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至立,馬振舉,劉黨社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在持續穩步增長,而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成為眾多學者和專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導致傳統的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外貿)無法支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如圖1所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的GDP增長率逐漸下降,尤其是2012年以來,增長率跌破8%,告別高速發展的“新常態”階段。

圖1 2000年—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自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時期,已經不能單單依靠傳統的進出口商品及投資的方式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衍生出的移動支付、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特別是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人們更加傾向選擇無接觸式的支付方式,這也促進了消費者對金融行業向數字化轉型的了解。不少數字化的支付方式也在慢慢與生物識別結合,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與金融發展結合后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以說,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驅動的金融發展在區域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多。
筆者以2011年—2019年省級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探究東中西部典型地區在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影響下,區域經濟增長的變化情況,對區域經濟增長發展現狀的研究進行總結并思考相關對策。
關于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少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可以通過促進科技創新,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霍遠指出區域的經濟建設和資源對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有著貢獻,且科技創新能推動金融發展,然后獲得更多的人力、技術和信息,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花亞博等認為科技金融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資源配置,然后促進其他資源要素流動和聚集,最終促進區域資本形成。陳德余等運用回歸模型研究發現,金融科技創新能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然而,其余學者研究發現,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會受到金融科技的抑制,孫志紅等得出當金融水平較低時,金融科技發展會抑制區域經濟增長,然而在金融水平較高時,金融科技發展則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出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和金融發展,而科技的創新是在金融發展至具備一定條件下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的,金融發展可以依托于科技的創新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與金融發展共同作用下,區域經濟才能呈現增長勢態的發展。因此,筆者從金融發展、科技創新入手,研究二者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實證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各因素的具體貢獻與作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對我國境內經濟區域的劃分,將全國省份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區。其中,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新疆、廣西。筆者將選取的幾個地區歸類為東中西部典型地區(東部:浙江、江蘇、天津、河北;中部:河南、安徽、湖北;西部:四川、陜西、甘肅)進行分析,各地區的各個省份分別代表其所在區域發展水平相對良好、相對一般及相對落后水平。
由圖1可見,2011年是一個關鍵節點,中國GDP增速變化趨勢開始變得平穩,因此筆者選取2011年—2019年省級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用東中西部典型地區的GDP或人均GDP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代理變量,數據來源于2012年—2020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及所選取省份2012年—2020年的統計年鑒。金融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及控制變量的指標數據來自2012年—2020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所選取省份2011年—2019年的統計公報及所選取省份2012年—2020年的統計年鑒。
2.2.1 被解釋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區域經濟增長情況,GDP和人均GDP(以下用符號“gdp”表示)分別衡量區域經濟總量增長和區域經濟平均增長,因此采用GDP或人均GDP作為其代理變量。
2.2.2 解釋變量。根據上文分析選取解釋變量為金融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金融發展水平(Dev)的度量,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筆者經過總結后選取金融規模、金融結構、金融效率對金融發展水平進行衡量。金融規模(Dsca)用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與GDP之比來表示,金融結構(Dstr)用保費收入與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之比來表示,金融效率(Deff)用金融機構存款總額與貸款總額之比來表示;然后用熵權法計算出各金融發展水平。
科技創新水平(Tec)的度量一般選用相關的科技創新指標進行度量。某一地區的科研人員數量越多,科技創新能力越強,越能反映該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水平,而科技創新能力一般用該地區專利獲得的情況及科研經費的投入情況反映。因此,筆者選取的衡量指標為:①科研人員擁占比(Tpeo),即年末科研人員總數與年末總人口之比;②人均發明專利(Tpat),即年末發明專利擁有量與年末總人口之比;③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情況(Tsci),用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表示。然后用熵權法計算出各金融科技創新水平。
2.2.3 控制變量。為了準確地研究核心解釋變量的具體作用機制,結合孫志紅等、陽佳余等、潘海峰等的研究,用以下變量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的回歸結果進行分析:①政府財政投入(Gov)用政府財政支出表示;②政府財政投入比(PGov)用政府財政支出與總人數之比表示;③地區貿易開放程度(Tra)用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表示;④城鎮化水平(Ur)用城鎮人口數與區域總人數之比表示。
根據熵權法計算結果得到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水平各一級指標權重,見表1。表2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1 熵權法權重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筆者以區域經濟增長為目標,因此區域經濟的增長作為被解釋變量,以金融發展水平、科技創新水平為核心解釋變量,將金融發展水平、科技創新水平、區域經濟發展三者有機結合,構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規劃的模型,分析金融發展、科技創新對推動各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考慮到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和對人均的影響不同,而且為了更詳細地了解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共同影響,經過2SLS內生性檢驗,發現不存在內生性,因此建立如下模型:
lnGDPit=α0+α1lnDepit+α2lnTecit+α3lnGovit+α4lnTrait+α5lnUrit+μi+εit
(1)
lngdpit=β0+β1lnDepit+β2lnTecit+β3lnPGovit+β4lnTrait+β5lnUrit+μi+εit
(2)
其中模型(1)中lnGDP代表區域總的經濟增長的對數值,lnGov代表政府財政投入的對數值,模型(2)中lngdp代表區域人均的經濟增長的對數值,lnPGov代表人均政府財政投入的對數值。模型(1)(2)中其余變量含義相同,lnDev代表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的對數值,lnTec代表區域金融科技創新水平的對數值,lnTra代表地區貿易開放程度的對數值,lnUr代表城鎮化水平的對數值。
在對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問題,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筆者分別選用LCL和PP兩種方法對各個指標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數據的平穩性檢驗結果
可以看出,所有變量均通過平穩性檢驗,可以進行后續的分析。
模型(1)(2)的全樣本計量處理結果如下:
模型(1)(2)檢驗固定效應是否顯著的式子中,F檢驗的p值均為<0.05,拒絕原假設,說明數據集存在顯著個體效應,不能選擇混合效應模型。

表4 Hausman檢驗結果
因為模型(1)檢驗卡方值為負,無法得出結論選擇隨機效應還是混合效應,因此進行Hausman re fe檢驗得出檢驗卡方值為17.14,P值為0.0042,拒絕原假設,認為選擇隨機效應模型更好;模型(2)進行Hausman檢驗P值為0.0000<0.05,拒絕原假設,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好。

表5 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回歸結果
從上述結果中,可以初步判斷金融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從模型(1)中隨機效應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金融發展的系數為負,表明其對全樣本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為負,從模型(2)中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金融發展的系數為正,表明其對區域人均經濟發展有明顯的正效應,且調整后R2均在0.9左右,表明模型擬合效果很好,說明金融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果很明顯。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可能是金融科技的應用是把科技運用于金融業,這種運用體現在互聯網購物、移動支付等多種方面,然而正是這種把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結合起來的方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的創新發展,也優化了金融業的各種產品和服務,最后自然而然地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但是從模型(1)(2)中我們可以看出金融發展水平有一項一級指標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在不同情況下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不同,在某些情況下對經濟增長也會有負效應出現。
金融科技自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初現,我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提出時,就有人提出金融和科技將會產生聯系,昭示著金融科技的萌芽,至今金融科技已經徹底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并且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不管金融科技是通過影響產業結構從而影響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是通過影響科技的創新影響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它終究都是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逐步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大數據專業的火爆、5G技術的問世、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都是金融科技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行業的不足。因為金融科技的應用,讓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可靠、越來越透明化,逐步克服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金融交易的風險逐步降低。也是因為金融科技的應用、大數據的出現,使得錯綜復雜的數據變得條理清晰,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難度,方便歸納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指標。
當今時代,金融科技已經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當中,人民的生活與金融科技發展已經息息相關,金融科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從現有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金融科技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提升金融效率、改善產業結構等方式,這些方式最終的落腳點幾乎都在金融科技創新與該區域的金融水平上,金融發展通過與科技創新結合的方式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金融發展落腳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2.1 加強對于金融科技的宣傳力度。根據全樣本GDP總值的隨機效應回歸結果中金融發展的系數為負而人均GDP的固定效應回歸結果中金融發展的系數為正可以看出,GDP總值對區域發展有明顯抑制作用,而人均GDP對區域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國的金融科技發展狀況還處于初始階段,發展并不穩定,金融科技還未被我國人民所熟知,受眾面較為局限,而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轉型、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應該考慮加大相關的投入,增強宣傳力度,盡量加大金融科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作用。
4.2.2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政策。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間原本就存在發展差異,而這會導致區域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①我國東部地區典型城市在改革開放時重點建設,發達程度都較高,在科技發展的前期就吸引到了一大批的高科技產業,因此在如今的條件下,金融發展程度相當高且其科技發展勢頭良好,而且在與金融發展結合之后,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強,在國內已經處于非常領先的狀態,但是相對來說,與國外地區還有一定差別,因此東部地區應該在保持原先發展勢頭的同時,尋找更高效、更合理的金融科技創新方式。②中部典型地區近些年奮起直追,也因受到了“中部崛起”政策的優惠,發展態勢良好,因此金融發展對其影響也逐漸降低,但是與東部地區的差異一時間難以縮小,只能在學習東部地區經驗的同時,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式,不間斷金融科技的創新腳步,久而久之,會逐漸縮小與之的差距。③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發達程度總體來看不是很高,高新技術產業在當地的適用性不強,因此導致了金融科技發展受限,西部地區應該在學習東部和中部經驗的同時,搞好基礎科技創新的發展,因地制宜,明確自己的定位,尋找最適合當地的科技建設,政府也要有意識地為企業創造良好的金融科技創新條件,通過政策法規引導和扶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