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萌
摘要: 豬瘟具有極高的致病率與死亡率,會對地區養豬業發展造成毀滅性的危害。生豬檢疫是豬瘟疫病防控的重要環節,通過規范開展生豬檢疫工作,及時發現與處置攜帶豬瘟病毒的生豬及豬肉產品,可促使豬瘟的蔓延與傳播得到有效抑制。因此,要充分重視生豬檢疫工作,深入掌握豬瘟鑒別診斷技術要點,無害化處理攜帶病毒的生豬及豬肉產品,促使豬瘟防控效果得到改善,推動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豬檢疫;豬瘟;鑒別診斷
近些年來,隨著生豬養殖規模的持續擴大,各類豬疫病的發生幾率顯著提升。豬瘟疫病由豬瘟病毒感染導致,能夠感染到不同品種、年齡與性別的生豬。豬只患病后,不但容易出現死亡問題,還會將大量病毒散播于環境中,導致豬瘟疫病在地區大范圍流行。生豬檢疫指的是檢疫人員借助于專業技術診斷生豬健康狀況,通過生豬檢疫工作的深入實施,不但生豬及其肉品質量安全可以得到保證,豬瘟等疫病傳播也可得到良好預防與控制。因此,在豬瘟疫病防控實踐中,要將生豬檢疫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1 豬瘟的病原及流行病學
1.1 病原
豬瘟病毒是豬瘟的病原,此種病毒的環境適應力較強,能夠長時間存活于豬圈及糞便中,特別是豬肉中的病毒,感染性可保持數月之久。豬瘟病毒適宜在pH值5~10的環境中存活,若環境酸堿值過高或過低,皆會在短時間內喪失病毒的感染性[1]。結合豬瘟病毒的這一特性,可利用2%氫氧化鈉溶液等進行消毒處理。
1.2 流行病學
家豬及野豬對豬瘟的易感性較強,豬瘟病毒能夠感染到不同品種、性別與年齡的豬只。一般來講,仔豬、改良豬以及優良純豬具有更強的易感性。病豬及攜帶病毒豬是豬瘟的主要傳染源,若沒有消毒處理屠宰病豬的血液、臟器等,也會將大量的病毒散播于環境中。當飼料、飲水、飼養工具等遭到病毒污染后,也會傳播豬瘟疫病。豬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季節性特征并不明顯。相對來講,春秋季的發病率普遍較高。當豬只患病后,往往會有急性暴發情況出現,發病豬很容易死亡。
2 生豬檢疫中豬瘟鑒別診斷及無害化處理
為高效防控豬瘟疫病,需依據發病時間、病癥以及具體表現等因素鑒別與檢疫豬瘟,無害化處理患病生豬,控制疫病的流行傳播。
2.1 區域檢疫
1)產地檢疫。生豬產地檢疫包括了自然狀態下的檢疫、動態下的檢疫、飲食排泄情況下的檢疫。靜態檢疫是指觀察生豬在自然狀態下是否存在異常反應所采用的檢疫技術。檢疫人員小心的在圈舍外部觀察豬群的生存狀態,膘情是否正常,眼神是否呆滯,被毛是否雜亂,體表皮膚是否健康,呼吸是否均勻。如果患病豬存在食欲減退,食物攝入量減少,病情急劇下降的情況,有可能會存在豬瘟或與營養相關的疾病,應該與當地易患疾病逐項進行對比。動態狀態下的檢疫是指觀察豬群在運動狀態下是否存在異常狀態所采用的檢疫技術。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木棍軀干或者哄起的方式,將生豬驅趕于原地,仔細觀察生豬的起臥姿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疼痛發出呻吟聲,判斷生豬是否存在咳嗽、跛行、喘粗氣的現象,如果在動態下表現異常,要重點觀察豬群的蹄部是否存在潰爛,是否存在犬坐姿勢呼吸,重點檢查是否存在豬瘟、傳染性胸膜肺炎、敗血性鏈球菌病、口蹄疫等傳染性疾病。飲食排泄下的臨床檢疫主要是根據豬群的飲食和排泄來判定豬群的身體健康情況。當豬群采食過程中,觀察豬群是否存在流涎或者嘔吐現象,排泄時要重點檢查糞便是否干燥,表面是否包括有黏液,排出的糞便是否稀軟是否存在血液。
2)屠宰場檢疫。通常情況下,可從屠宰前檢疫與屠宰后檢疫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實施屠宰工序之前,先要仔細觀察各頭生豬的體溫、形態與精神狀態,判斷是否有異常情況存在。如果在檢疫過程中發現生豬攜帶豬瘟病毒,需第一時間采取隔離措施,做好專項診治工作,避免豬瘟疫病進一步嚴重化。若生豬患上急性豬瘟病癥,體溫保持在較高態勢,且有不明出血點存在于四肢部位,則要及時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完成屠宰工序后,則要嚴格檢驗生豬的各個器官,尤其是在豬瘟屠宰檢疫過程中,應該注重觀察脾臟組織的病變情況,觀察脾臟周邊是否存在梗死病灶腸道是否存在紐扣狀的壞死,必要時采集典型病例,進行實驗室診斷。同時,要嚴格消毒處理各種屠宰工具,避免通過工具傳播與擴散豬瘟病毒。
2.2 類癥鑒別
由于豬瘟疾病與其他一些疾病具有相似的臨床癥狀與病理特點,因此,工作人員要對其他常見疫病的癥狀特點及與豬瘟的差異進行充分了解,這樣才能夠提升檢疫檢驗結果的準確率。①敗血型豬丹毒。當豬只感染敗血型豬丹毒疫病后,會有不同形狀與大小的紅色疹塊出現于前胸、背部、耳根、腹部等多個部位。用手指輕輕按壓后,將會出現褪色現象。剖檢病死豬只,發現脾腫脹、腎腫大特征明顯;②急性副傷寒。此種疾病主要感染4月齡以內的仔豬,病豬采食量明顯降低,糞便多為黃綠色狀態,且有紫色斑出現于鼻端、耳、腹及頸等部位。對病死豬進行剖檢,發現脾臟腫大態勢明顯,大腸壁的厚度增加;③敗血性鏈球菌病。部分患上急性敗血癥的病豬具有較快的死亡速度,高度稽留熱是臨床主要癥狀。感染慢性敗血癥的病豬主要癥狀為關節炎,有較多不同大小的紫色斑痕出現于耳朵、耳根、四肢下端等部位,全身皮膚呈現出發紅狀態。對病死豬進行解剖,發現淋巴結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以及腫脹特征,積液充滿于心包內,脾臟增大明顯,具有柔軟易脆的質地;④附紅細胞體病。生豬感染疾病后,初期皮膚呈現出發紅狀態,后期則向發白狀態轉變。淋巴結腫脹態勢明顯。通過實施采血鏡檢處理,發現有蟲體存在于血液及紅細胞邊緣[2]。
3 豬瘟疫病的綜合防控措施
為高效防控豬瘟疫病,在做好生豬檢疫工作的基礎上,還需要同步采取其他的防控措施,促使豬瘟疫病的發生幾率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
3.1 加大豬瘟防疫宣傳力度
就現階段而言,部分養殖戶、屠宰場工作人員等缺乏良好的豬瘟疫病防控意識,導致在生豬養殖、生豬運輸、生豬屠宰等環節出現病毒擴散風險,最終暴發豬瘟疫病。因此,畜牧獸醫部門要深入宣傳豬瘟疫病的危害,促使豬產業鏈條各個參與主體的疫病防控意識得到提升。為保證豬瘟防疫宣傳效果,一方面要注重應用傳統的宣傳方式,如組織防疫知識講座、向民眾免費發放宣傳單頁等,也可依托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體對豬瘟防控技術等進行廣泛宣傳,促使各類參與主體的豬瘟防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2 加強豬舍衛生管理
豬舍環境條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生豬機體發育及疫病流行傳播,如果豬舍環境較差,不但豬瘟病毒更容易傳播,其他常見豬疫病的發生率也會增大。因此,要科學管理豬舍環境,將整潔干凈的狀態保持下去,以便有效預防和控制豬瘟等常見疫病。在具體實施中,養殖人員每天要及時清理圈舍環境,每周定期實施環境消毒工作,促使豬舍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得到減少,豬瘟疫病發生風險得到降低。同時,每天要做好豬舍的通風工作,避免圈舍內積聚大量的有害氣體。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需對保溫、通風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避免長時間不通風。此外,要加強豬群飲食衛生控制,將干凈的飼料與飲水提供給豬群。如果飼料、飲水遭到污染,則需及時進行更換處理,避免因飼料、飲水不衛生而導致豬群發生疫病。
3.3 定期實施免疫接種工作
為預防豬瘟疫病的發生,每年要于春秋季節定期向生豬注射免疫疫苗,既要利用豬瘟活疫苗(兔源)注射成年豬,又要及時免疫注射斷奶仔豬及新購進豬。在免疫接種過程中,需依據使用說明書要求利用生理鹽水稀釋處理豬瘟活疫苗(兔源),依據1mL標準對大小豬只進行肌肉注射。為保證免疫接種的有效性,工作人員需依據使用說明嚴格控制接種劑量,選擇正確的接種方式,也規范存儲與運輸疫苗,避免疫苗的有效性受到影響。如果地區容易出現豬瘟疫情,仔豬達到25日齡時,需及時開展接種注射工作[3]。經過1個月左右,再進行1次強化注射,即可達到100%的保護率。針對懷孕母豬,需于分娩前45d左右及時接種疫苗。當生豬患病后,要對其他尚未發病的健康豬只進行緊急接種,這樣豬瘟疫情能夠得到良好控制。
3.4 提高日常飼養管理水平
養豬場在引進生豬時,需進行45d隔離觀察。確認沒有異常后,對豬瘟疫苗進行接種,采用混群飼養措施。飼養人員每天要對豬群的健康狀況進行密切關注,及時發現、處理出現異常的生豬,避免豬瘟疫情的暴發。同時,定期開展病毒檢測工作,了解豬群健康狀況,采取科學的防疫措施。禁止將貓、狗等其他動物養殖于豬場內,經常性開展驅蚊、滅鼠等工作。進入豬瘟疫病流行期后,需定期消毒圈舍環境與飼養用具,將豬舍內的糞便、污物等徹底清理掉,采用發酵技術處理豬群糞便,禁止于豬舍外隨意堆積。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制定科學的飼喂方案,避免飼料營養過于單一,否則豬只機體發育需求將得不到滿足,隨之降低豬群疫病抵抗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生豬檢疫是防控豬瘟疫病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降低豬瘟疫病的發生流行風險。因此,要依據相關政策制度,構建完善的生豬檢疫機制,明確各個檢疫環節的技術要點,提高生豬檢疫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切實發揮生豬檢疫的職能作用。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豬瘟疫病防控體系,引導生豬養殖人員從日常飼養管理著手,降低豬瘟疫病的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姚陸軍.生豬檢疫中豬瘟鑒別診斷與無害化處理[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4):156-157.
[2]彭實再.生豬檢疫中豬瘟鑒別診斷及無害化處理[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 2020(20):101-102.
[3]李韋璇.屠宰場對豬瘟的檢疫與無害化處理[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