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波
(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骨科,山東濟南 2711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骨外科疾病,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積液等多種癥狀,具有較高發病率和致殘率[1]。若患者不及時接受有效治療,不僅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還會降低日常生活質量,危害生命安全。當前,手術治療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中關節置換術與脛骨高位截骨術應用較為普遍。前者通過人工置換病變關節以修復患者膝關節功能,這種方式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關節假體使用期限較短,部分患者需要進行二次修復,不利于患者身體恢復;而脛骨高位截骨術可以改變患者下肢部位異常力線,有效改善膝關節超負荷情況,促使患者下肢血液循環功能恢復,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疼痛感,還能進一步提高關節軟骨修復效果[2]。基于此,為進一步提高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愈成功率,明確脛骨高位截骨術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價值,選取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90例該疾病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90例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均選自于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選取時間為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5例)與試驗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34~81歲,平均年齡(57.23±3.72)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35~86歲,平均年齡(58.14±3.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參照《全科臨床診療常規》[3]中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并確診;②有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伴有風濕性關節疾病者;②指關節存在殘疾者;③有關節手術既往史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關節置換術治療:手術治療前期,全面檢查患者各項身體指標,根據檢查結果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療措施。術中給予患者局部麻醉,切開患處,結合患處內外翻角度、位置及病變情況等方面,合理選擇人工假體關節,并將其植入原有膝關節處,而后詳細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狀況變化,將傷口進行縫合處理。試驗組患者接受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給予患者椎管內麻醉,取平臥位,鋪無菌巾;將患肢脛骨結節內側作為手術切口,長度控制在5 cm左右,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鵝足止點,剝離骨膜下副韌帶淺層,暴露近端脛骨內側;將2枚0.2 cm直徑的克氏針穿入脛骨結節上方30°處至腓骨小頭部位,采用C型臂X線對相應位置進行透視,沿克氏針穿刺方向截深度為45 mm的骨頭,弱化脛骨對側;采用外旋外翻的方式使脛骨外側近端皮質骨折,撐開脛骨結節后方0.9 cm間隙,截除楔形骨塊,緩慢牽拉脛骨外側,對合截骨;全面檢查截骨部位,確保其不具備回彈現象;用接骨板及接骨螺釘固定脛骨高位內側,撐開處植入人工骨,復位滿意后將1枚克氏釘穿入脛骨下方1 cm處,方向與關節面持平;手術期間要時刻觀察患者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克氏針置入位置和深度符合標準要求,然后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創口,確保創口無出血狀況后,逐層進行縫合處理;同時給予患者抗感染藥物,避免傷口出現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采用VAS評分[4]評估患者疼痛程度,滿分1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切口感染、膝關節疼痛、骨不愈合。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指標包括:手術耗時和術中失血量。術中失血量根據稱重法進行評估:失血量(g)=揩凈全部失血后的紗布質量(g)-干紗布質量(g);1 g計為1 mL。④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5]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涉及36個條目,每條0~3分,總分0~108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5 7.74±0.92 3.32±1.27*對照組 45 7.63±1.15 5.64±1.48*t值 0.501 7.980 P值 >0.05 <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4.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手術耗時短于對照組,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
組別 例數 手術耗時(min) 術中失血量(mL)試驗組 45 56.28±10.15 23.18±3.19對照組 45 73.65±12.74 27.65±4.32 t值 7.153 5.584 P值 <0.05 <0.05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在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活動上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

表4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
組別 例數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社會活動試驗組 45 81.24±5.02 84.13±5.73 80.49±4.16對照組 45 65.48±7.25 66.71±7.94 63.07±6.25 t值 11.989 11.934 15.565 P值 <0.05 <0.05 <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為常見的慢性骨關節疾病類型之一,是由人體膝關節軟骨變形、骨質增生等情況而引發的病癥,臨床表現為發病緩慢、膝關節經常性疼痛、膝關節積液等癥狀。該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若不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則對患者身體健康安全具有十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日常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部分群眾的日常生活作息和飲食結構不夠規律,并且缺乏相應運動鍛煉,使得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疾病發生概率逐漸提升[6]。早期是治療是提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癥治愈成功率的關鍵因素。現階段,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治療方式是以手術為主,藥物治療為輔,通過關節周圍截骨術、關節置換術及脛骨高位截骨術等治療手段,有效緩解患者病情,
加快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速度,促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有效提升[7-8]。其中,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有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晚期患者方法之一,其可以利用人工假體代替原有膝關節,重建膝關節整體結構的穩定性,確保膝周軟組織平衡,充分發揮膝關節活動功能,有效解決患者軟骨磨損問題[9]。但由于關節置換假體價格較高,手術治療對患者身體狀況各項要求相對嚴格,并且術后極易導致膝關節疼痛、切口感染、假體周圍骨折、假體松動等多種并發癥出現,且關節假體使用時間有限,部分患者需要接受二次翻修,從而對患者身體健康安全具有一定不良影響,無法有效滿足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實際治療需求。而脛骨高位截骨術自身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等優勢特點[10],其手術創傷較小,可以短時間內緩解患者因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而造成的疼痛感,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超負荷情況,加快患者關節部位修復速度,切實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成功率,促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另外,脛骨高位截骨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情況,對患者關節修復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后患者疼痛評分中,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在切口感染、膝關節疼痛、骨不愈合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活動等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將脛骨高位截骨術應用到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治療中,具有十分顯著的應用效果,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成功率。因此,在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要加強對脛骨高位截骨術應用的重視程度,通過充分發揮該手術治療方式實際價值,進一步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切口感染、膝關節疼痛、骨不愈合等不良反應發生概率,促使患者膝關節功能早日康復。另外,在運用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要采用先進醫療設備時刻檢測患者血流速度、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并將患肢下5 cm脛骨結節30°方向至腓骨小頭處作為截骨部位,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脛骨外側皮質,加快截骨處愈合速度,切實保障截骨結構的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截骨處置入鋼板時,要將其向前旋轉10°,以此來加強其固定效果,減少對患者腓總神經損傷情況;截骨期間要將骨膜剝離器置入脛骨內側后方,避免對患處神經組織、血管等造成一定損傷。同時,醫務人員要熟練掌握和運用脛骨高位截骨術開展治療,并為患者提供安全、無菌的手術環境,盡量減少手術感染風險發生情況,提高患者治愈成功概率,加快患者膝關節康復速度,進一步縮短患者住院期限,在保障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同時,促使患者日常生活水平不斷提升[11]。
綜上所述,將脛骨高位截骨術合理應用到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過程中,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患者各種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提高患者手術治愈成功率,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速度,大大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為患者身體健康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具有十分顯著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