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麗 潘伊微 張夢圓 王萬興 司天桃 李佳欣 李文
摘要: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廣泛分布在禽類、爬行動物、昆蟲等腸道中。當奶牛感染沙門氏菌后危害性極大,具有敗血性和傳染性,不僅嚴重影響奶牛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還會引起人類的嚴重感染。而奶牛產業作為畜牧業振興產業之一,保證奶牛產業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沙門氏菌病的分類、流行病學特征、危害及預防進行闡述,旨在為沙門氏菌病的預防及治療提供基礎材料。
關鍵詞:沙門氏菌;奶牛;危害性;防控措施
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條件致病菌,對食品安全、畜禽健康和公共衛生等產生一定影響,其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宿主較多,因感染不同宿主而命名不同[1]。奶牛沙門氏菌是由奶牛感染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常見人獸共患病,也稱為奶牛副傷寒,由于感染都柏林沙門氏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后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可通過食物傳播給人類,各個年齡階段的奶牛只均易感,尤其是犢奶牛(1月齡左右)最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春冬季發病較多,尤其是雨季[2]。主要出現全身性敗血癥和胃腸炎癥狀,嚴重危害奶牛產業健康發展,如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則會造成死亡。
1 沙門氏菌的分類
國際公認的分類及命名,沙門氏菌屬由腸道沙門氏菌種(Salmonella enterica)和邦戈爾沙門氏菌種(Salmonella bongori)組成。腸道沙門氏菌又分為6個亞種:亞種I腸道沙門氏菌(S. enteric subsp. enterica)是人畜共患病原菌,亞種II薩拉曼沙門氏菌(S. enteric subsp. Salamae)、亞種IIIa亞利桑那沙門氏菌(S. entericsubsp. arizonae)、亞種IIIb雙向亞利桑那沙門氏菌(S. enteric subsp)、亞種IV豪頓沙門氏菌(S. enterica subsp. houtenae)和亞種VI因迪卡沙門氏菌(S. entericasubsp. indica)[3]。
根據宿主感染沙門氏菌的范圍分為宿主適應血清型和非宿主適應血清型。宿主適應血清型大多情況下在適應的宿主體內發病,如馬流產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雞沙門氏菌等病原菌,非宿主適應血清型則對多種宿主有致病性,如鼠傷寒沙門氏菌、奶牛沙門氏菌等[4]。
2 沙門氏菌的生物學特性
2.1 病原特征
沙門氏菌是一類革蘭氏陰性桿菌,無芽孢,兼性厭氧,寄生于動物腸道中[5]。菌體呈桿狀,直徑在0.7~1.5 μm之間,長度在2.0~5.0 μm之間。對宿主表面細胞而言沙門氏菌的菌毛具有較強吸附作用。
沙門氏菌能夠利用檸檬酸鹽作為碳源,可以在NA營養瓊脂培養基上進行培養,通常36±1℃培養18~24 h后,可以形成無色、濕潤且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半透明菌落,并且隨著培養時間的增加,菌落表面粗糙,邊緣不整[6]。
2.2 抗原特征
沙門氏菌抗原結構較復雜,具有4種抗原。分別為:O抗原(Ohne Hauch antigen)是化學本質為脂多糖的菌體抗原,存在于細胞壁的表面,在宿主體內有定殖作用,利于其侵染腸上皮細胞,逃避宿主免疫清除。當O抗原受到刺激時會產生IgM抗體,與特異性抗體血清反應會產生顆粒狀凝集,一般用此反應鑒別沙門氏菌類型[7];H抗原(Hauch antigen)是由鞭毛蛋白亞基構成,其凝集反應為絮狀且松散,是腸桿菌科中唯一具有兩相H抗原的微生物[8]。當H抗原損壞或者缺失時,會影響沙門氏菌在宿主體內的運動能力,降低入侵上皮細胞的概率,因此在宿主體內無法存活;K抗原(Kapsel antigen)主要成分為糖類的莢膜抗原,位于細菌細胞壁外表面,也稱為Vi抗原(Virulence antigen),能阻止O抗原與抗體發生凝集反應,保護菌體[9];纖毛抗原化學本質是蛋白質,也叫菌毛抗原(fimbrial antigen),是沙門氏菌表面生長的毛發狀細胞器,能夠附著宿主細胞。
3 流行病學特征
沙門氏菌病是我國及世界各國的常見及多發病,是最常見、分布最廣泛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也是WHO要求進行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之一。在我國,沙門氏菌病作為二類動物疫病,是優先防治的病種[10]。人感染沙門氏菌最主要的途徑是經沙門氏菌污染的肉蛋奶產品,奶牛的肉食品及奶制品作為人們營養主要來源,不慎食入被沙門氏菌感染的食品會造成人類感染沙門氏菌,出現嚴重腹瀉癥狀。
奶牛沙門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主要傳染源是病奶牛和隱性帶菌奶牛,病原菌可通過乳汁和排泄物等途徑污染飼草料、水及生產用具,從而感染其他健康奶牛只。此病可通過胎盤進行垂直傳播。當出現犢奶牛免疫力較差,飼養環境人工化過度嚴重,長距離運輸轉移,飼養環境潮濕、污穢等飼養條件差,感染其他病癥等情況時均可使犢奶牛易感發病,導致疫病傳播流行。
4 危害
4.1 沙門氏菌對奶牛的危害
犢奶牛感染沙門氏菌出現精神不振、體力不支及灰黃色排泄物且含有血絲和黏液等癥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嚴重時引發死亡;成年奶牛的免疫力要高于犢奶牛,感染后出現發熱、呼吸困難、腹痛及下痢等情況,妊娠期母奶牛感染后會出現流產,還有病奶牛呈隱性經過,不呈現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是會持續排毒于環境中,從而污染環境,感染其他健康奶牛。
5 沙門氏菌的預防
①控制傳染源,防止污染,應加強奶牛群飼養管理,妥善處理動物排泄物,防止肉類、奶制品食品在運送、加工、銷售等環節中出現污染,不進食病畜的肉及內臟等;②切斷傳播途徑,對于已感染沙門氏菌病奶牛只要將其隔離,以免排泄物污染周圍環境,造成其他動物感染或二次感染;③免疫預防,可通過制定有效免疫程序接種奶牛沙門氏菌疫苗,增強免疫力,減少奶牛沙門氏菌的感染率;④藥物防治,根據具體的狀況,采用適量且有用的抗生素抑制奶牛沙門氏菌繁殖,但要注意抗生素使用情況;⑤防止抗生素濫用,雖然抗生素能夠迅速殺死有害菌,但同時也將減少有益菌,長期使用會使奶牛沙門氏菌的耐藥性增加,因此要避免抗生素濫用。總之應做到合理飼養管理、有效免疫程序、傳統治療和益生菌新型療法對奶牛沙門氏菌進行綜合防控。
6 結語
當今世界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食品品質和安全越來越關注。隨著近些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已成為人民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奶牛沙門氏菌作為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僅危害奶牛產業的健康發展,給奶牛養殖業直接或間接地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當人類食用感染的肉及奶制品后會危害人類生命安全。因此在生活中,熟悉奶牛沙門氏菌的生物學、流行病學、感染癥狀及預防知識,對防控人畜共患沙門氏菌病有一定幫助。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抗菌藥物在人類和動物疾病防治中的大量使用,使沙門氏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擴增,導致細菌出現多重耐藥現象,增加了沙門氏菌的防治難度。因此,早期預防和綜合防控措施對于減少奶牛沙門氏菌感染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陳偉,譚明,牟瑞營.奶牛沙門氏菌病誤診魏氏梭菌病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9,15(11):153.
[2] 戶寶金.奶牛沙門氏菌病的幾種治療方法[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6):69-70.
[3] 李可,方瑩,張曉峰,等.沙門氏菌的血清分型及分子鑒定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7(10):3947-3951.
[4] 朱春紅,孟霞,厚華艷,等.沙門氏菌菌毛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13,21(2):68-74.
[5] 卡毛加,夏群措.家畜沙門氏菌病流行特點與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 2020(17): 85-86.
[6] 朱其太,王傳斌.沙門氏菌血清型的流行病學分類[J].甘肅畜牧獸醫,1997(3):48.
[7] 陳廷祚.細菌的分類命名準則和沙門氏菌的分類命名的紛爭[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1980(2):32-43.
[8] 徐紅紅.沙門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學和耐藥性狀研究[D].揚州大學,2021.
[9] 廖先喆,齊亞銀.新疆某屠宰場豬源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J].今日畜牧獸醫, 2021, 37(10): 6-7.
[10] 楊瑋楓,朱春紅,李芙蓉,等.沙門氏菌PEG菌毛研究進展[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7,39(4):32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