實施“全域覆蓋、全部量化、全面防控、全年清理、全程管控”的“五全”策略,推進十個方面的工作變革。
一是思想理念,由消極被動向前瞻主動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指出,生物安全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
做好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是貫徹中央以及浙江省委重大決策的具體行動。中央作出的“碳達峰碳中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決策,浙江省委作出的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浙江大花園決策等,都要求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擦亮綠色底色。
做好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是鞏固綠化成果保護自然資源的迫切要求。松樹是山地綠化的先鋒樹種,是浙江省消滅荒山的“頭等功臣”,沒有松樹就沒有浙江的綠水青山。松樹是生態屏障的主體,松闊混交林是所有林種中生長最快的組合之一,對森林碳匯的貢獻也非常大。
做好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是履行職責使命解決突出問題的重要內容。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擔負著保護森林資源安全的重大職責,要勇于擔當、善于作為,要總結典型案例,推廣縣市經驗,解決突出問題。堅持全省一盤棋,統一步調,把工作抓緊、抓細、抓實、抓到底。
二是工作安排,由倉促應對向精準把控轉變。各地要突出“早”字,早謀劃、早準備、早部署、早行動,打有準備之戰。從思想發動、組織建立、人員召集、業務培訓、經費安排,到招標投標、審批辦理、疫情調查、疫木清理、運輸監管等工作,都要列出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時間清單、標準清單,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實。
三是均衡發力,由階段性集中清理向即現即清常態化轉變。學習借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經驗,嚴密監控,一旦發現,以最快速度啟動預案,以最快速度處置,決不含糊、決不拖延,并對周邊進行多輪排查,保持山上全年無枯死松樹。松褐天牛攜帶松材線蟲的攜帶率高、攜帶量大,是自然傳播的主要媒介,但傳播距離有限,據宋玉雙編著的《中國松材線蟲防控》一書敘述,距離疫源50 米半徑以內的枯死樹占70.4%多,最遠115 米,基本在100 米左右以內。所以防控要領就是:清“源”要領先、防病先防蟲、殺“牛”是關鍵。必須做到及時發現枯死松樹,立即徹底全部清理,實現枯死松樹動態清零。
四是防治范圍,由重點區域防控向全域防控轉變。防控工作不能局限于一處一地,必須全域一盤棋,統一謀劃、統一部署、同步防控、同樣檢查。
五是質量要求,由完成任務的“數量型”防控向徹底根除的“高質量”防控轉變。高質量防控是松材線蟲疫情防控的生命線,“質量不高等于白搞”。防控工作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程和技術要求,做到粗活細做,注重細節。第一疫情調查要精準。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實。從2022年開始,有序推進每一株病死樹精準定點定位,落地上圖,實現數字森防。通過日常的現場除治、監理督查、群眾報告和現代化手段等方式,發現新數據并糾偏,不斷充實疫情疫木分布圖信息。第二疫木清理要確保高質量。疫木清理是松材線蟲疫情防控的根本,必須要以“山上不留一株死樹,地上不遺一根枝丫,路上不丟一段疫木,房前屋后不見一塊松柴”為標準,徹底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第三疫木管理要嚴格。加強執法監管,發放告知書,簽訂承諾書,定期不定期開展執法檢查,嚴格監管涉木加工企業,有違法者必須嚴懲不貸;對群眾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不撿拾不堆放松木、松枝,防止人為傳播擴散。第四打孔注藥要規范。45度斜角、深至木質部、螺旋式布針,嚴格掌握注藥季節,嚴管施工人員。五是質量檢查要到位。有了定位,查有方位,就要反復查實,直到過關。
六是作業管理,由合同“一包了之”轉向全程嚴格監理監督。松材線蟲疫情防控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除治的成敗決不能掌握在“包工頭”手上,產生信息隔層。要從完成作業轉變為保證作業成效,在除治合同條款上寫有質保期,建立防控績效掛鉤機制、疫源追溯獎懲機制,形成“檢查—反饋—整改—再檢查—再整改—消號”的核查整改機制。
七是治理手段,由傳統人工防控向數字防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說,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信息化革命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因此,浙江省的松材線蟲病疫情治理必須從傳統人工防控向數字防控轉變。一要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推動防控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管理服務的效率。通過運用衛星技術、互聯網技術、無人機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對防控工作實行數字賦能,在疫木定位、除治、檢查、跟蹤、整改等流程節點做到精準有方向,實現從事后向事前、從碎片向全周期、從模糊管理向精準管理轉變。二要開發林業機械,實行機器換人,提高除治效率,降低防控成本,如疫木就地粉碎機、伐樁剝皮工具等。三要加快科學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防治藥物,實現綜合防治。
八是除治技術,由清理疫木“一招”向多措并舉轉變。在堅決徹底清理枯死木的同時,要大力推廣打孔注藥法,充分發揮打孔法效果穩定、成本可控等優勢。要加強森林撫育,清理間伐病弱松木、林內藤本雜灌,去密留疏,促進生長,增強抗性。對松林不多和早發區域,可進行林相改造,發展鄉土樹種。建立松材線蟲疫情防控與森林質量提升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機制,注重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
九是全力保障,由“捉襟見肘”保障不足向全力以赴足額保障轉變。一要保障疫情防控經費,將其納入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二要加強專業隊伍建設,重點是要建設好森防隊伍、護林員隊伍、疫木清理隊伍,構建基層森林管護網絡,提升專業水平;三要做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宣傳發動群眾,發揮群眾報告疫情、監督防治、支持防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是責任落實,由林業部門“孤軍奮戰”向政府負責制、多部門協同轉變。建立林長制,是作為當地黨政的重要職責,建立考核制度,與政績掛鉤。相關部門要有聯動機制,形成合力。
以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十大變革”為抓手的五年攻堅行動,將為“建設高質量森林浙江、打造林業現代化重要窗口”提供保障,使浙江省成為全國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