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文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代表了先進文化的方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它對培育職校生的愛國情懷、樹立理想信念,養成優良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促進職校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世界大變局下,職業學校要培養出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偉業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快餐式教育、更不是花拳秀腿的假把式教育,它需要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更新、全民全社會共同參與、旨在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的系統工程。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中國正處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而當代教育的歷史責任就是:培養的人要在未來30年,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偉業。那么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教育的時代三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已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習總書記對青年一代的寄語,更是對新時期學校思政育人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思想,職業學校在思政育人方面要與時俱進,結合四史學習,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文化引入歷史課堂,發揮其育人作用,既是培養職校生歷史核心素養、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途徑之一,又是當代職業教育的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歷史教師,結合自己教育教學的實踐,談幾點粗淺的嘗試和體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它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我國已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越是接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越是面對更加劇烈的阻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一方面進行文化滲透,另一方面加緊對青年群體思想層面進行腐蝕拉攏,以實現其對我國“和平演變”的陰謀。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日益增強,網絡流行文化受青少年追捧,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反而逐漸被人們所冷落與淡忘。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它具有構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往往通過有形的文化產品來展現。“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優秀文化融合形成的現代先進文化,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它蟄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成熟,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它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它代表了共產黨人、革命先輩和廣大民眾的優良品格;它不僅是中國人民價值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凝聚國家力量、達成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動力;它更昭示出共產黨人才能引領社會主義建設的真諦。
自黨的十七大召開以來,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高潮,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又將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高度,同時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探討通過挖掘“紅色文化”現實價值,發揚其先天的育人功能,為提高新時代職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現如今,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更需要發揮并且善于發揮中國文化的深厚力量。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新時代更需要發揮好它的精神力量,弘揚社會正能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
既然“紅色文化”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那么就必須從研究“紅色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出發,在初步了解“紅色文化”的豐富內容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核,盡管目前學術界對“紅色文化”的內涵沒有一個絕對統一的定義,但是其所體現的精神內核不會因此改變,在新時期表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另外“紅色文化”作為當代思政教育的有效資源,在“文明傳承”價值、“寓教于樂”價值,“載體支撐”價值和“先天育人功能”等方面有著許多現實價值和功能,這不僅有助于幫助00后、10后的大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能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將“紅色文化”融入職業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是正確而明智的選擇。
進入新時代,隨著高科技的快速發展,紅色文化可以通過新技術、新媒介更好地展現紅色精神力量,發揮其育人的功能作用。唯有將革命人物、事件、文物展現好,使紅色文化與新時代合拍,這樣才能符合人民大眾的心理訴求,用紅色文化之魂更好地滋養大眾。
文化對于價值觀的塑造,是“潤物細無聲”地教化過程,它需要個體通過學習了解有關紅色文化的物質形式的載體,比如文學作品、影音影像、歷史遺址、革命前輩的足跡等,將紅色文化的思想精髓不斷內化為個體情感認同、行為習慣養成、價值理念與意識形態形成的過程。在今天,要讓年輕人感知風火焇煙的戰爭年代,不僅需要還原歷史場景,更需要創新紀念形式,開展內容豐富的活動儀式,進行跨越時空的情景體驗。包括儀式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既是當今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想象世界的重復再現,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更是大眾教育的重要渠道。
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需要拉近青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距離。只有親近歷史,才能更好地感知歷史、感受文化。當代職校生的成長環境與孕育紅色文化的歷史環境截然不同,他們對紅色文化和紅色革命精神的理解既有年代感,更有距離感。因此,除了傳統課堂“漫灌式”的講授,有必要增加課堂之外的體驗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我供職于大連的職業學校,家鄉的土地上同樣承載著很多中國革命的記憶,這座城市到處留下了中國人民奮斗的足跡。目前,有關向應紀念館、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周恩來總理在大連”紀念展室、大連英雄紀念公園、毛澤東歷史珍藏館、蘇軍烈士陵園、史春英烈士陵園、中蘇友誼紀念塔、蘇軍勝利塔、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大連市規劃展示中心……學校可以利用這些本土的革命遺址、紅色教育基地、旅游景區、紀念展館等資源,對學生進行“沉浸式”紅色主題文化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可以運用革命舊址和歷史文物等實體性文化資源,直觀再現中國革命史、共產黨史、新中國史;可以運用紅歌、革命標語、文物信函等文獻性文化資源,多維度、全方位、跨時空地再現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英雄人物、了解革命精神;更可以通過反映革命戰爭年代的影視劇和文藝作品等藝術性文化資源,深度展示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及其產生的歷史影響……由此激發學生對歷史的熱愛、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2021年的七一,在建黨百年之際,我校團委組織團員代表、校學生會干部、黨史學習社團成員等數十名學生到關向應紀念館去參觀學習,通過“初心大課堂”,推出情景黨史學習課,以“延安窯洞”“紅三軍指揮所”等實景表演和朗誦紅色家書等形式,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自媒體等,各類終端成為當下學生學習紅色歷史的重要載體,通過將“人”和“物”地有機結合,重現歷史場景、還原歷史事件,使其更加生動、逼真。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多媒體播放紅色的電影,讓學生與英雄人物“零距離”接觸,以革命前輩為榜樣,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為此,學校學生處專門設立學生會“紅色電影”放映員,每周安排兩節課時間讓學生看紅色電影。并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影視筆記,供學生在觀看紅色電影以后,寫下自己觀后的所感、所思、所悟。
再比如:通過現代新技術打破時空界限,用VR技術、游戲模擬和實景體驗等創造革命歷史的真實場景、優選“學習強國”中紅色影片的精彩橋段讓學生為其配音,講活黨史、國史故事。推廣紅詩、傳唱紅歌,讓整個校園迸發出師生學紅色文化的活力。通過經典紅歌比賽、藝術展覽、紅詩朗誦、編排反映紅色精神的舞蹈、辦手抄報等形式傳播紅色文化的藝術魅力。
通過以上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勤儉節約、愛國愛家、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等革命觀念深入人心,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奠定了扎實思想基礎。
每逢重大紀念日,學校都要對學生進行儀式性紀念教育活動。比如:適逢“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我校思政教師工作室組織全校學生通過校園網絡“同上一堂思政大課”。歷史教師李喆提前為學生們錄制短視頻,飽含深情的講述了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及造成的影響,引領學生銘記歷史;再比如: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之際、在深入推進學生“四史”學習階段、在國慶節、建軍節、五四青年節、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重要截點,學校團委、學生處、思政教師工作室等部門,都會通過開辦學生講座、師生座談會、講團課、國旗下演講、校園廣播之聲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師生活動,讓學生在一場場親身實踐中去感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魯迅、茅盾、郭沫若等老一輩革命先驅和左翼作家的偉大革命精神,潛移默化中將紅色精神內化成自身前進的動力,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有情懷的人講情懷。”在運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教師要用人格去影響人格,用情感來建立情感;教師自身要具有堅定的革命信仰、深厚的家國情懷、合格的政治素養、正確的理想信念,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紅色資源折射出的精神價值,進而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如果教師能做到慎獨自律、知行合一,那么學校教育就能真正達到“用理論引導學生、用情感教化學生”的目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職校教師通過傳承紅色精神,不斷實現紅色文化的創新轉化,使學生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從而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力量。■

引用
[1] 王建偉.紅色文化與中學歷史教學[J].教育界:教師培訓,2014(11):28.
[2] 何成.全面認識和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N].光明日報,2020-01-03(06版).
[3]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在哪里?[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1.
[4] 宋學勤.學習強國[N].人民日報,2021-06-04(05版).
[5] 吳玉軍,韓震.堅定文化自信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光明日報,2019-07-04(06版).
[6] 來慶立.讓紅色文化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N].光明日報,2019-09-20(05版).
[7] 劉立平. "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8] 宋學勤.讓紅色文化傳承不息(新論)[N].人民日報,2021-06-04(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