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新莊中心學校 汪東松
2021年11月,筆者有幸參與了優課評比活動.聆聽了老師們執教的十節同課異構公開課,教學內容為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二節“圖形的運動”.聽課后,幾位評委進行了交流,感覺收獲頗多,至今記憶猶新.老師們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深刻理解教材,嫻熟駕馭教材,精當的問題串設計,精煉的語言,優良的教學效果,無不給筆者留下難忘的印象.其中有一個“做一做”的拼圖操作環節,更引起了聽課者的共同關注.本文中擬以此環節為例,就“幾何拼圖”教學談談個人的點滴思考.
做一做:將兩塊相同的直角三角尺(如圖1)相等的邊拼在一起,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平面圖形,你能說出這些圖形的名稱嗎[1]?

圖1
本部分內容是一個拼圖活動,讓學生通過手中的學具(含30°的三角尺)進行操作,旨在體現:
一是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圖形的分解與組合的方式,感悟復雜圖形是由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而復雜圖形也可以分解為簡單的圖形;
二是經歷“觀察—合作—操作—總結”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分析、合作等能力;
三是通過拼圖、認圖等活動,滲透圖形變換(平移、翻折、旋轉)思想、分類思想等,讓學生感悟到讓圖形“動”起來,是學習、研究圖形性質的一個重要方法;
四是通過拼圖,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操作與合作”的快樂,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讓學生想做、愿做、會做、樂做,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進一步提升能力.
從實際教學情況看,師生在準備教(學)具時有以下不妥情形:
(1)兩人合作使用手中的三角尺(含30°),但是有很多學生事先沒有準備好,導致拼圖無法進行;
(2)學生自制三角形紙片,但從制作來看,學生態度不認真,老師對制圖要求不夠嚴格,表現出紙片制作粗糙、大小不一,拼出圖形不具代表性;
(3)教師只帶兩塊大三角板(含30°),留作演示之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具的準備對學生“拼圖”的學習效果影響極大.因此,要想“拼得精彩”,必先準備好拼圖工具.倘若讓學生自己準備的話,教師就要事先布置好,并檢查落實到位,確保拼圖時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如果教師準備的話,更要考慮工具的數量和質量,要規范、美觀、精致,具有示范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從執教情況來看,很少有教師在拼圖之前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幾個人拼,拼什么,按什么要求拼,拼后做什么等等.導致學生拿著三角尺玩耍,嘻嘻哈哈,課堂看似“熱鬧”了起來,實則浪費時間,收獲甚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拼圖教學也不例外.教學前,教師應提出明確的要求,并適時板書(或投影)出來,讓每個學生了然于心,然后再按規定的步驟和要求操作,這樣才能提高效率.筆者認為老師操作前應關注以下幾點:①用何種工具操作,用多少這樣的工具操作?②何時操作,在哪里操作?③幾個人操作,如何分工合作?④操作的結果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⑤操作后做什么,如何展示等?讓學生帶著問題操作,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1)蜻蜓點水式: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實踐.學生剛剛開始“動”起來,才擺出一兩種圖形,教師就讓停下來,或者學生就是簡單擺擺拼拼,缺少畫圖和展示的機會,學生意猶未盡.
(2)老師包辦式:就是教師拿出教具拼圖演示或僅僅找個別學生演示操作;還有的教師只是讀了一下操作要求,就直接用電腦演示出拼圖的結果.沒有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上來.
(3)缺少點評式:即只滿足于學生拼出的不同結果,缺少及時鼓勵和總結.擺了一黑板的“圖”,對重復的或不當的“圖形”沒有進行取舍和修正,更沒有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最后,拼出6種不同的幾何圖形(如圖2),其實就是每組相等邊拼在一起均對應兩種情況,共6種情況.這樣指導后,再讓學生嘗試拼圖,既省時省力,又簡單易學.

圖2
“細節決定成敗.”拼圖教學應在操作流程的細節上下功夫.此拼圖活動可按如下流程細致安排:拼圖準備→分組合作→拼圖操作→畫出拼圖→展示拼圖→完善拼圖→匯報想法→歸納總結→方法指導等.這樣精細安排既層次清晰,又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能彰顯“數學魅力”.
尊重教材、研讀教材、理解教材、創生教材,是我們教學時應樹立的基本的教材觀.教材是一大批學科專家與優秀教師經驗、智慧的結晶,有著豐富的內涵.是編寫者“千錘百煉”,反復打磨出來的精品課程資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不可無視教材,即使重組或活用教材,也不能改變原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承載的目標與價值.
以“蘇科版”數學教材為例,涉及拼圖操作活動的教學資源并不多見.如七年級上冊第5章“走進圖形世界”,七年級下冊第9章“從面積到乘法公式”,八年級上冊第三章“勾股定理與平方根”等章節安排了拼圖操作活動.因此,教師應珍惜有限的教育教學資源,認真領會編者意圖,以教材中的拼圖教學為生長點和延伸點,充分發揮“拼圖”教學應有的功能與價值.既激發興趣,又催生智慧;既有“動”的體驗,又有“靜”的思索;既關注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又重視數學思維的訓練,讓拼圖教學精彩紛呈.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現行教材中幾何課程的內容比過去豐富了許多.圖形的變化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一塊重要內容.這從本質上也反映出了幾何課程的目標價值取向:發展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觀,發展推理能力等.
圖形變換最常見的三種方式是平移、翻折、旋轉.一個圖形運動,必然涉及方向、位置的變化,這需要觀察、想象、比較、推理等思維活動,這一部分內容是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很好的載體.同時,通過圖形的平移、旋轉、折疊等活動,使圖形動起來,有助于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發現圖形不變的幾何性質.因此,圖形變換是研究幾何問題、發現幾何結論的有效工具.近年來,圖形的變換也成為中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
幾何教學中,一方面應關注圖形變換帶來的圖形美;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經歷中,感受圖形變換發揮的重要作用.用變換思想研究問題,可以讓數學知識“活”(動則有生命力)起來,更能“活化”(靈活思維與能力)人的發展[2].
“做”數學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做”不等于簡單地操作,應將實際操作與思維活動結合起來.從實際教學來看,學生非常樂于操作,興趣盎然,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探索的快樂,但必須做到“做”“思”結合,才能還原數學的本質意義.思考是數學課堂的靈魂,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教學中我們要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而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滲透于教學活動之中,融合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