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積滿
(桂平市中醫醫院骨一科,廣西貴港 537200)
股骨轉子間骨折在臨床中常發生于老年群體,多因骨質疏松引起,因解剖結構復雜的特殊性,通常采取手術治療。關于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治療中的手術方式較多,現階段臨床中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動力髖螺釘固定術、髖關節置換術等術式,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各具優勢與不足[1]。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的抗旋能力好,具有固定性好、安全性高、均勻分散外部應力、抗折斷能力強等優點,有助于促進術后恢復。動力髖螺釘固定術的優點是固定牢固、可自由收縮,同時為老年患者解決髖內翻的問題[2]。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探討并研究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和動力髖螺釘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選擇60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桂平市中醫醫院在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進行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治療的60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根據治療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近端組(n=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70.41±5.18)歲;疾病患側:左側16例,右側14例。動力組(n=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65~85歲,平均年齡(72.34±5.29)歲;疾病患側:左側17例,右側1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患側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桂平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入選年齡在60~85歲之間,基本信息記錄完善;②符合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診斷標準[3],且均無手術禁忌證;③意識清楚、精神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陳舊性的骨折或者病理性骨折;②合并嚴重腫瘤、凝血功能異常;③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 進行手術前的所有患者均要進行常規的術前檢查,以評估其手術的耐受力,制定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同時要控制好患者的血壓、血糖水平,予以補液、維持酸堿平衡等措施。所有患者取仰臥位,并作牽引復位,且均接受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手術,術前均予以預防性抗生素干預。
近端組患者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在大轉子近端設置皮膚切口同時切開皮下組織和深筋膜,于股骨大轉子尖端置入1枚導針,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確定導針位置,以達到骨髓腔為適宜;切口擴髓后,插入合適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主釘,將導針撤出,再打入螺旋刀片導針;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將導針打入股骨頸內,放入螺旋刀片;固定好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清潔創口,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手術結束。
動力組患者應用動力髖螺釘固定術治療,在患側髖部行外側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充分顯露出股骨轉子間骨折位置;通過C型臂X線機透視,將導針放置入股骨頸內,擴孔,放置入合適的動力髖螺釘釘于股骨頸內,撤出導針,放置鋼板同時固定鋼板于股骨干外側;創口清潔,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手術結束。所有患者在手術結束后均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及康復性訓練,以促進術后恢復。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和骨折愈合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以Harris評分[4]作為療效判定依據,疼痛、功能、運動、畸形等,共計100,分為優、良、可、差。70分以下記為差;70~79分表示可;80~89分表示良;90~100分為優。總療效為優良數患者所占百分比之和。③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進行評估,共計10分,疼痛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④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癥情況:包括髖內翻、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將臨床研究數據通過SPSS 25.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用[例(%)]表示計數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骨折愈合情況比較 近端組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動力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動力組,組間數據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患者的手術指標、骨折愈合情況比較( )

表1 患者的手術指標、骨折愈合情況比較( )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骨折愈合時間(d)功能恢復時間(d) 住院時間(d)近端組 30 100.52±15.74 52.97±8.72 12.03±1.28 16.94±2.08 16.98±2.34動力組 30 180.49±20.58 69.73±9.61 16.48±1.67 20.76±2.01 21.65±3.19 t值 -16.906 -7.074 -11.584 -7.234 -6.46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近端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優良率)高于動力組,組間數據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近端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為(7.68±1.03)分,動力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為(7.66±1.05)分,數據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t=0.074,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近端組患者的VAS評分為(1.45±1.02)分,動力組患者的VAS評分為(3.67±1.14)分,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949,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近端組患者在術后發生的并發癥率低于動力組,組間數據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股骨轉子間骨折好發于老年人,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該疾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攀升。股骨轉子間骨折通常是因骨量丟失、骨密度降低、骨質疏松等因素導致。老年人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當老年人下肢突然扭轉或跌倒都有可能引發股骨轉子間力學結構的改變,進而致使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生[6]。股骨轉子間骨折類型較為復雜,患者多表現為粉碎性骨折,其在髖部骨折患者中占比為60%~70%,通常情況下針對具有手術耐受能力的患者都應該盡早實施手術治療。臨床上采用手術治療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一般恢復較好,可盡早下地活動,患者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患者疾病預后效果[7]。發生股骨轉子間骨折后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行動不便,并且在長期臥床后,患者的身體機能會逐漸下降,進而會引發較多的并發癥,如肢體肌肉萎縮、肢體短縮畸形、髖內翻等,進一步加重病情的情況下還會造成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影響[8]。由于老年患者大多伴有基礎性原發疾病、骨質疏松癥等病癥,為其進行手術時還要考慮其手術耐受能力,因此選擇合理的治療術式尤為關鍵。
現階段,國內外針對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手術治療方式尚未統一,但在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治療方式為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與動力髖螺釘固定術。因動力髖螺釘固定術具有加壓與滑動雙重作用,可促進患者術后骨折愈合,因此被視為是在臨床上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首選方案,然而由于其滑動功能的存在,存在不穩定性,因此其并不適用于復雜型骨折[9]。而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作為一種內固定方式,創傷小,抗旋轉能力、抗拉能力較強,針對動力髖螺釘固定術無法有效治療的骨折類型有較強的互補作用,如不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反轉子間骨折、轉子下骨折等,采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后都有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的臨床治療效優于動力髖螺釘固定術治療。原因在于動力髖螺釘固定術在應用時其內固定裝置的穩定性較差,延長了患者術后制動時間,同時影響功能鍛煉的效果,進而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是髓內固定,其支撐功能和抗旋功能更為穩定牢固,可以有效增強松質骨密度,從而提高該術式治療的臨床效果[11]。研究結果還顯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均優于動力髖螺釘固定術治療的患者。由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具有創傷小、骨損傷程度輕的優勢,所以能有效促進患者早期的骨折愈合及關節功能恢復,可明顯改進臨床中動力髖螺釘固定術治療的不足[12]。本研究結果與楊慎璽[13]的文獻報道結果一致,均說明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具有確切的臨床效果,相較于動力髖螺釘固定術治療更具有優勢。采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的受力點為股骨干中軸,可以起到增強抗壓、抗拉力的效果;該術式治療產生的釘道具有橫截面積小的特征,所以造成骨損傷的情況也會相對減少;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不會對骨周邊血管、神經系統造成較大的損傷,從而有助于恢復關節功能[14-15]。
綜上所述,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較好,并發癥少,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相對于動力髖螺釘固定術更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