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蘭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手術根除腫瘤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對此,很多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把胃切掉以后還能正常吃飯嗎?想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胃癌手術究竟是怎么做的。
胃癌手術切除范圍可以大致分成胃全切和胃次全切(胃大部切除)。對于早期胃癌,可采取胃部分切除術;對于進展期胃癌如無遠處轉移,盡可能根治性切除;伴有遠處轉移者或伴有梗阻者,則可行姑息性手術,保持消化道通暢。我們都知道,胃的重要作用就是產生胃酸和胃蛋白酶,并通過自身的蠕動細化食物或者說初步消化食物,它并不負責吸收食物,或者說只吸收少部分水、鹽和酒精。所以,手術把胃全部或部分切除,只意味著胃容量變小了,吃的很少,且吃進去一點東西就感覺撐的不舒服,但并不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因為這項工作主要由小腸來完成。
但無論是行全胃切除還是胃次全切除的患者,胃癌術后都需要經歷禁食—少量飲水—清流質飲食—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普食的過程,好讓機體逐漸適應。一般患者在能流質飲食時就可以出院,因此,在術后住院期間,全胃切除和胃次全切除患者的術后飲食是沒有區別的。
出院之后,胃次全切除患者由于保留了部分胃,大約在3個月左右消化功能就可恢復至正常,期間可逐步從流質飲食恢復至普食;全胃切除患者因失去了胃的消化和儲存功能,就需要少食多餐,讓小腸逐漸代償適應部分消化功能,雖然最后也能逐步恢復到正常飲食,但需要的時間要比胃次全切的患者長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胃具有促進維生素B12、葉酸和鐵蛋白吸收的功能,所以接受過胃切除手術的患者容易因缺乏維生素B12、葉酸和鐵蛋白而出現貧血,故術后要適當補充維生素B12、葉酸和鐵。優先選擇食補,從動物肝臟、瘦肉以及五谷類中獲取維生素B12;從動物內臟、動物血液和紅肉中獲取鐵,必要時還需聽從醫生建議服用維生素片。
再者,胃癌手術后,由于幽門屏障功能的去除和胃容量的降低,進食后大量未消化的固體食物會快速進入小腸,從而導致傾倒綜合征。傾倒綜合征包括一系列癥狀,可分為早期傾倒綜合征或晚期傾倒綜合征。早期傾倒綜合征在餐后10~30分鐘內發生,主要表現為一過性血容量不足,如惡心嘔吐、頭暈、大汗淋漓、心動過速等。這種情況下,患者應少食多餐,避免過甜、過咸、過濃流質飲食,限制飲水喝湯,進餐后平臥10~20分鐘。晚期傾倒綜合征多在餐后2~4小時發生,主要表現為低血糖反應,如心慌、眩暈、出汗、手顫等。這種情況下應減少糖類的攝入,增加蛋白質的比例,少食多餐。如果對飲食改善無反應,患者應考慮藥物干預,生長抑素類似物是首選治療藥物,阿卡波糖可用于改善晚期傾倒綜合征的癥狀。
另外,由于沒有了胃食管交界區的控制作用,空腸內液體可能反流到食道,平臥比如夜間休息時甚至反流到咽部,讓人嗆醒,老年人還可能發生吸入性肺炎等。但因為沒有了胃酸,全胃切除后食管反流的刺激癥狀要比保留了一部分遠側胃的手術要小。避免這種問題的方法是睡前不要飲食,還可以將床頭抬高,或者是高枕睡眠。
總之,胃切除術后患者經歷一段時間的康復與適應,最終都能正常吃飯,平時只需要注意少食多餐,適當補充維生素B12、葉酸和鐵,少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