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麗,楊一民,游愛萍,申莉,甄天程
石家莊普濟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河北石家莊 050021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由頸椎退行性病變、 椎間不穩等因素引起的疾病[1-2]。 患者患病后一般表現為發作性眩暈、惡心、耳鳴、耳聾、偏頭痛等癥狀,若未進行有效治療,隨病情不斷加重,患者在轉動頸椎時可發生猝倒,危及患者生命[3-5]。 臨床中治療該疾病的方法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治療、手術治療等,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6]。 基于此, 該研究選取2018 年5 月—2021 年5 月該院收治的100 例椎動脈型頸椎病,分析探討椎動脈型頸椎病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從該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隨機抽取100例展開調查, 按照隨機信封分組法分為兩組, 即參比組(n=50)和研究組(n=50)。 參比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25~65 歲,平均(45.11±2.29)歲;體質量48~78 kg,平均(63.09±1.43)kg;患病時間6~54 個月,平均(30.02±1.58)個月;學歷:小學14 例,初中15 例,高中11 例,本科及以上10 例。 研究組男25 例, 女25 例; 年齡26~64 歲, 平均(44.96±2.32)歲;體質量49~77 kg,平均(62.98±1.45)kg;患病時間8~52 個月,平均(29.95±1.63)個月;學歷:小學13例,初中14 例,高中12 例,本科及以上11 例。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年齡、體質量、患病時間、學歷信息等各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研究對比。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出現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模糊等臨床表現患者;經X 線檢查、CT 檢查、椎動脈造影檢查等確診患者;對該次研究內容充分熟悉,自主意愿參加并填寫相關同意書患者;各項基礎資料完善且詳細記錄患者。
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損傷患者;存在腫瘤病變患者;精神狀態出現異常情況患者;意識不清醒患者;無法與之進行對話交談患者;凝血因子無法發揮作用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不配合該次研究調查患者。
參比組應用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醫師需要先了解患者學歷信息,簡化疾病知識和治療內容,利用宣傳視頻或宣傳手冊由淺入深為患者講述,提升患者相關認知,減少恐懼心理,做好心理建設,積極配合臨床工作。 先指導患者維持俯臥位體位,將頸部徹底暴露在醫師視野范圍內,做好消毒基本工作后,使用該院采購的毫行針為患者進行溫針灸治療, 選取頸部兩側的頸夾脊穴、風池穴,利用該院采購的艾柱,將其插入針柄上并點燃,之后對選取的穴位進行溫灸治療,時長為10 min,之后更換艾柱再次進行一次溫灸,治療總時長為20 min/d,2 次/周,連續治療5 周。
研究組應用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治療方法和步驟與參比組保持一致。 同時,為患者展開手法治療。 醫師需要先指導患者維持坐位體位,使用一只手固定患者頭部,之后使用另一只手對患者的肩胛骨內側、 斜方肌等部位的穴位進行按摩,包括頸椎夾脊穴、風池穴、肩俞穴、肩井穴等,以滾法、點法、按法、揉法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時長10 s,另外,還需要對患者雙側肩部、斜方肌等肌肉進行拍打按摩,具體力度以患者耐受性決定,2 次/周,連續治療5周。
對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后的與疾病相關癥狀評分、椎動脈血管指數、治療總有效性進行統計。
①與疾病相關癥狀評分:包括頭痛、眩暈、耳鳴、頸部疼痛、視物模糊等,無上述癥狀記為0 分;有輕度上述癥狀記為1 分;有中度上述癥狀記為2 分;有重度上述癥狀記為3 分。
②椎動脈血管指數:包括雙側椎動脈血流搏動指數、血流阻力指數等。 評估工具為該院采購的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對上述指標進行檢測。
③治療總有效性:包括效果顯著、好轉、無效3 種效果,效果顯著: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與疾病相關癥狀明顯緩解;好轉: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與疾病相關癥狀有所減輕;無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與疾病相關癥狀未見改變。 治療總有效性=(效果顯著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與疾病相關癥狀評分低于參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與疾病相關癥狀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disease-related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1 兩組患者與疾病相關癥狀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disease-related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頭痛眩暈耳鳴頸部疼痛 視物模糊研究組(n=50)參比組(n=50)t 值P 值1.04±0.55 1.98±0.97 5.960<0.001 1.06±0.58 2.01±1.05 5.600<0.001 1.05±0.57 1.99±1.02 5.688<0.001 1.13±0.62 2.08±1.14 5.176<0.001 1.07±0.58 2.05±1.09 5.612<0.001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椎動脈血管指數優于參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椎動脈血管指數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vertebral artery vascular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椎動脈血管指數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vertebral artery vascular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雙側椎動脈血流搏動指數左側 右側血流阻力指數左側 右側研究組(n=50)參比組(n=50)t 值P 值0.71±0.08 0.85±0.12 6.864<0.001 0.73±0.13 1.16±0.27 10.146<0.001 0.59±0.07 0.72±0.11 7.050<0.001 0.44±0.06 0.57±0.09 8.498<0.001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性高于參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性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icacy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骨科診治范疇,流行病學顯示,該疾病的發病率在17.3%左右,僅次于神經根型,約占頸椎病的10%~15%,好發于中老年人,以50~60 歲多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7-9]。 典型癥狀有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模糊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心悸、多汗、多夢、咽部異常感覺、聲音嘶啞、頸部活動受限等情況,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0-12]。 溫針灸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選取毫行針和灸柱對局部穴位進行刺激,以此改善全身經絡狀態,調整氣血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效果[13-15]。 手法治療是指利用點、按、揉、捏等專業手法進行按摩,以此促進血液循環,解除頸部壓迫癥狀,減輕疼痛情況,恢復健康生活能力。 上述兩種方式選取的穴位中主要包括頸夾脊穴、風池穴、肩俞穴、肩井穴等,其中頸夾脊穴具有舒經活絡、活血化瘀、祛風散邪的作用;風池穴具有平肝潛陽、明目安神、散邪止痛的作用;肩俞穴具有疏通經絡、清熱祛濕、理氣化痰的作用;肩井穴具有祛風清熱、活血通絡、解腫止痛的作用[16-17]。 該文通過對患者進行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血液流通,調節機體臟腑代謝,緩解患者肩頸部疼痛,減輕臨床癥狀,加速患者恢復。
該研究結果表明,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頭痛 (1.04±0.55)分、眩暈(1.06±0.58)分、耳鳴(1.05±0.57)分、頸部疼痛(1.13±0.62)分、視物模糊(1.07±0.58)分均低于參比組(P<0.05), 說明應用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能夠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頸部疼痛情況,控制病情狀態,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椎動脈血管指數均優于參比組,說明應用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能夠改善患者頸部血流情況, 恢復腦部供血, 降低眩暈風險。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性98.00%高于參比組的82.00%(P<0.05),說明應用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能夠提升治療效果,加速患者康復。 鄭朝怡等[18]研究結果中,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1.67%高于單一組 (P<0.05),與該研究結果相似,說明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是一種療效較好的治療方式, 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治療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 在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使用經頸夾脊穴溫針灸+手法治療的效果更好,能夠降低與疾病相關癥狀評分,改善椎動脈血管指數,促進病情恢復,值得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