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穎,任文娟,趙曉燕,張曉磊,翟瑞杰
(1.昌邑市人民醫院透析中心;2.昌邑市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3.昌邑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山東昌邑261300;4.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腎病內分泌科,山東淄博 255020)
維持性血液透析為治療終末期腎病首選治療方式,可通過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清除體內多余水分與毒素,減輕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生存質量[1]。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易并發腦出血并發癥,具有出血量多、病情進展迅速、致死率、致殘率高等疾病特點,已成為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首要原因,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預后,日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探究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危險因素,為預防腦出血發生,改善預后尤為關鍵。基于此,本研究選取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展開研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昌邑市人民醫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是否發生腦出血分為觀察組(發生腦出血,n=29)、對照組(未發生腦出血,n=31)。本研究經昌邑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血液透析診療規范中的相關標準[3],均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②根據《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4]相關條項判斷是否發生腦出血:通過腦血管檢查和全腦血管造影診斷為腦出血;通過CT或MR診斷為腦出血。排除標準:①伴精神疾病;②合并傳染性疾病者;③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礙;③生存期<3個月;④既往有腦出血史并未采用維持性血液透析方案治療者。
1.2 觀察及檢測方法 收集兩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合并疾病類型、血管內皮損傷、凝血機制異常、超敏C反應蛋白、白蛋白水平等。采取單因素分析法,探尋誘發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發生的可疑危險因素。
實驗室指標檢測:于兩組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3 mL,選擇離心機[深圳市成立泰電子設備有限公司,粵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630513號,型號:TG16-W]離心速率3 500 r/min,離心時間5 min。應用昌邑市人民醫院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廈門海菲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92220228,型號:AS-380)及配套試劑,檢測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白蛋白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腦出血發生的影響因素。②觀察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以是否發生腦出血為因變量,將表1中兩組有統計學差異數據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線性回歸分析。③觀察兩組預后情況。觀察并記錄病情加重、神經系統損害、死亡人數,計算病死率(病死率為上述3種情況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以統計學軟件SPSS 23.0處理數據,年齡、性別、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預后情況等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超敏C反應蛋白、白蛋白等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發生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兩組患者年齡、是否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管內皮損傷、合并糖尿病腎病、凝血機制異常、合并糖尿病、超敏C反應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發生影響因素分析
2.2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60歲、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管內皮損傷、合并糖尿病腎病、凝血機制異常、合并糖尿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兩組患者不良預后情況分析 觀察組患者不良預后發生率(34.48%)高于對照組(6.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預后情況分析[例(%)]
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可快速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但不可忽略的是,隨著治療時間延長,各種并發癥隨之而來,其中以腦出血最為常見,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影響預后[5]。
本次研究對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并發腦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糖尿病腎病、血管內皮損傷、凝血機制異常、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臨床需加強對伴隨上述危險因素患者防范,最大程度降低腦出血發生率,對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腦出血患者大多為≥60歲人群,分析原因,可能是年齡越大者本身血管條件較差,多伴隨一定程度腦動脈硬化,情緒波動時,極易并發腦出血。且因年齡越大,機體抵抗力越差,因此并發腦出血后,腦組織神經損傷較為嚴重,預后一般不良[6]。合并基礎疾病中,以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最為常見,可知合并基礎疾病為誘發腦出血發生危險因素。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因血流動力學改變及降壓藥物被析出體外、促紅細胞生成素應用等因素影響,當血壓超過血管壁所能承受的負荷時,則會引起腦血管破裂出血,且在高血壓介導下,會促使血腫擴大,亦會增大腦出血風險,影響預后轉歸[7]。由此可知,患者治療期間需加強血壓監測,出現異常即刻干預,最大程度預防腦出血事件發生。血脂異常時,如合并高脂血癥時,會造成血管內皮損害,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升高血壓,從而引發腦出血。其次,當血脂過高時,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加速血管硬化,最終增大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而糖尿病為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導致的全身微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可加重高血壓、血脂異常程度,繼而誘發腦出血[8]。另外,患者受較高血糖水平影響,血液黏稠度較高,血流速度緩慢,病灶部位較難建立側支循環,易加重對神經功能損傷。同時,在高血糖水平影響下,會影響患者腦部膠原代謝及無氧代謝,增大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風險,出現腦部酸中毒,擴大出血面積,加重病情,導致預后不良。
由研究結果可知,血管內皮損傷亦為誘發腦出血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高血壓、血脂異常時導致的血管內皮受損相關,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增大血管脆性,從而誘發腦出血發生。透析治療期間,長期應用抗凝劑會導致患者血小板凝集功能削弱,進一步表現出凝血機制異常,增大腦出血發生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因凝血機制異常并發的腦出血患者多表現出出血量多、腦水腫嚴重、病情進展迅速等疾病特點,預后極差。由此提醒臨床,需嚴格控制抗凝劑用量,必要時可給予適量肝素以降低腦出血風險,改善預后[9]。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白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血清白蛋白是反應患者營養水平和狀態的常用指標。充分透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體內肉毒素狀況,改善患者體內微炎癥狀態,促進營養物質吸收,維持患者營養良好的狀態。超敏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合成,屬于炎癥反應急性期的一種標記物,可以準確地預測心血管疾病。由此提示臨床,需加強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該項指標監測,一旦發現異常,盡早積極干預,以期快速減輕機體炎癥反應,降低腦出血風險,改善預后[10]。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不良預后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可知未發生腦出血的對照組預后情況更好。由此提示臨床,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預后關鍵在于降低腦出血發生風險,提醒臨床,需加強危險因素防范,最大程度減少腦出血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年齡≥60歲、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管內皮損傷、合并糖尿病腎病、凝血機制異常、合并糖尿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腦出血危險因素,提示臨床需加強對存在以上危險因素患者觀察與監測,最大程度降低腦出血發生率,減輕對神經組織損害,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