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久杰 劉躍光 于彥強
摘要:牛呼吸道疾病是牛養殖中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具有發病快、傳染性強等特點,對于牛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牛養殖中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包括牛支原體感染、牛巴氏桿菌感染、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等,均會給牛的生產性能和機體健康狀況帶來嚴重的損害。養殖中導致牛呼吸道疾病出現的因素有很多,通常與飼養管理環境、飼料營養物質供給以及藥物的使用等方面密切相關。本文將對牛養殖中常見的呼吸道疾病進行介紹,旨在為牛的健康養殖以及我國牛養殖產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牛;呼吸道疾病;支原體感染;巴氏桿菌;生產性能
牛呼吸道疾病的出現對于牛養殖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均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現階段牛養殖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出現將會威脅整個牛群的機體健康狀況,制約牛養殖產業的科學發展。牛養殖中呼吸道疾病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機體應激或者相關疾病的病原菌感染所導致,進而引起牛只呼吸道的防御系統出現損傷,牛只呼吸道免疫系統對于病原菌的防御能力下降,病原菌獲得定殖,最終引起呼吸道疾病癥狀的出現。牛支原體感染、牛巴氏桿菌感染以及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病等均是牛養殖中常見的呼吸道疾病類型,本文將對牛養殖中部分常見的呼吸道疾病進行介紹,以期為牛呼吸道疾病的科學防治以及牛養殖產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幫助。
1 牛支原體感染疾病
牛支原體感染是牛養殖中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是由于致病性支原體感染所導致,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致病性支原體被認為是導致乳腺炎的病原菌,在七十年代后被認為是導致牛只出現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牛支原體感染疾病在各年齡階段的牛只中均會出現,同時也是犢牛、育肥牛和青年奶牛中多發性關節炎癥的主要病因。牛只在患得支原體疾病感染后,通常會表現出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同時容易導致牛只出現繼發性疾病感染。除了急性感染情況外,牛支原體還有慢性感染的情況,慢性感染通常會導致牛只肺部出現干酪狀壞死或者肺部組織出現凝固性壞死的病理特征。牛養殖過程中支原體感染的情況通常與飼養環境因素息息相關,環境中的病毒、細菌等可以與支原體病原菌發生協同作用,同時牛養殖過程中環境溫度的劇烈變化也容易導致牛只出現機體應激的情況。牛養殖欄舍中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以及牛只的轉欄、運輸等過程中若處理不當也容易誘發牛只機體出現應激的情況,進而導致出現呼吸道疾病[1]。
以往對于牛支原體感染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通過抗生素類藥物的治療,然而長時間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使得支原體病原菌出現了嚴重的耐藥性,導致現階段普通抗生素的使用對于牛支原體感染的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牛支原體疾病在全球范圍類均有出現,在歐洲地區有25%~30%左右的犢牛肺炎疾病是由于牛支原體病原菌感染所導致,相當于牛養殖產業每年損失1.5億~2.0億歐元左右,其中英國牛養殖產業中每年大約有190萬頭牛只患得支原體肺炎感染,牛只死亡數達到16萬頭左右。在美國牛養殖產業中,由于支原體感染所導致的牛呼吸道疾病以及乳腺疾病所造成的產業經濟損失可以達到1.4億美元左右,嚴重阻礙了牛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牛支原體病原菌在環境中的存活能力較差,在沒有陽光的環境中可以存活數天左右,在4℃的溫度條件下,在海綿或者牛奶中可以存活60d左右,在水中可以存活14d左右,在20℃的環境中可以存活7~14d左右,在37℃的環境中可以存活7d左右,在畜禽糞便中可以存活37d左右。飼養環境控制中,使用普通的消毒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消毒效果。早期在牛支原體疾病感染中,抗生素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階段需要針對牛支原體和引起的繼發性細菌感染疾病使用敏感類藥物才能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藥物的使用需要合理控制劑量和療程,由于牛只屬于反芻類動物,藥物通過口服所獲得效果通常比較差。現階段對于牛支原體疾病沒有商業化疫苗,而不同牛養殖場中通過牛支原體藥敏試驗特性通常差異較大,通常對于環丙沙星以及四環素敏感性較高[2]。
2 牛巴氏桿菌感染
牛巴氏桿菌感染是以出現敗血癥和出血性炎癥反應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主要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引起,部分溶血性巴氏桿菌也會導致疾病的出現,牛養殖生產中又稱為牛出血性敗血癥。牛只在患病后會出現頭部、頸部、咽喉以及胸部等處出現炎癥性水腫的情況,以往民間牛只養殖中稱這種疾病為“牛腫脖子”“鎖口癀”等。牛巴氏桿菌疾病是牛養殖中一種常見的細菌性感染疾病,在養殖的全年均會出現患病的情況,尤其是在季節更替的時候,例如秋末或者春初時節,出現牛巴氏桿菌感染疾病小范圍暴發流行。患病牛只機體的各個組織、體液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有大量的致病菌,可以通過牛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進行疾病的傳播。當牛養殖中環境條件較差,出現寒冷、悶熱、潮濕以及飼養密度過大、擁擠、通風不良等情況均會提高牛只出現巴氏桿菌的患病率。多殺性巴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呈現為兩端鈍圓,中間微凸起的球狀短桿菌,通常多殺性巴氏桿菌多分散存在,不具備運動能力,同時不會出現芽孢結構。對多殺性巴氏桿菌進行堿性美藍染色或者瑞氏染血片或者患病組織臟器等進行涂片處理,可以發現菌體的兩級出現較濃的染色,又稱為兩級桿菌,這種染色特點在臨床確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3]。
牛養殖中巴氏桿菌感染疾病通常存在2~5d左右的潛伏期,在犢牛養殖中最為患病情況常見。巴氏桿菌病原菌對于外界環境的耐受能力較差,通常在陽光或者干燥的條件環境中巴氏桿菌將很快失活。牛巴氏桿菌在血液、糞便以及牛只分泌物中可以存活6~10d左右,在腐敗的動物尸體中最長可以存活6個月左右,牛巴氏桿菌對于高溫條件敏感,短時間的高溫環境即會導致巴氏桿菌的失活。同時巴氏桿菌對于大部分消毒劑敏感,牛只養殖欄舍的消毒處理中普通消毒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殺菌效果。牛巴氏桿菌是一種條件性病原菌,正常情況下不表現出病理特點,存在于畜禽的呼吸道中,環境出現不良的變化時將會導致患病的情況。同樣以往牛養殖中對于巴氏桿菌疾病感染情況主要通過抗生素藥物治療,導致現階段大量抗生素對于巴氏桿菌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差。研究發現通過使用環丙沙星、新霉素、慶大霉素、普魯卡因青霉素、多西環素、阿莫西林、恩諾沙星、四環素和硫酸卡那霉素對巴氏桿菌進行藥敏試驗,牛巴氏桿菌對于多西環素和恩諾沙星具有較強的耐藥性,而對于其他的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在患病牛只疾病治療之前需要對其進行藥敏試驗,已選擇敏感性良好的抗生素種類進行治療,這樣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疾病治療效果,同樣也降低了疾病治療的經濟成本。牛養殖中對于牛巴氏桿菌疾病感染的預防措施可以使用牛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免疫。
3 結語
牛養殖中支原體感染以及巴氏桿菌疾病感染均會導致牛只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對牛養殖的生產性能和機體健康狀況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制約牛養殖產業的科學生產。通過詳細了解患病的原因以及病原菌的特點可以對疾病進行科學的防治,避免疾病在牛群中的暴發。
參考文獻:
[1]李夢瑩,馬小靜,張凱,等.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主要編碼蛋白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19,40(4):88-91.
[2]李大帥,時坤,姚澤慧,等.牛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病原免疫逃避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8,40(12):1192-1195.
[3]王紅,余麗蕓,侯喜林,等.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重組N蛋白間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0):4303-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