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麗娜
(運城職業技術大學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我國自古踐行弘揚工匠精神,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100 年偉大歷程中,鑄就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和鮮明民族特色的偉大精神,不斷涌現出大批辛勤付出、無私奉獻、不畏犧牲的極致匠人,促使具有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性質的工匠精神應運而生,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培育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創造了財富。腳踏新的時代征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同時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美育作為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范疇和基本路徑,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涵養高雅的學生審美表現,為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拓寬素質教育途徑,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豐富素質教育內涵。
工匠,于國是重器,于家是棟梁,于人是楷模。工匠精神是一代代匠人歷經歲月洗禮,身受百苦磨煉,在物質創造和精神追求中所表現傳承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的理念。“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明確提出要以“弘揚工匠精神”為指導思想,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意味著工匠精神對于國家強盛和社會發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時代推進意義,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大勢所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條“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授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培養技術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3],進一步表明發展職業教育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制造機械化工業時代和中國創造信息化數字時代,工匠精神之所以被置于職業教育的突出位置,歸功于時代發展所賦予的嶄新內涵,其豐富深刻的價值意蘊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奮進精神,對待專業具有果敢拼搏的骨氣和生生不息的斗志;二是勞動精神,面對工作具有崇尚熱愛的興致和吃苦耐勞的動力;三是奉獻精神,從事職業具有忠于職守的赤誠和勇于擔當的奉獻;四是極致精神,開展工作具有臻于至善的恒心和精益求精的專注;五是創新精神,發展事業具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革故鼎新的創造。循序漸進的豐富內涵,充分彰顯工匠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時代價值,逐漸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標桿,也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工作提出更高更全面的時代要求。
人們都能感受到美、識別出美,但是回答“什么是美”時,答案卻千差萬別,因為美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時又離不開人們的主觀感受,因此對美的教育,并非是以客觀技能為主的教育,更多的是作用于人的主觀情感和心靈的素養教育。提及美育,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繪畫課程、音樂培訓等單一的藝術訓練,但真正的美育絕不是純粹的藝術課程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對美育范疇給出指導性解釋說明,“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4],因此,美育不止于表面性理論灌輸和重復性技術訓練,其范疇涵蓋繪畫、音樂、舞蹈、影視、戲曲、文學、建筑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切能引發美的感受、美的理解、美的創造和美的傳播的引導式、感化式教育,是對個體情感建構、素質養成和價值觀確立的長期性培養過程。
《意見》中還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從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四個維度進一步強調美育的價值功能。”[4]從中國古代儒學提出的通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基本技能,到蔡元培先生大聲疾呼的“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再到如今追求科技與藝術并存的華為公司,可見隨著時代推進和社會矛盾的轉化,美育的社會屬性和價值功能也發生著意義的賦予和變遷,其教化的內容不再是單一的課程化機械操作,而是逐漸演變為培養個體從社會、自然、道德、藝術、科技等方面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傳播美的素養教育。新時代大學美育通過專業、系統、靈活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培養大學生對有形與無形、抽象與具象、感性與理性、邏輯與荒謬等事物的感知與理解能力,提升其對美好事物的表達與創造水平,從心態、體能、道德、品性、思維等方面幫助大學生在美育實踐過程中逐漸養成積極的態度、提升創造的能力、追求和諧的理念、培養專注的品質、釀造創意的思維。
美育之父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5]。可以看出美育不僅是促進心態養成、能力提升、人格完善、精神鍛造、生命和諧的素質發展手段,更能幫助個體在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中實現精神自由和生命升華。作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范疇和基本路徑,美育在學生個體素質養成方面所激發的感性要素,與工匠精神中蘊含的理性要素以統一的實踐為基礎,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工匠精神重在彰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客觀技能,其蘊含的理性要素依賴于美育素養釋放的感性要素;審美表現流露出更多的主觀意識和情感,釋放的感性要素逐漸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要素。二者體現在個體身上的共通素養,將客觀理性存在與主觀感性意識相關聯,成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和美育工作的契合與延展。
由上述工匠精神中“奮進、勞動、奉獻、極致、創新”的豐富內涵可知,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主要追溯于,對大學生日常心態、勞動體能、思想道德、品質習性、思維模式等基本素養的訓練,恰好與美育教化對于個人“積極態度、創造能力、和諧理念、專注品質、創意思維”的素養訓練相契合,具有長遠深刻的持續性和延展性。因此,將美育工作滲入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有助于豐富美育工作內涵,拓寬職業教育素質培養路徑,通過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推動落實全國美育工作意見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
遵照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美育政策導向,以挖掘高職院校大學生審美表現特點為指引,以探索美育融入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為切入方向,設計制作《高職院校大學生審美表現調查問卷》,初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群體畫像及特征表現決定了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精湛的專業水平為主要目標,往往忽視美育教化對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現有的美育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論知識教授和實踐技能訓練層面,缺乏由內而外、理實結合的系統性滲透,致使高職院校美育工作被形式化和邊緣化,學生的審美表現逐漸呈現以下特點。
高職院校大學生多以理工方向為主,科學精密的專業知識使得高職院校大學生面對日常事務常常表現出嚴謹的思維邏輯和理性的行為方法,少以靈活感性的生活態度和發散聯想的思維習慣解決問題,缺乏對客觀環境主觀能動的審美感覺和情趣經驗,造成高職院校大學生薄弱的審美意識和急需培養的積極心態與奮進精神。
高職院校采用任務驅動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操作加深理論滲透,但因學生個體差異化與審美意識薄弱,學生大多以完成基本操作為學習目標,更難抗拒惰性,立足美學角度,來提升個人專業修養,創造能力和勞動精神的匱乏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缺乏主動的審美專業創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當代大學生都接受過積極的文化教育和良好的藝術熏陶,具備基礎的藝術感知能力,但由于高職院校生源復雜,存在地域環境、家庭教育、成長閱歷、知識水平等主客觀因素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不一,審美境界參差不齊,有待培養和諧一致的理念和團結奉獻的精神。
由于學習興趣不足,長期得不到周圍人充分的關注與認可,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自我效能感與專注顯著正相關(β=0.481,p<0.001),自我效能感能夠顯著促進工作專注”。[6]因此大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面對生活、學業、工作中稍有難度的事情缺乏足夠的注意力,對審美活動的參與也缺乏一定的專注品質和極致精神。
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受到有限認知水平的影響,思考事情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比較固執老套、偏激稚拙,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和情感表現經長期累積,造成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審美表現中缺少開拓創新、成熟有效的思維情感,容易形成與已知、已習慣的舊事物相和諧的心理趨勢,在審美表現中表現為守舊的思維和消極的心理。
人能改變環境,環境同樣可以造就人。美好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積極的情感塑造和健康的心靈感化具有無形的推進意義。高職院校專業的技術性和職業性特征鮮明,校園建筑、物件設施及色調設計大多表現出機械化的特點,容易營造單一拘泥、沉悶無趣的校園環境,不利于激發原本思維縝密、行為拘謹的高職學生靈動的思維和活躍的舉止,從而起到了消極作用。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美化校園環境,打造舒適宜人的園林景觀、別出心裁的建筑設施、豐富多彩的娛樂場所和窗明幾凈的居所環境,使校園特色、工匠精神和專業元素在學生學習、生活、娛樂方方面面得以巧妙的結合與融入,營造美好和諧、催人奮進的校園文化環境,陶冶學生的主動意識和積極態度,從而激發學生果敢拼搏的骨氣和生生不息的斗志。
法捷耶夫曾說“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樣的力量所激動,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榜樣對于真正熱愛的人具有無限的感染力和號召力。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有些稚嫩,很難自主確立優秀的榜樣,且榜樣目標過高過遠,也不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以為敦促。教師的教誨需要長期漫長的過程,以優秀學生作為育人榜樣未必不是一條捷徑,結合課程設計和育人模式,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獎懲制度,在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同時,以榜樣楷模和標桿尺度激勵學生不斷向優向好看齊,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所從之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逐漸提升主動創造的能力,鍛造崇尚熱愛的興致和吃苦耐勞的品質。
從《詩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莊子》的“庖丁解牛,技進乎道”,再到《尚書》的“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從“無他,唯手熟爾”的賣油翁到“血肉身軀攪拌漿”的鐵人王進喜,再到“懸壺濟世懷天下”的院士鐘南山,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真人偉績,無不彰顯工匠精神從古至今的深厚積淀,作為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和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早已蔓延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里。因此讓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搭載學生日常美育活動的載體,以大師講堂、優秀文化進校園,觀看《大國工匠》影片,參加優秀校友分享會,尋訪身邊的匠人事跡,參觀工藝制品展等美育活動形式,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美育活動中領略工藝之美,感受工匠之魂,傳承工匠文化,不斷加深學生對匠人之德的認同,從而具備忠于職守的赤誠和勇于擔當的奉獻。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受到年齡限制及成長經歷的影響,對專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沒有清晰的認識和長遠的規劃,學習過程缺少目的性和計劃性,盲目的選擇致使大多數學生對學業的投入,少有持久的恒心和足夠的專注。但俗話說得好:“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要想讓學生精于自己所選的專業,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專業清晰的認知和不變的熱忱,教育者應以身作則,用精湛的知識水平向學生展示專業獨特的魅力,引導學生在專業實踐中收獲成就感與價值感,從而明確對所學專業的認識,逐漸產生濃厚興趣和熱愛之情。此外,還需要教導學生學會用二八定律對專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將專業之美所帶來的熱愛轉化為臻于至善的恒心和精益求精的專注。
不同的時代,工匠精神彰顯的價值、擔負的使命有所不同。一輪又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發展任務面前,無論是技術、模式還是業態,都急需“新”字推進,因此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不是日復一日、拘泥一格的“匠氣”,而是敢于善于在專業沉淀中堅守創新。高職院校在培養大學生扎實穩定的專業能力基礎上,可以大量開設校內選修課程、趣味課堂和創新大賽,深化藝體相融,促進文理滲透,擴展學生認知范圍,加深不同學科專業的融合交流,豐富校內不同領域的文化碰撞,幫助學生轉變思維方式,激發自我效能,開拓創新水平,著力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革故鼎新的創造力。
《人民日報》時評:美育是一種“剛需”[7]。不論是何種教育階段,美育對于學生個體的成長和全面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對于新時代國家大力發展的職業教育來說,美育基于個體日常心態、勞動體能、思想道德、品質習性、思維模式等方面素質養成,逐漸滲透到高職院校大學生奮進、勞動、奉獻、極致、創新精神的培養中,推動高職院校在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貫徹落實全國美育工作意見和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培育更多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