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才
(煙臺白石肛腸醫院內分泌科,山東煙臺 264000)
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眼科常見、高發疾病,致盲風險較高,屬于糖尿病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疾病早期,特別是在輕度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階段,患者并無典型癥狀,因此極易被忽視,疾病不斷進展之下,會導致患者視力嚴重受損,最終致盲。統計顯示,糖尿病病程為10年以上的人群,多數會出現這一并發癥,因此對其積極治療意義重大[1]。目前,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尚無理想治療方法,多數是在初期積極控制血糖,后期應用視網膜光凝療法來延緩疾病進展,不過并不能明顯逆轉患者的視力受損程度。羥苯磺酸鈣是治療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常用藥物,不過單獨應用時,效果不佳[2]。近年來,臨床通過不斷探索,提出將利拉魯肽與羥苯磺酸鈣兩種藥物聯合應用的治療方案,為驗證這種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選取120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煙臺白石肛腸醫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診治的120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借助信封法將患者隨機分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3.45±3.65)歲;病程5個月~10年,平均病程(3.45±0.28)年。觀察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63.51±3.78)歲;病程7個月~9年,平均病程(3.50±0.31)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所有患者及家屬了解本研究的意義及開展方法,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煙臺白石肛腸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通過系統的眼科檢查,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標準[3]為依據,判定為輕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②患者為雙眼病變;③患者溝通能力及表達能力正常;④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眼科疾病如青光眼、白內障的患者;②曾接受其他內眼手術治療的患者;③肝腎功能存在嚴重障礙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治療:就診后,實施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血糖監測、糖尿病知識健康教育、口服藥物控糖等治療,促使機體血糖水平維持在穩定狀態(空腹血糖為4.5~6.5 mmol/L以內,餐后2 h血糖低于10.0 mmol/L)。對照組患者給予羥苯磺酸鈣(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89,規格:0.5g)口服治療,0.5 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利拉魯肽(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國藥準字J20110026,規格:3 mL∶18 mg),初始治療時,給予0.6 mg/d皮下注射,1次/d,連續用藥7 d,若患者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將給藥劑量提升到1.2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疾病體征消失,視力提升至少2行,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滲出等癥狀改善明顯,玻璃體積血徹底吸收;有效:治療后患者疾病體征明顯改善,視力提升1行,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滲出等癥狀有改善,玻璃體積血局部吸收;無效:治療后患者疾病體征、臨床癥狀未見改善,視力未提升或有所下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治療前后測定患者黃斑區視網膜厚度(采用美國Zeiss-Humprey公司生產的OCT儀進行檢查)、視力水平。③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3 000 r/min,15 min)后,選取上海瓦蘭生物試劑盒,應用抗體夾心固相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患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血清C肽、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進行測定。④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胃灼熱,惡心、嘔吐,出汗。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對比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96.67%,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視力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視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兩項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黃斑區視網膜厚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視力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視力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視力水平比較(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黃斑區視網膜厚度(μm) 視力水平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81.52±17.64 270.12±14.31* 0.74±0.18 1.78±0.35*對照組 60 280.45±16.35 275.68±15.32* 0.79±0.15 1.32±0.24*t值 0.345 2.054 1.653 8.396 P值 0.731 0.042 0.101 0.000
2.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GF-1、血清C肽、VEG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IGF-1、VEGF明顯低于對照組,血清C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VEGF: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 IGF-1(ng/mL) 血清C肽(mmol/L) VEGF(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175.01±15.21 86.54±10.17* 0.18±0.06 0.29±0.08* 146.98±15.27 84.65±10.24*對照組 60 174.26±16.24 121.36±11.28* 0.17±0.05 0.21±0.06* 147.25±16.32 104.56±12.31*t值 0.261 17.759 0.992 6.197 0.094 9.631 P值 0.794 0.000 0.323 0.000 0.926 0.000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同時也是導致患者失明的常見原因。發病后,可導致微血管細胞受損,引發微血管瘤、視網膜缺血缺氧、微動脈滲漏或纖維血管增生等,造成視網膜出血,進而損傷視網膜的整體功能,最終引發失明[4]。
現階段,對于輕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主張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礎上,給予藥物治療。羥苯磺酸鈣為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治療的常用藥物,可促使血-視網膜屏障功能顯著改善,對毛細血管基底膜厚度予以抑制,促使血液瘀滯、血管閉塞等病變減輕,改善機體眼底微循環狀態[5]。另外,該藥物應用后,可促使微血管壁的抵抗力增強,提升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淋巴循環系統進一步活化,降低滲出及出血概率[6]。總體來看,羥苯磺酸鈣可對視網膜血液循環提供保護作用,對視網膜嘌呤腺苷三磷酸水平加以調節,降低視網膜白細胞與血管內皮之間的黏附,進而對血管提供保護作用[7]。
利拉魯肽屬于胰高血糖素樣肽類似物(GLP-1),其治療輕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作用機制是:可對患者體內胰島素表達過程予以調控,且不會引發低血糖,發生生物效應之后,極易在體內降解,不會在人體中過久存留[8]。另外,GLP-1類似物不僅可對視網膜小膠質細胞的活化過程予以調控,同時還可促使視網膜中VEGF的表達程度下降,下調血管通透性,促使血液滲漏減少[9]。
本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患者應用利拉魯肽聯合羥苯磺酸鈣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利拉魯肽的應用,能提升對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效果,促使患者各項癥狀得到改善,這對減輕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意義重大。
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導致黃斑區視網膜厚度增加。本研究顯示,經相應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黃斑區視網膜厚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觀察組患者病情改善更為明顯。另外,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視力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聯合用藥方案效果更為突出。
本研究同時選取相關血清學指標進行分析,其中IGF-1屬于促生長效應多功能細胞因子,對視網膜內血管新生、纖維增生均有促進作用,對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有積極意義。VEGF為二聚體糖蛋白,具有肝素結合活性,能夠導致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清C肽為胰島素原裂解形成,屬于連接酶,其水平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一種標志[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明顯低于對照組,血清C肽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利拉魯肽聯合羥苯磺酸鈣治療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能夠提升C肽水平,降低IGF-1、VEGF水平。
聯合用藥方案因用藥種類增多,往往可能導致出現用藥安全性的問題,引發患者產生不良反應,而不良反應的出現,不僅會給患者造成痛苦,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還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導致患者遵醫囑用藥的意愿下降。本研究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結果發現,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雖然觀察組用藥種類更多,但因為所用藥物本身比較安全,因此整體并未增加用藥不良反應,患者可放心應用。
綜上所述,利拉魯肽聯合羥苯磺酸鈣治療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效果明顯,能提升患者視力水平,改善黃斑區視網膜厚度,促使相關血清指標改善,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