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征, 劉 艷, ,潘慶華
(1.濱州市中心醫院特檢科;2.濱州市中心醫院消毒供應室,山東濱州 251700)
心房顫動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危害性最高,主要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被快速無序的顫動波所替代,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致殘率、致死率較高[1]。心房顫動患者多表現為胸悶、心悸、發作時間不固定,常規心電圖難以準確評估[2-3]。額外心律失常是指除心房顫動之外出現的心律失常情況,包括心房撲動、室性心動過速等。目前,臨床以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為常用診斷方法,但監測時間較短,對于發作不頻繁的癥狀檢出率較低,臨床應用受限。有研究發現,采用48 h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延長監測時間,能夠在保證患者日?;顒訝顟B下連續、可靠地記錄心電信號,為臨床提供全面、詳細的心電圖信息[4]。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的7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48 h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在檢出心房顫動、額外心律失常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診斷和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濱州市中心醫院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的72例患者病歷資料。所有患者均行動態心電圖檢查,其中2019年1月至6月行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的36例患者為對照組,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行48 h超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的36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8.69±5.23)歲;合并疾?。禾悄虿?0例,高血壓11例,冠心病8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先天性心臟病2例;體質量指數(BMI)19~28 kg/m2,平均 BMI(23.89±1.53)kg/m2。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59.17±4.92)歲;合并疾病:糖尿病9例,高血壓12例,冠心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先天性心臟病2例;BMI 19~29 kg/m2,平均BMI(23.96±1.50)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濱州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伴有胸悶、心悸、胸痛癥狀;②依從性良好;③自身免疫系統正常;④精神良好,認知、語言功能正常;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對橡膠或電極片過敏;②體內已存有心電記錄裝置;③甲狀腺功能亢進者;④凝血功能嚴重異常者;⑤患有腦血管疾病者;⑥既往行冠狀動脈重建史者。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動態心電圖檢查,動態心電圖檢查儀器選用意大利科時邁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機[批準文號20202073054,型號Quark T12x],患者取平臥位,檢查前使用酒精棉球擦拭皮膚,將電極片粘貼于選定的導聯位置上,分別于左右側鎖骨與肋骨、鎖骨中線交點處安置肢體導聯電極。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方案,在胸前進行心電圖V1~V6的電極導聯,連接后檢測1~2 min,待各導聯心電信號質量良好后行24 h持續監測,由計算機分析系統回放分析檢測結果。觀察組患者采用48 h超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行48 h連續監測,其余步驟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心房顫動檢出情況、額外心律失常檢出情況。①比較兩組患者心房顫動檢出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心房顫動(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的檢出率。②比較兩組患者額外心律失常檢出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房顫伴長間歇(>3 s)、房顫伴室率減慢、心房撲動、房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房顫伴室內差異性傳導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房顫動檢出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心房顫動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房顫動檢出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額外心律失常檢出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額外心律失常的總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額外心律失常檢出情況比較[例(%)]
心房顫動的發生與原發性心血管疾病、代謝紊亂、大量飲酒等因素相關,且該病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5-6]。心房顫動按照其發作持續時間,可分為持續性和陣發性心房顫動,其中持續性心房顫動的心電圖表現較為典型,易于診斷;陣發性心房顫動發作時間、頻率無規律可循,臨床診斷難度較大[7-8]。常規心電圖技術需要在患者安靜狀態下才能測定心電變化,無法檢測出負荷性心律失常,臨床應用嚴重受限。
動態心電圖是心臟疾病的常用診斷方法,能夠在患者休息、工作、散步等自然生活狀態下進行連續心電監測,可獲取10萬個心動周期的心電活動信息,為臨床提供全面、系統的心電圖信息,且該方法簡單、無創,易于被患者所接受[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心房顫動檢出率、額外心律失常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比于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48 h超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在心房顫動的診斷中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可為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有效依據。原因在于使用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雖然能夠全天24 h監測患者心率、心律,但其監測時間較短、獲取信息有限,無法檢出發生間隔超過24 h的心律失常時間,容易漏診[11]。相比之下,采用48 h超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監測的時間長、窗口寬,對于發作不頻繁或時間短暫的暈厥、心悸者,長時程的動態心電圖監測能夠更佳準確、全面、持續地顯示患者的心律、心率情況,以便獲得準確的心室房顫、額外心律異常的檢出結果,降低漏診率[12]。同時,超長時程的心電圖記錄有利于獲取心房顫動患者的重要偶發臨床病癥時間和心電圖動態參數指征變化趨勢,明確反映患者胸悶、心悸、胸痛等不適癥狀的出現情況,為臨床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提供指導。
綜上所述,相比于24 h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48 h超長時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應用于心房顫動的檢測中效果更佳,能夠提高心房顫動檢出率,同時明確各類額外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指導依據,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然而本研究樣本量不足,可能導致試驗結果出現偏差,對此臨床仍需完善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證實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心房顫動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