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萱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中醫院藥劑科,江蘇南京 211300
中醫是臨床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藥物、推拿和針灸等方式,以中藥使用最多、最廣,而中藥飲片是中藥治療疾病的一大特色, 指依據中醫藥理論將中藥材進行加工,同時依據中藥炮制方法將其進行炮制,在各種中成藥、中藥湯劑配制過程中,其均屬于主要制備材料[1]。在中藥飲片的制作過程當中,無論是產出,還是炮制和貯藏,均具有較多的影響因素,可對中藥飲片質量產生一定影響,而影響最直接的一項因素就是炮制方式[2]。 同時,中藥的化學成分較為復雜, 不僅包括有機酸和揮發油等成分,還涵蓋了生物堿和苷類等物質,所采用不同炮制方法也可能對藥材成分造成影響, 進而對中藥飲片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3]。 該研究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7 月期間該院口服中藥飲片治療的115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對于中藥飲片化學成分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115 例口服中藥飲片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均完整;②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期應用其他藥物治療者;②中途退出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存在藥物禁忌證者; ⑥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按隨機數表法分為A組、B 組和C 組, 分別為38 例、38 例和39 例。 入組患者中,A 組男21 例,女17 例;年齡24~72 歲,平均(42.87±0.24)歲。 B 組 男20 例,女18 例;年 齡23~71 歲,平 均(42.75±0.35)歲。C 組男20 例,女19 例;年齡22~73 歲,平均(42.89±0.27)歲。對比3 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A 組在水處理前進行分檔處理,具體為:在水處理前,對中藥進行合理分檔,嚴格遵循少浸泡、多潤的原則,依據季節、 藥量等進行合理調整, 在藥材挑選環節采用穿刺、手捏等方法對不合格飲片進行剔除,后采用常規中藥飲片炮制方法進行炮制。
B 組行炮制前分檔,具體為:經簡單水處理后,仔細進行炮制前分檔,于炮制過程中確保飲片受熱均勻,以保存有效成分。
C 組于水處理及炮制前分檔,具體為:依據A 組與B組炮制方法,所有環節均嚴格篩選和處理,以取得合格飲片。
3 組中藥飲片均需用水浸泡,時間30 min,采用武火煎煮,在煮沸后采用文火繼續加熱,時間30 min,使用工具對第一次藥液進行過濾處理,后將藥液裝入容器中,后加入水再次煎煮,上述操作連續操作3 次;將3 次濾液合并后用文火加熱濃縮至300 mL, 提供給患者飲用,2 次/d,30 d 為1 個療程,治療3 個療程。
對比3 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
臨床療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未出現不良反應及毒性反應為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及毒性反應,或偶見不良反應或毒性反應,但不會影響治療效果為有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可見嚴重不良反應或毒性反應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痛、頭暈和皮疹。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A 組(68.42%)、B 組(73.68%)比較,C 組(94.87%)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與B 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 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n(%)]
與A 組(28.95%)、B 組(23.68%)比較,C 組(5.13%)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與B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n(%)]
臨床治療疾病過程中,中醫、西醫均是有效治療方法,但由于西醫治療疾病,多存在不良反應,對患者影響較大,而中藥治療可確保安全性,不良反應更少,患者可耐受,由此,中醫治療越發受到臨床重視[4-7]。 中藥飲片指經過凈制、切制和泡灸等處理后的所有中藥材,同時也是各種中醫調劑藥物及中成藥的主要原料[8]。 中藥飲片質量在于炮制方法的正確及火候的合理, 由于目前的科學水平仍未達到更高水平, 中藥材炮制過程中所用方法并未有先進手段,更多的是采取經驗性用藥方式,與此同時,醫學上對于中藥飲片炮制也尚未形成統一方法, 使得中藥飲片炮制常受到多種因素干擾, 而影響其有效成分發揮[9-14]。
該研究結果顯示:C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高于A 組(68.42%)、B 組(73.68%)(P<0.05);C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低于A 組(28.95%)、B 組(23.68%)(P<0.05);提示中藥飲片采用水處理前分檔及炮制前分檔聯合炮制方法,可有效保持藥物化學成分,以維持藥效,保證臨床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 分析C 組無法取得100%治療效果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在中藥飲片炮制方法的水處理過程中,雖然能夠憑借經驗采用手捏法對飲片進行篩選,以選取合格飲片,但仍然存在選材不均情況,導致藥物中各化學成分含量不均勻, 進而對中藥飲片的治療效果產生一定影響,而在對藥物進行炮制過程中,即便對火候進行合理控制,但仍難以避免受熱不均勻等情況,難以保障藥物成分作用完全發揮,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由此,借助炮制操作,藥師可適當改變中藥飲片的浸出量及溶解度,以實現對部分有效成分的溶解及轉化。于春子等[15]選取105 例使用中藥飲片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一組采用炮制前分檔,觀察二組采用水處理前分檔,觀察三組采用炮制聯合水處理前分檔,結果顯示,觀察三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8%, 均高于觀察一組68.57%、 觀察二組65.72%(P<0.05);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三組低于觀察一組及觀察二組(P<0.05);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中藥炮制方法選用可直接對藥物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若炮制方法合理,則可充分發揮藥物療效,因此在炮制、切制等各個環節,均需采取高標準、嚴要求,盡可能地提高藥物效果,同時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以提高中藥飲片的臨床應用價值[16]。 中藥飲片在具體炮制過程中,輔料成分、炮制方法均可對藥效產生一定影響。 在中藥中,普遍存在著生物堿、微量元素、有機酸和揮發油等化學成分,通過炮制過程,可對中藥飲片的溶解度、浸出量等產生直接影響,使得有效成分溶解或被部分轉化[17]。此外,若炮制前不對其進行分檔,可能導致炮制太過、受熱不均勻、炮制不足和不合理飲片等問題, 進而對藥片功效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藥師在炮制中藥飲片時,必須對炮制時間、方法等進行嚴格把控,同時熟練掌握原料用量、用法等,以確保藥物治療效果的提升。 與此同時,在對中藥材進行切制前,必須進行水處理,以軟化藥材質地,而洗法、潤法和淋法等,均是較為常用的水處理方式,在具體處理過程當中,藥師需依據藥材大小、溫度、藥材質地、氣候等多種因素,對浸潤時間進行合理安排。 在藥物炮制前進行分檔,即在水處理后進行嚴格分檔處理, 是提高中藥飲片炮制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18]。
綜上所述,嚴格的水處理前分檔聯合炮制前分檔對中藥飲片進行炮制,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確保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