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兵 陳紹文
(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200071, 上海∥第一作者,工程師)
在全自動運行線路的自動化停車場或車輛段(以下簡為“場段”)中,若要實現列車在停車列檢庫內自動準確停車,則停車列檢庫長度應能滿足列車防護距離的要求。由于前期規劃時尚未確定車輛型號及信號制式,故停車場停車列檢庫長度設計中會考慮常規性預留。然而,在設計后期:如停車列檢庫長度過長,則會造成浪費;如停車列檢庫長度不能滿足信號防護距離的要求,則會降低軌道的使用效率,并給實際運營過程增加了諸多限制。因此,應在規劃前確定最小列車防護距離,可在滿足信號系統防護距離的基礎上,使線路規劃更加精確。本文以自動化場段為例,對列車的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防護距離進行優化,為提前精確確定最小停車列檢庫長度提供依據。
在信號系統中,ATP系統是保障列車安全的重要子系統,主要為線路上的列車提供安全防護。ATP系統通過設置于線路中的ZC(區域控制器)為每列列車計算其在最不利條件下也不會突破的ATP包絡線。在列車實際運行中,如果列車運行速度曲線緊貼著ATP包絡線,則會經常觸發緊急制動,降低列車運行的平穩性。由于車輛制動存在延時,故可能出現超出前方限制點的危險場景。為了提高安全運行效率和舒適性,信號系統以ATP防護曲線為基礎,根據列車能夠輸出的最小牽引制動加速度和制動延時,計算ATP緊急制動曲線、緊急制動觸發曲線、ATO(列車自動運行)最佳命令曲線和ATO接近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ATP防護速度-距離曲線圖
信號系統提供的列車安全運行保障,主要是防護列車在最不利條件下不能越過前方列車末端、禁止信號、未受控制的道岔及線路末端的車擋等限制點。假設車輛提供的保障制動加速度為a1,列車經過緊急制動后確保最終停在限制點前方,則ATP緊急制動保證曲線為:
(1)
式中:
v1——緊急制動時的初速度,一般等于線路最高限速;
D1——列車的緊急制動距離;
a2——線路坡度產生的加速度。
1.2.1 列車緊急制動延時分析
根據文獻[1],列車執行緊急制動的過程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①列車響應切除牽引命令延時階段,列車仍按照最高加速度運行,該階段延時t1約為0.18 s;②列車施加制動延時的惰行階段,列車處于惰行狀態,該階段延時t2約為0.35 s;③列車施加制動階段,該階段延時t3約為1.50 s,主要為車輛制動力從0增至90%最大制動力Fmax時的延時時間。
1.2.2 緊急制動觸發曲線計算
緊急制動觸發曲線以ATP緊急制動觸發速度為上限。根據前文分析,從緊急制動命令發出至車輛牽引切除這段時間內,列車速度增加值為:
v2=t1(a1+a2)
(2)
式中:
v2——車輛響應緊急制動命令延時時間后的列車速度。
列車從牽引切除到開始施加制動的過程中,列車處于減速運行狀態,故僅考慮線路坡度帶來的加速度a2,則這段時間列車速度增加值為:
v3=t3a2
(3)
式中:
v3——車輛施加制動過程中列車速度。
為保證列車在延時時間內雖列車速度增加,卻不觸發緊急制動速度,結合式(1)、式(2)及式(3),設定列車緊急制動觸發速度為:
v4=v1-(a1+a2)t1-a2t3
(4)
式中:
v4——列車緊急制動觸發速度。
為保證列車不觸發緊急制動,如列車速度達到v4,則ATP系統將先發出緊急制動提示,而列車繼續增速則將會觸發緊急制動。由此,ATP緊急制動觸發曲線為:
(5)
式中:
D2——列車制動過程中行駛的距離。
1.2.3 ATO最佳命令曲線和ATO接近曲線
為提高列車運行效率,改善列車運行平穩性和乘客舒適度,列車一般在ATO系統自動駕駛模式下運行。ATO系統根據ATP系統發送的緊急制動觸發曲線信息和來自車輛的實時速度信息,實時計算列車最優ATO曲線,并給列車發送牽引制動命令,控制列車在正常情況下緊貼著緊急制動觸發曲線運行。
由于車輛對ATO命令的延時響應,以及列車能輸出的最小牽引制動加速度有限,故在列車自動運行中,ATO系統需要根據ATP緊急制動曲線,計算出適合列車運行的ATO接近曲線,即按ATP最高運行速度減去因延時響應帶來的列車增速。根據式(1)到式(5)計算,ATO接近曲線為:
(t1+t3){v1-t1(a1+a2)-t3a2}
(6)
其中,D3為ATO列車最小停車距離。
圖2為某停車列檢庫中雙列位停車線的布置圖,其中a、d分別為車1及車2在運營停車點的最小ATP防護距離,b、e分別為車1及車2的列車實際長度,c、f分別為車1及車2車尾到折返信號機間最小距離。

注:S為信號燈;SSP為停車點。
為保證列車能在AG軌道上連續自動精確停車,AG軌道長度需滿足信號專業最低防護距離要求,即在自動化停車場雙列位停車線上,能滿足列車在停車線上自動停車要求的最小軌道長度為:
L=2(D4+D5+D6)
(7)
式中:
L——停車線最小長度;
D4——列車長度;
D5——ATP防護距離;
D6——列車懸掛距離,取2.5 m。
某全自動運行線路的列車長度為140 m,場段內均采用雙列位停車線配置。場段內線路坡度為0,車輛提供的保障制動加速度為0.85 m/s2,ATP系統最小防護距離為13.58 m,相關車輛延時參數見表1。

表1 某項目的車輛延時參數表
由表1、式(6)及式(7)可得,該項目雙列位停車線中單個股道長度至少為312.16 m。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如果車輛的制動延時優化后縮短30%,則列車防護距離相關計算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制動延時優化前后的ATP防護距離計算相關參數
由表2、式(6)、式(7)可得,優化后列車停車線軌道最小長度為305.44 m。
綜上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當車輛制動延時縮短30%時,ATP防護距離可降低24.7%,單條停車線長度理論上能縮短6.72 m,實際可減少6 m。按照場段內有55條停車線的規模計算,根據土建測量結果,場地寬度可減少約366 m,整個項目能節約占地面積約2 460 m2。
地鐵建設尤其是車輛基地的建設,需占用大量土地資源。本文基于信號系統防護距離原理,探討優化車輛制動延時參數對防護距離的影響。實際項目計算結果顯示,當車輛制動延時減少30%時,基于ATP系統的列車防護距離縮短24.7%,單條停車線長度實際可減少6 m。進一步分析可知,在地鐵建設前期,提前優化車輛制動延時,進而優化列車防護距離,可有效減少項目占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進而有效緩解在地鐵建設中因線路長度造成的社會和經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