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我國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這意味著每10個中國人里就有6個是城鎮人口。無論按照經濟的發展規律,還是國家的有關部署,未來,我國城鎮化之路還將繼續。在這一進程中,兩個趨勢值得關注。
首先,數量眾多的核心城市開始崛起。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有24座城市的GDP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這些城市不但是產業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口的集聚地,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性或區域性核心城市。
其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著全國性的輻射力,而強省會、強計劃單列市等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拉動區域增長的發動機。此外,蘇州、無錫、東莞和佛山等超級地級市的崛起,更說明市場規律和市場力量在中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愈發扮演著重要角色。
除了城市的自我發展外,城市群也成為區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城市之間通過自我連接,不斷實現產業協同和資源對接,對整個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城市群備受關注,它們很好地實現了內部城市之間的協同。無論是上海對蘇南,還是廣深對珠三角其他城市,一種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間的共生發展模式正在成型。
另一些新興城市圈也引發了關注,成渝經濟圈當仁不讓。但城市圈的形成,底層動力主要還是經濟和產業。就經濟體量和經濟結構來說,成渝經濟圈顯然和長三角、珠三角都有明顯差距。那么,成渝要真正“成圈”的路徑是什么?
在當下中國,城市業已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種新的力量形式,無論是眾多南方城市的異軍突起,還是一些北方城市的發展變革,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很多人的堅韌品格和奮發決心,必須為之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