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發
肇慶市端州區華佗醫院皮膚病與性病專科,廣東肇慶 526060
玫瑰痤瘡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 主要發生于患者面部中央,患者臨床表現為毛細血管擴張、丘疹膿皰、持久性紅斑、陣發性潮紅,并且伴有燒灼瘙癢感、面部干燥緊繃感等[1]。 臨床常采用西醫方式治療,雖然具有一定臨床療效,長期使用容易出現耐藥性,影響療效。 玫瑰痤瘡屬中醫鼻赤范疇, 認為其發病是由感染風邪、 飲食不節、血熱瘀結引起[2],中醫治療玫瑰痤瘡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涼血清肺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清肺之功,該研究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該院收治的6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30 例患者加以中醫涼血清肺湯輔助治療,以探尋其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玫瑰痤瘡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 例中女性20 例,男性10 例;年齡在27~50 歲,平均年齡(36.42±4.29)歲;病程4 個月~6 年,平均病程(2.63±0.55)年。 研究組30 例中女性21 例,男性9例;年齡在26~48 歲,平均年齡(35.56±4.25)歲;病程5 個月~6 年,平均病程(2.61±0.24)年。兩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玫瑰痤瘡診斷標準[3];②內分泌系統正常;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正在接受其他治療;②伴有其他面部疾病;③光敏性疾病;④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基礎疾病;⑤腫瘤疾病;⑥認知障礙及精神障礙;⑦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口服硫酸羥氯喹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263;規格:0.1 g×14 片),首次劑量為400 mg/d,分次服用。當療效不再進一步改善時,劑量可減至200 mg 維持。 外用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30 21776;規格:10 mg/8 mg×20 mL)一次1~2 滴滴于患處涂抹。 3 次/d 外用。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自擬涼血清肺湯(四季青10 g、女貞子15 g、知母15 g、連翹15 g、枇杷葉15 g、沙棘5 g)治療,1 劑/d,早晚2 次溫服。 兩組患者均治療6 周時間。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皮膚紅斑指數E 值、白介素(IL)-37 水平以及不良反應情況。
中醫臨床癥狀評定標準: 灼熱情況(無0 分, 輕度1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干燥情況(無0 分,輕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瘙癢情況(無0 分,一般不癢,偶有癢感1 分,陣發性瘙癢2 分,時時瘙癢難耐3 分)、毛細血管擴張情況(無0 分,擴張面積<10%面部面積為1 分,10%面部面積<擴張面積<30%面部面積2 分, 擴張面積>30%面部面積為3 分)、紅斑情況(無0 分,淡紅斑1 分,明顯發紅2 分,深紅3 分)、丘疹膿皰情況(無0 分,1~10 個1 分,11~20 個2 分,>20 個3 分)[4]。
臨床療效判斷標準: 患者中醫臨床癥狀評分減少≥90%, 各種癥狀消失為痊愈;90%>中醫臨床癥狀評分減少≥70%,各種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為顯效;70%>中醫臨床癥狀評分減少≥40%,癥狀體征改善為有效[5]。未達以上標準為無效。 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皮膚紅斑指數E 值采用多功能皮膚測試儀進行測量,其分值高低用于判定皮膚炎癥反應程度改善情況。
空腹抽取血清,離心分離血清后血清白細胞介素(IL)-37 水平通過酶聯免疫測定法測定。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比較臨床療效[n(%)]Table 1 Comparative clinical efficacy[n(%)]
經干預后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比較臨床癥狀評分[(±s),分]Table 2 Comparative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s),points]

表2 比較臨床癥狀評分[(±s),分]Table 2 Comparative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s),points]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表示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表示P<0.05
組別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瘙癢1.82±0.03(0.58±0.04)*#1.83±0.02(1.03±0.02)*干燥1.58±0.03(0.52±0.07)*#1.57±0.02(1.06±0.03)*灼熱2.35±0.02(0.74±0.05)*#2.36±0.02(1.20±0.04)*紅斑2.53±0.04(0.56±0.03)*#2.54±0.09(1.05±0.01)*丘疹膿皰 毛細血管擴張1.18±0.03(0.48±0.01)*#1.19±0.07(0.79±0.04)*2.03±0.01(0.68±0.08)*#2.04±0.06(0.99±0.04)*
經干預后兩組皮膚紅斑指數E 值及IL-37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比較皮膚紅斑指數E 值及IL-37 水平(±s)Table 3 Comparison of skin erythema index E value and IL-37 level (±s)

表3 比較皮膚紅斑指數E 值及IL-37 水平(±s)Table 3 Comparison of skin erythema index E value and IL-37 level (±s)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表示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表示P<0.05
組別 時間 IL-37(ρ/ng/L) 皮膚紅斑指數E 值研究組(n=40)443.13±20.15(342.13±16.52)*#444.97±21.16(387.46±15.97)*對照組(n=40)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34.13±1.36(24.13±2.63)*#34.14±1.47(28.64±2.19)*
對照組出現1 例輕度惡心,研究組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血脂、肝腎功能等異常情況。
玫瑰痤瘡是一種多發于鼻與鼻周的慢性炎性病變,通常女性患者較多,如果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或多或少遺留瘢痕疙瘩、萎縮性疤痕等,對患者容貌造成影響,并且還對困擾患者社交及日常生活。 目前尚不明確玫瑰痤瘡發病機制,有研究表明其與飲食不規律、精神緊張、毛細血管長期擴張、局部反復性感染、局部血管舒縮神經失調等因素有關[6]。
常規西醫口服羥氯喹以及外用甲硝唑搽劑, 其中羥氯喹具有抗炎、調節免疫及抗增生的功效,可減輕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7]。 甲硝唑搽劑可抑制炎癥介質及細胞因子釋放,加快皮膚膠原的合成速度,促進皮膚修復[8]。 羥氯喹聯合甲硝唑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 但治療周期長患者依從性差, 長時間服藥容易出現耐藥性及不良反應,病情容易反復,療效受限。
玫瑰痤瘡屬于中醫學“酒皶鼻”范疇,該病發病部位為鼻頭和雙頰部,中醫認為其病機主要是由于精神緊張、飲食不節加之喜煙酒等,致熱毒凝結于鼻,肺衛不固,風寒之邪外侵,肺胃熱盛或脾胃積熱上蒸,氣血凝滯于鼻面,病位主要在肺、脾二臟[9]。 治療應以清肺熱、除脾胃濕熱為主。 涼血清肺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清肺之功,該次研究中給予研究組加以涼血清肺湯輔助治療,以探尋其臨床效果。
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0.00%)(P<0.05)。干預后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涼血清肺湯輔助治療玫瑰痤瘡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 該結論與張楠等學者[10]研究一致。 在其研究中,患者給予涼血清肺湯聯合西醫治療后,臨床有效率為80.8%,明顯優于單一西醫治療66.7%。分析原因是因為涼血清肺湯中四季青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斂瘡;女貞子清虛熱;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散結[11];枇杷葉清瀉肺熱,利水消腫;沙棘止咳祛痰,活血散瘀,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清肺之功[12-13]。 涼血清肺湯聯合常規西醫治療具有協同作用, 可共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
研究表明,IL-37 水平高低與玫瑰痤瘡的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其可誘發玫瑰痤瘡血管增生及炎癥反應[14]。 皮膚紅斑指數E 值可反映痤瘡面積和嚴重程度[15]。該次研究中干預后兩組皮膚紅斑指數E 值及IL-37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結果說明涼血清肺湯輔助治療玫瑰痤瘡可下調IL-37 水平, 改善皮損情況。推測可能是涼血清肺湯中枇杷葉具有較強的抗炎、 抗氧化、美容作用,可參與調解人體免疫,促進皮膚營養和氧分供給,進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IL-37 水平。
兩組患者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說明加以涼血清肺湯輔助治療并不增加患者不良反應風險, 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安全性。
但該研究樣本量偏小、 受到地域限制且隨訪時間較短,未對藥物的藥理及毒理情況進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今后仍需進行進一步開展研究,探索治療玫瑰痤瘡的更優勢組合方案。
綜上所述, 涼血清肺湯輔助治療玫瑰痤瘡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下調IL-37 水平,療效確切且不增加不良反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