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田 李宜良
摘要:豬鏈球菌病是我國生豬養殖業中常見疾病之一。該病是由多種致病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疾∝i主要表現為腦膜炎和關節炎。該病傳播速度快,傳染率高,危害嚴重。由于引起豬鏈球菌病的病原菌具有多種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的菌株的毒力不同,可發生變異產生耐藥性,且易與其他病原體發生混合感染,因此臨床防控難度較高,嚴重制約我國養豬業的發展,給我國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對豬鏈球菌病的病原學、流行學、臨床癥狀、治療及預防措施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豬;鏈球菌病;流行特點;癥狀;中西醫治療
隨著我國養豬業的不斷發展,飼養密度不斷增加,養殖環境不斷惡化,豬鏈球菌病已成為養殖場常見疾病之一。目前,豬鏈球菌病被列為我國二類人畜共患病,主要是由馬鏈球菌和豬鏈球菌等細菌感染導致的。病原菌主要寄生于病豬的扁桃體、鼻腔、消化道和生殖道內。該病可引發豬腦膜、關節炎癥以及敗血癥等,嚴重的還可導致人患永久性耳聾、敗血癥,甚至死亡。該病給我國畜產品安全以及公共衛生帶來巨大危害。豬鏈球菌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還可導致母豬流產,給我國養豬業帶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通過深入了解該病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以及治療措施,從而加強對該病的預防和控制,具體內容如下。
1 病原
造成豬鏈球菌病的病原體種類較多,主要為豬鏈球菌、馬鏈球菌中類馬亞種和獸疫亞種、藍氏分群法中的D、E、L種群鏈球菌三大類。
豬鏈球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可在兼性厭氧條件下進行培養。該菌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0.6mm左右。在培養基內菌落常以短鏈的形式存在。豬鏈球菌無鞭毛,無法自行運動,且不產生芽孢,但可形成透明莢膜。豬鏈球菌對宿主營養要求較高,通常選用5%的鮮血或血清作為培養基。培養溫度為35℃~37℃,pH值為7.4~7.6。大多數豬鏈球菌在血平板上可產生α溶血環,少數可產生β溶血環[1]。
1.1 血清學分型
根據莢膜多糖抗原類型的不同,可將珠鏈球菌分為1~35個血清型。其中32和34血清型與其他血清型不同,應歸屬于奧利斯拉蒂鏈球菌。對珠鏈球菌血清型分類,可采用玻片凝集法,瓊脂擴散法,毛細管沉淀法以及SPA協同凝集實驗。經過各類分型方法測定發現,SPA協同凝集試驗特異性強,靈敏度高,被廣泛用于豬鏈球菌血清學分型。珠鏈球菌在自然界內廣泛分布,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但對高溫、干燥、消毒劑敏感,60℃條件下30min內可被滅活。
1.2 基因分型
基因分型是通過對核酸進行分析,從而判別鏈球菌種類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特異性高、靈敏度高且準確率高。主要包括多位點酶切電泳、 PCR擴增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等,與傳統血清型分學方法相比,該方法可顯示不同菌株間的基因差異,是目前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3 致病性
目前,豬鏈球菌2型致病力最強、流行范圍最廣,1型次之。35個血清型中有致病性的為1-5型、11型、79型和1/2型。豬鏈球菌可產生大量毒素和酶,因此病情較為復雜和多樣。豬鏈球菌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不同,這與病菌所攜帶的毒力因子相關。目前豬鏈球菌發現的毒力因子主要有莢膜多糖,胞外因子、溶血素、溶菌酶釋放蛋白等。莢膜多糖主要存在于細胞壁內,因此可有效避免被吞噬細胞吞噬。溶血素毒性較強,可溶解病豬機體內的血管內皮細胞。溶血素通過增大上皮屏障的滲透性,從而導致大量致病菌穿過上皮屏障,從而避免被吞噬細胞吞噬。溶菌酶釋放蛋白存在于細菌表面,可使單核巨噬細胞發生凋亡。
2 流行特點
2.1 易感動物
豬鏈球菌病流行范圍廣,以感染豬為主。該菌對任何品種的豬均具有感染性,尤其對新生仔豬以及妊娠期母豬感染概率最高。由于成年豬抵抗力較強,因此不易出現感染。該病的感染概率隨豬日齡增大而下降。豬鏈球菌病在仔豬斷奶期以及混群飼養時發病率較高。豬鏈球菌除感染豬外,還可感染犬、貓、牛、馬、羊等動物?;疾游锍0橛嘘P節炎、腦膜炎、骨髓炎、咽喉炎、肺炎等癥狀。另外,豬鏈球菌還可感染人。患者在感染后出現發燒、頭痛、腹瀉、腹痛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出現敗血癥、心內膜炎,甚至死亡。感染人群多為與病豬有密切接觸的飼養人員。
2.2 傳播途徑
該病主要通過呼吸道進行感染。另外,消化道及傷口也是重要的感染渠道。豬鏈球菌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病豬和攜帶致病菌的豬。病菌從口腔或鼻腔進入機體,隨后寄居在扁桃體內?;疾∝i的尿液、唾液、關節、內臟、血液內存在大量病原體。病原菌主要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進行傳播,母體和胎兒間的垂直傳播也是該病傳播的重要途徑[2]。另外,養殖場內的蒼蠅、蚊蟲、鳥類等也可攜帶該菌進行傳播。
2.3 傳播時間
豬鏈球菌病全年均可發生,其中以5—11月份發生概率最高,且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流行特點,多發生于炎熱潮濕地區。該病菌潛伏期通常為一周左右,該病傳播迅速,傳播范圍廣。外界環境刺激可造成該病菌的感染。另外,飼養密度過大、氣候變化、通風不良、室內空氣質量差、未及時進行免疫接種等也可造成該病的發生。因此,在集約化養豬場內感染概率較高。
3 臨床癥狀
由于不同血清型的鏈球菌引發的臨床癥狀不同,因此該病主要分為急性敗血型、腦膜腦炎型、淋巴結膿腫型、關節炎型4類。
3.1 急性敗血型
該病主要發生于成年豬。該病發病急、病程短,病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下降、呼吸急促、腹部皮膚出現紫斑,部分病豬還會表現為跛行、昏睡、共濟失調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后期會出現呼吸困難、衰竭等。該病死亡率高達80%以上,病豬可在1~3d內出現死亡。
3.2 腦膜腦炎型
該類型多發于仔豬,病程為幾小時或幾天不等。病豬主要出現體溫升高、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呼吸困難、鼻腔分泌大量黏液,后期可出現轉圈、共濟失調、無法正常站立、昏迷等癥狀。該類型死亡率較高。
3.3 淋巴結膿腫型
該類型的病豬的頸部、腹股溝、咽部等部位淋巴結出現化膿現象。病豬食欲下降、無法正常吞咽。該類型死亡率較低,但易出現繼發感染。
3.4 關節炎型
該類型主要發生于出生一周以內的仔豬。主要表現為仔豬關節出現浮腫、四肢不穩、體溫異常,該類型通常為母體傳染。由于關節疾病會嚴重影響仔豬正常生長發育及活動,因此造成仔豬后期體弱、發育受阻。
4 診斷治療
4.1 診斷
涂片鏡檢:采集病豬的肝臟、脾臟等樣品,在無菌條件下對其進行革蘭氏染色。隨后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菌的排列狀況以及形態結構等,從而對病原菌進行判斷。
生化實驗:采集病豬的肝臟、脾臟樣品,將其放置于糖發酵管中,保持管內溫度在35~37℃,培養24h。培養期間不斷觀察發酵管內的狀況以及淀粉能力從而進行判斷。
藥敏實驗:主要采用藥敏試紙對病原菌進行試驗??蛇x用頭孢、鏈霉素、氯霉素等對豬鏈球菌的耐藥性進行診斷[3]。
接種試驗:采集病豬的肝臟、脾臟等樣品進行粉碎、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注射至小白鼠體內。注射完成后一段時間內需密切觀察小白鼠精神狀況及臨床癥狀變化,從而對病菌進行診斷。
4.2 治療
引起豬鏈球菌病的血清型不同,因此不同臨床癥狀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選擇不同。
急性敗血型:該類型由于發病急、治療難度大,病豬短時間內可出現死亡,因此需選擇高敏性藥物進行預防治療。當病豬體溫升高至40℃以上時,可選擇雙黃連等中藥劑進行退燒處理,隨后注射抗菌素,如環丙沙星等。同時可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如黃芪多糖粉,提高機體抵抗力。
腦膜腦炎型:病豬可通過剪耳放血,隨后靜脈滴注甘露醇,同時搭配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有效治療。
淋巴結膿腫型和關節炎型:針對關節炎型和淋巴結膿腫型的病豬可在膿腫區域涂抹魚石脂軟膏,幫助消腫。另外,在膿腫區域內進行切口排膿,隨后使用雙氧水進行清洗,最后涂抹碘酊,避免病菌感染。
5 預防措施
5.1 環境處理
養殖過程中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洗打掃,保持環境干凈衛生。另外,通過提高豬舍內采光性和通風性,從而保證室內干燥通風,空氣質量良好。疾病發生期間應對豬舍及周邊區域進行嚴格的殺菌消毒處理,每周應進行2~3次消毒。嚴格控制進出豬場人員和車輛。
5.2 接種疫苗
日常加強疾病監測,一旦發現病豬及時進行隔離,避免疾病大規模擴散。同時,將病情上報有關部門。對于健康豬群應通過接種豬鏈球菌疫苗提高抗病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疫苗接種前后3d內禁止使用抗菌藥物。妊娠期母豬在分娩前一個月左右注射豬鏈球菌病疫苗,從而減少仔豬患病概率。仔豬在出生后2周、4周時分別進行疫苗注射[4]。
5.3 患病豬處理
做好病豬、病死豬的處理,可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避免疾病大規模暴發。根據相關標準應對病豬及死豬進行無公害化處理。
6 結語
綜上所述,豬鏈球菌病是生豬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之一,危害巨大,嚴重影響生豬正常發育。養殖人員應加強對該病的臨床癥狀、診斷治療措施的了解,及時做好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降低疾病發生概率,保證我國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俊,穆秀梅,王紅寶,等.豬鏈球菌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控措施[J].山西農業科學,2015,43(12):1684-1686+1714.
[2]浦堅華,毛紫微,王瓊.豬鏈球菌病的研究進展[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6(4):13-15.
[3]韓賀賢.豬鏈球菌病的診斷與治療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7):232-233.
[4]高秀麗.豬鏈球菌病的診斷與治療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18,3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