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才
(利津縣中心醫院介入超聲科,山東東營 257400)
乳腺癌為女性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且近年來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該病早期癥狀較為隱匿,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存在乳房脹痛、觸診存在腫塊、乳房表面呈橙皮或乳頭凹陷狀變化等典型癥狀[1]。值得注意的是,因乳腺并非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器官,因此,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隨著病情發展,癌細胞間連接逐漸松散,極易脫離,導致游離癌細胞隨血液或淋巴擴散到機體各組織、器官,成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致死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早期發現、確診乳腺癌,并積極開展治療,是為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縱觀臨床,在乳腺癌的診斷方式中,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雖準確性高,但檢查耗時較長,可重復性較差,對患者有一定創傷[2]。近年來,研究發現乳腺X線鉬靶檢查亦在乳腺癌中應用價值較高,可檢測出未出現腫塊的乳腺癌,且對微小的腫塊也能及時發現,并做出相應的診斷;但其也存在不足之處,即輻射大,對患者正常細胞易造成損傷[3]。鑒于此,還需探索更為有效、安全的診斷方法。為進一步探究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中的診斷價值及對分析其影像學圖像特點,此次研究選取利津縣中心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展開回顧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利津縣中心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展開研究,所選研究對象中,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50.35±2.12)歲;婚姻狀況,已婚63例,未婚17例。80例疑似乳腺癌研究對象通過病理學診斷,腫塊直徑≤1cm的患者有15例;腫塊直徑1~2 cm有24例。本研究經利津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均伴有觸診乳房腫塊、疼痛、乳房內陷等臨床表現,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7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均未有過乳腺癌患病史者;③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或妊娠期者;②依從性較差者;③合并傳染性疾病者。
1.2 檢測方法 對所選研究對象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主要方法如下。選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飛利浦,型號:Q7Vivid7)、線陣探頭及特定乳腺檢查軟件、探頭頻率設置為5.0~14 MHz。指導受檢者處仰臥位或斜臥位,并叮囑受檢者抬起手臂,保持乳房與雙側腋窩完全暴露,若遇外象限較難檢查的情況時,可增添橫向位置進行檢查。檢查期間,于受檢者乳房表面皮膚涂抹偶聯劑,并將探頭置于乳房表面,對受檢者進行檢查,檢查范圍包括乳腺縱橫切面、腋窩,并加強對可疑病變周邊及內部血流信號的檢查。以受檢者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從1至12點順時針方向進行掃描,確保掃描過程中不存在盲區,避免漏診,密切留意受檢者是否存在腫塊,觀察腫塊位置、大小、性質(形態、邊界、內部回聲、有無鈣化等)與血流狀況,并動態監測受檢者病灶處與周圍血管關聯及皮下組織的狀況。同時,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觀察血流及走向,依據Adler血流半定量分級法,評定病灶腫塊的血流分級狀況,再采取脈沖多普勒取樣,判斷分析血流信號性質,進行聲束與血流夾角<60°的調整,并進行血流阻力指數測量[5]。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指標:①腫塊邊緣存在毛刺狀形態、邊界不清晰,且有高頻回聲。②腫塊形態不規則,形態各有不同。③腫塊內存在分布不均勻的低頻回聲。④腫塊周圍存在較弱回聲。⑤存在不明顯的鈣化病灶。⑥縱橫直徑比值>1,且腫塊內部血流豐富。⑦平均血流阻力指數>0.70,Vmax>20 cm/s。⑧血管呈穿入性。滿足以上3項則可確定為陽性及為乳腺癌[4]。血流信號分級標準:0級:腫塊內部未見血流信號。I級:腫塊內部存在少許血流信號。II級:可見1~2處點狀的血流信號,長度多>病灶半徑。小血管數量≥3條。III級:血流豐富,血管呈網狀[5]。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診斷結果。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觀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診斷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診斷符合率。以病理檢查結果為依據,觀察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導管內癌、髓樣癌檢查符合情況,計算診斷符合率。③觀察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學圖像特點。④觀察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特點。⑤分析乳腺癌典型病例圖像。
1.4 統計學分析 以統計學軟件SPSS 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以()、[例 (%)]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分析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0.69%(39/43)、94.59%(35/37)、92.50%(74/80),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分析(例)
2.2 診斷符合率分析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測出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導管內癌、髓樣癌等符合率均高達80%以上,見表2。

表2 診斷符合率分析[例(%)]
2.3 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學圖像特點分析 觀察發現,確診乳腺癌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表現主要呈低回聲,超聲檢測出腫塊最大直徑≤1 cm的有15例,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形態,邊界清晰,邊緣毛刺5例、鈣化灶7例;檢測出腫塊最大直徑1~2 cm的有24例,多呈不規則形,邊界不清晰(或模糊),邊緣毛刺13例、鈣化灶10例,詳見表3、圖1。

表3 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學圖像特點分析(例)
2.4 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特點分析 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分析發現,乳腺癌患者血流形態以穿入性血流、中心性血流為主,血流分級多屬于II、III級,病灶內平均血流阻力指數為(0.76±0.13),詳見表4、圖1。

表4 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特點分析[例(%)]

圖1 彩色多普勒超生血流顯像
2.5 乳腺癌典型病例圖像分析 圖2顯示,腫塊形態不規則,邊緣模糊,內部回聲均勻、病灶中心有粗大血流信號;圖2為腫塊中心血流頻譜,阻力指數為0.84。

圖2 乳腺癌彩超示例
乳腺癌為危及女性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原因與內分泌紊亂、遺傳等生理原因,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等心理原因及長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等因素密切相關。研究發現,盡早發現乳腺癌,并積極采取手術或化療方式治療后,約90%以上的患者生存時間可維持在10年以上。由此可知,早期確診,積極治療為控制病情,降低致死率的關鍵[6]。
此次研究,即對利津縣中心醫院所選的80例研究對象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研究結果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0.69%、94.59%、92.50%,均高達90%以上,而在叢新麗[7]等研究中,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癌時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6.90%、93.80%、96.80%,均在90%以上,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證實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檢測準確性較高。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無輻射、無創、準確性較高的檢查手段,具有高分辨率的特點,檢查是在高分辨率的高頻線陣探頭輔助下進行,其是利用不同組織聲阻抗的差異,實現二維圖像成像,可清晰反映出被檢者乳腺是否存在腫塊,即使對<1 cm的小腫塊也能探查出,對盡早發現乳腺癌,及時治療,改善預后有積極作用[8]。另外,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時,通過對患者的疑似病灶進行多切面、多方位的反復掃查,利于影像醫師準確定位腫塊位置,清晰觀察腫塊數量、形態大小及血流信號、有無鈣化等影像學圖像特征,有效對比病灶與周圍組織的細微差別,對提升<1 cm的乳腺癌病灶,鑒別腫瘤類型,提升診斷符合率有積極作用[9]。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導管內癌、髓樣癌等的檢測符合率均高達80%以上,且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學圖像特點分析結果顯示,確診乳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表現主要呈低回聲,超聲檢測出腫塊最大直徑≤1 cm的有15例,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形態,邊界清晰,邊緣毛刺5例、鈣化灶7例;檢測出腫塊最大直徑1~2 cm的有24例,多呈不規則形,邊界不清晰(或模糊),邊緣毛刺13例、鈣化灶10例。可證實彩色多普勒超聲利于醫師清晰全面地掌握受檢者腫塊的性質情況,便于醫師通過影像學圖像特點準確鑒別腫瘤類型,顯著提升腫瘤類型的診斷符合率[10-11]。另外有研究顯示,由于乳腺癌患者存在腫塊周圍及內部血流信號較為豐富,血流阻力指數較高的特點,因而可作為鑒定乳腺癌的重要參考依據[12]。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分析發現,乳腺癌患者血流形態以穿入性血流、中心性血流為主,血流分級多屬于II、III級,病灶內平均血流阻力指數為(0.76±0.13),可知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有效捕捉病灶血流信號,為乳腺癌腫塊的評估提供病理性基礎,提升診斷準確率[13]。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的診斷中價值較高,可依據乳腺癌典型特征性表現結合影像學圖像特點,準確判斷受檢者是否發生乳腺癌,并有效鑒別乳腺癌類型,為臨床醫師的治療提供可靠參考依據,有利于盡早控制病情進展,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