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龍先
摘要:豬病毒性腹瀉是由多種病毒感染所引發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傳播速度較快,威脅較為嚴重,任何年齡品種的豬都可以受到病毒的侵染。養殖場如果出現了病毒性腹瀉,又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短時間內能夠向著整個群體快速傳播蔓延,并且年齡越小的豬感染病毒性腹瀉之后,發病周期越短,造成的死亡率越高,造成的經濟損失越大。生豬養殖場在規劃建造過程中,建設不合理,地勢低洼,如果遇到連續陰雨,或者出現洪災,這類生態環境和生產環境發生的劇烈變化,加上各種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十分有利于病原的傳播,即容易群體感染發病。本文結合一個養殖場的發病現狀,探討了洪災后病毒毒性腹瀉的防治方法,希望對更好地控制該類疾病發生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洪災;豬病毒性腹瀉;防治方法
當前不管是在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場,還是中小規模養殖戶,豬病毒性腹瀉的發病幾率較高,一旦發生流行之后,將會對整個群體構成嚴重的威脅。很多養殖戶在發展生豬養殖產業之前,不注重做好養殖場的科學規劃和建造工作,養殖場地勢低洼,規劃不合理,很容易積水。再加上近些年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對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洪澇災害出現之后,由于周邊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土壤當中的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會隨著洪水進一步傳播,使得各類傳染性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侵染。圈舍遭受到洪水的沖洗,衛生條件逐漸變差,養殖環境十分惡劣,給各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發生提供了條件,加大了洪災后的經濟損失。
1 病情分析
2020年的7月下旬,某中型規模的生豬養殖場由于受到洪澇災害,養殖場的生豬出現了腹瀉現象。該養殖場建造時地勢相對較低洼,很容易積水。日常養殖時,圈舍地面潮濕不堪,經常出現細菌性腹瀉和病毒性腹瀉。養殖場出現洪澇災害之后,養殖戶使用水泵將圈舍當中的積水抽出之后,將豬群集中起來養殖。由于忙于搶救,沒有對豬群進行針對性的管理,隨后在養殖場年齡較小的豬群當中陸續出現了腹瀉為主要癥狀的發病情況。養殖場發病較急,在出現臨床癥狀2~3d之后,年齡較小的豬群全部發病,個別成年豬也出現了典型的腹瀉癥狀。隨后養殖戶提高重視程度,將發病情況及時報告了上級的動物防疫部門,獸醫到達養殖場,對病情作出有效的診斷。由于該養殖場地勢低洼,并結合養殖場以往的疫病發生流行狀態,初步判定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發的腹瀉疾病。隨后對病死豬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解剖,并采集了病料進行了進一步的病原分離鑒定,沒有發現細菌感染的現象。采集患病豬的新鮮血液和典型的病變組織,分別進行了血清抗體監測和病原熒光抗體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檢測為陽性。輪狀病毒、偽狂犬病毒檢測為陰性。由此可以判定豬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所引發的病毒性腹瀉。
2 臨床癥狀
該類疾病先是在年齡較小的豬群當中發生,患病豬表現為嘔吐,沒有出現腹瀉癥狀之前體溫升高達41℃,最高升高到42℃。隨后突然出現腹瀉癥狀,排出黃色水樣稀便,體溫逐漸下降到正常。仔細觀察患病豬排出的糞便,其中還夾雜沒有消化的凝乳塊,或者沒有消化的飼料,具有特殊的腥臭氣味。進一步對養殖場的發病情況進行分析,能夠發現該類病毒性疾病的發生和持續時間以及死亡率會隨著豬年齡的增大而呈現下降的態勢[1]。一般哺乳階段的仔豬在感染該類疾病2~7d之后就會因為機體脫水死亡。而年齡較大的斷奶仔豬、成年豬和育肥豬發病周期相對較長,一般強化護理一周左右,能夠恢復健康。
3 病理特征
通過對死亡的豬群進行進一步的解剖,發現胃部和小腸病變最為嚴重,胃腸道當中充滿了沒有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現象[2]。將小腸打開之后,內部還充滿了黃綠色或者灰白色的液體狀的內容物,夾雜有少量的泡沫和很多沒有消化的凝乳塊。小腸壁嚴重擴張變薄,失去彈性,導致腸管嚴重擴張呈現半透明狀,腸系膜血管充血,擴張明顯,腸系膜淋巴結顯著腫大[3]。將空腸橫向解剖之后,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干凈,放置在玻璃平皿上,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空腸絨毛膜萎縮變短嚴重脫落。
4 緊急處理
當前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混合感染所引發的病毒性腹瀉,沒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對于養殖場的發病中,一般采取對癥治療手段,減少死亡率,加速患病豬恢復健康。一方面要及時做好補液工作,讓患病豬口服補液鹽。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進行肌內注射治療,2次/d,使用劑量為2,000IU/kg·bw。同時對患病豬肌肉注射豬白細胞干擾素,每頭豬肌肉注射1mL。1次/d,連續使用3d。在飼料當中添加黃芪多糖粉,增強身體抵抗能力,預防繼發感染。一般按照上述措施進行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養殖場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5 預防措施
有效防范病毒性腹瀉的發生流行,就需要加強對養殖環境的針對性清理,堅持預防為主的養殖管理原則。養殖場的洪水退去之后,可以選擇使用碘制劑、過氧乙酸、次氯酸鈉、戊二醛或20%的生石灰進行全面的噴灑消毒。特別是對于地面較為潮濕,淤泥堆積的圈舍,清理淤泥之后,可以在地面灑上生石灰。這樣能夠起到很好的吸濕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消毒效果。洪災過后,養殖戶和養殖場需要切實做好整個豬群的針對性管理,注意加強飲用水的有效調控,保障飲水清潔健康,避免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嚴格控制好生長環境,避免傳染源的入侵。采取一切有力措施保障整個圈舍衛生條件良好,控制圈舍的溫度和濕度,保障有充足的光照。圈舍中空氣比較流通,注意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溫工作,及時消除環境當中的各種寄生蟲。做到上述諸多工作才能夠有效防范洪災之后病毒性腹瀉疾病的發生流行。日常養殖期間,應該注重做好飼料的營養調控,要保障飼料營養價值全面均衡。滿足豬群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實際需求,提高豬群的身體抵抗能力。尤其是新生仔豬出生之后,應該引導其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增強身體抵抗能力。有效預防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腸胃炎等病毒性腹瀉的傳播流行。
6 結語
綜上所述,澇害發生之后,周邊的生態環境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同時大量病原微生物滋生,很容易加重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所以為了保證生豬養殖安全,當洪災消散之后,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對養殖場進行有效的清理和嚴格的衛生消毒,并做好整個養殖環境的針對性調控。當出現疑似患病病例之后,應該加強隔離,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確保在短時間的控制病情,避免病原進一步擴展蔓延帶來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梁鳳華.豬病毒性腹瀉的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3(2):87.
[2]鮮忠志.冬季豬病毒性腹瀉的綜合防治[J].畜禽業,2014(11):13-14.
[3]鐘文平.仔豬病毒性腹瀉的防治[J].福建畜牧獸醫,2014,3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