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梅,羅 鈞,曾 含
(南京大學 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23)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與某一產業有關的企業和機構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我國現有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低廉勞動力和土地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多數產業集群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1]。因此,如何引導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實現創新技術的精準對接,促進產業鏈合作,是未來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方向。已有研究表明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其科研創新活動對產業或企業創新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2-4]。2017年《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正式出臺[5],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紛紛成立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為高校科技成果與產業對接,實現從科研創新到技術產業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
當前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成果豐富,主要可總結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1)對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現狀的調查與分析[6-9];(2)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運行機制與服務模式的探索與構建[10-12];(3)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平臺搭建[13-14];(4)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具體實施案例分享[15-16]。上述研究多從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內循環角度展開論述,服務主要圍繞高校的科研管理、科研創新、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對于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如何面向產業集群開展服務,實現高校科研創新的外循環,近年來逐漸引起相關領域學者的關注。羅時進[17]以蘇州地區為例,從圖書館資源集成和服務整合角度,提出高校圖書館可契合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提供不同類型服務;張善杰等[18]從產業技術創新對于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需求角度研究,指出支撐區域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拓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有效途徑之一。已有研究中亦有基于專利分析,對產業集群創新主體之間技術創新網絡結構特征[19],產業集群成員間技術相關性[20],產業集群技術競爭力及產業集群技術核心的研究[21]。國外相關研究中,Aportela-Rodriguez等[22]通過對西班牙3所學術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服務于121家孵化企業的相關數據分析,指出大學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與科技園區中孵化企業的創新發展存在正相關性;Nishimura等[23]通過對日本產業集群項目中229家中小企業的數據調研,指出同一區域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與研究型大學合作,有利于專利申請數量及質量的提升。前述研究中鮮見從宏觀層面基于一定區域的不同產業集群與高校科研創新技術相關性的研究。本文即基于此,以江蘇地區高校有效專利的現狀分析為依據,引入國民經濟分類作為參數,從科技創新技術供需角度對標江蘇各地區產業集群進行相關性分析,力圖從宏觀層面探討高校創新技術—地域—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以期從面向地方產業集群服務角度為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獻計獻策。
以incopat數據庫為檢索源,通過“AP-ADD=江蘇 and AP-TYPE=(u)”進行檢索,篩選出有效專利。同時以江蘇省教育廳網站中公布的143所普通高校[24]為檢索對象,按照江蘇省13個地級市進行不同地區數據的篩選和校準,對于在2000年以后曾有過改名的高校,將其歷史曾用名一并作為申請人進行檢索合并,確立研究數據集,研究數據集包含江蘇地區所有高校有效專利數據集和13個地級市高校有效專利數據集(截止時間為2020年8月25日)。
143所江蘇省內普通高校中有119所高校持有有效專利,江蘇地區高校持有有效專利總量達108 504件,其中持有有效專利數量>500件的高校有48所,占比為33.57%;排名Top10的高校主要為重點研究型大學,持有有效專利數量最高的為東南大學(9 296件),南京林業大學(6 222件)、江南大學(5 632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5 459件)、江蘇大學(5 001件)分列2~5位;排名前10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南京地區,其他如位于無錫的江南大學、鎮江的江蘇大學、蘇州的蘇州大學,以及徐州的中國礦業大學有效專利持有量較高(見表1)。

表1 江蘇各地區高校持有有效專利排名Top10
江蘇地區職業技術類教育分布廣泛,特別是蘇南地區職業技術類教育依托地方產業發展,著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技術行業相關企業合作緊密,從職業技術類院校有效專利持有現狀可見一斑。在有效專利數量>500件的48所高校中,職業技術類院校有11所(見表2),共計持有有效專利9 124件,占總數的8.4%。其中排名最前的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持有專利1 235件,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1 229件)和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1 204件)持有有效專利均過千。

表2 職業技術學院類高校有效專利排名Top11
江蘇各地區高校有效專利持有情況如表3所示:南京地區因在高校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有效專利持有總量遠遠高于江蘇其他地區;無錫、蘇州、常州、鎮江等蘇南發達地區有效專利持有量排名靠前;蘇中地區的揚州、泰州、南通因高校數量及經濟發展體量較小,有效專利持有量相對較低,泰州高校有效專利量僅為753件;蘇北地區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及宿遷等5市中徐州因高校數量多,有效專利持有量較高,有近7 000件。從校企合作情況看,江蘇地區校企合作專利有5 453件,校企合作率為5.03%,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南通、連云港6市校企合作率超平均值。蘇南地區蘇州校企合作率最高達5.71%,常州的校企合作率最低僅為2.97%;蘇中地區雖然有效專利持有量不高,但南通的校企合作率高達9.52%,排名第二;蘇北地區校企合作率相對較低,只有連云港高校數量少,專利持有量低,而校企合作率卻最高達11.86%。從校企合作率可以看出,南通和連云港地區產學研合作創新開展情況較好,地區高校與企業間的協同創新頻繁。

表3 江蘇各地區高校持有有效專利及校企合作情況
有效專利維持時間長短,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專利的質量與市場價值,維持時間越長,說明專利創造經濟效益的時間越長,市場價值越高。高校有效專利的維持程度受到地方各級政府及高校專利資助政策的影響。從前幾年江蘇省高校專利資助政策看,一般高校會對專利申請前3年的年費予以一定資助。如南京大學在《南京大學專利基金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專利基金對每項國內發明專利給予2 000元的申請資助和2 000元的授權獎勵,并且支付發明專利授權后3年的年費。因此,專利申請前3年,發明人只需要付出極低的維護成本,再經過1~2年的意向轉化后,部分專利成功轉化,部分專利失效,真正有價值的專利一般維持在5年以上。
將有效專利維持時間分為3年以內、>3~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這4個階段。從圖1中可以看出,江蘇地區高校維持在>5~10年的有效專利占比33%,共計55 025件;占比最高的是>3~5年的有效專利,有55 655件;維持10年以上的專利有5 820件,僅占總數的3%。校企合作有效專利中維持在>5~10年的專利占比為39%,維持10年以上的專利占比7%,均高于高校總體有效專利對應時間段的百分比。可見從科學研究的起始階段就應該積極尋求具有合作意向的企業搭檔,建立合理的知識產權權屬分配機制,更利于科技成果的申報、成果評價與鑒定,以及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圖1 總有效專利(左)和校企合作有效專利(右)維持時間分布情況
從江蘇各地區高校有效專利維持時間看(見圖2):南京地區因有效專利基數大,4個時間段的專利量均遙遙領先;除無錫地區外,蘇南地區專利>5~10年維持率均高于全省高校平均占比的50.7%,其中鎮江地區高校專利維持在>5~10年的比例最高為68.9%,這與鎮江地區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的管理、服務、運營與轉移轉化密切相關,從江蘇大學于2019年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TISC)項目資質,江蘇科技大學于2020年入選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可見鎮江地域高校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蘇中地區>5~10年維持率極不平衡,其中泰州維持率僅為7.17%,而南通雖未達到高校維持率的平均數,但也有47.8%;蘇中、蘇北地區淮安、鹽城、泰州、連云港、宿遷等地的高校均無10年以上的有效專利,鹽城和連云港地區維持在>5~10年時間段的有效專利占比率較高,與江蘇實施沿海開發戰略,海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有關。這兩座城市位于沿海經濟帶,經濟發展與創新需求高密切相關[25]。

圖2 江蘇各地區高校有效專利維持時間情況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作為加強專利活動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聯評價指標,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地區產業發展與專利活動之間的相關性。通過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研究,可以促進專利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實現專利與產業的對接[26]。
根據有效專利的國民經濟行業分布統計(見圖3),江蘇各地區有效發明專利主要集中于儀器儀表制造業(C40),通用設備制造業(C34),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C38),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C26),專用設備制造業(C3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39)和醫藥制造業(C27)等領域,上述7個行業的有效專利量占總量的67.8%,專利布局行業集中度較高。南京地區高校在儀表儀器,電氣機械和器材,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等制造業領域布局明顯;蘇州和無錫地區高校分別在化學原料、化學制品和醫藥制造領域的有效專利量領先;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領域鎮江地區高校持有量最高,此外鎮江地區的金屬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汽車制造業有效專利數量也較高;紡織業領域的有效專利以蘇州、無錫和南通地區高校持有為主。

圖3 江蘇各地區高校有效專利國民經濟行業分布情況
對照江蘇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27]中重點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高端紡織產業集群以無錫(以高性能紡織纖維、品牌服裝為主)、蘇州(以高性能紡織纖維、高端織造為主)、南通(以高端織造、品牌家紡為主)三市為主已形成完整產業鏈,這3個地區高校在相關領域的有效專利布局相對完善。對于在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方面具有持久競爭力的揚州地區而言,高校有效專利布局與地區產業發展匹配度不夠,與揚州地域高校在該技術領域的優勢學科無明顯相關性,而與揚州地區毗鄰的鎮江地區高校在船舶運輸設備領域有效專利布局明顯,兩地區可加強創新合作。
2018年江蘇省政府《關于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8]中指出,要努力在南京、蘇州、泰州、連云港等地區打造形成千億級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集群,但從醫藥制造業領域有效專利布局主要在南京、蘇州、無錫地區看,蘇南地區高校在生物醫藥領域應加強與泰州、連云港地區生物醫藥公司的創新合作。工程機械涉及不同設備制造業,如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從高校有效專利主要分布在南京、徐州、蘇州地區高校看,這些地區的企業可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則由國家電網、南瑞集團等相關實力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的公司形成產業集群,高校可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加大與該類企業的合作雙贏,面向需求從技術研發的起始階段進行知識產權戰略占位。其他地方產業集群,如物聯網、集成電路、節能環保、汽車及零部件、前沿新材料、高端裝備、核心信息技術、新型顯示等因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無法精確匹配,需要從子技術領域進一步細化映射才能夠更加精準把握高校有效專利與具體產業集群間的內在關系。
《專利法》中規定專利權可作為無形資產進行轉讓,專利的許可是指專利權人授權他人使用其專利,從中收取專利許可費。當前在國家大力提倡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形勢下,專利的許可和轉讓已成為衡量高校專利質量和經濟價值的重要指標。
江蘇地區高校有效專利轉讓情況見表4,在全部108 504件有效專利中,涉及專利權轉讓許可的專利共12 843件,占總數的11.8%。從具體地區分布看:南京、蘇州、南通、鎮江、鹽城等地區高校有效專利轉讓許可率高于平均值,其中南通地區的轉讓許可率最高達18.4%,鹽城列第二位;蘇南地區蘇州、常州、鎮江工業發展成熟,專利轉讓許可率相對較高;工業發展后起的淮安、揚州、泰州及宿遷地區的轉讓許可率相對較低。從各地區轉讓許可專利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看,仍然以儀器儀表制造業(C40)、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C26)、通用設備制造業(C34)與醫藥制造業(C27)為主,南通地區產業發展特色明顯,轉讓許可的專利主要為紡織業類。

表4 江蘇各地區有效專利轉讓許可及國民經濟行業Top1情況
江蘇地區高校有效專利持有存在地區不平衡現象,主要原因有3個方面:(1)各地區高校數量存在差別,如南京地區普通高校有45所,其中持有有效專利的高校就有39所,而泰州、宿遷地區分別只有3所和1所普通高校,有效專利持有量存在明顯差別。(2)高校的類別以及不同高校的優勢學科存在差別。根據統計,持有有效專利排名Top10的高校均為研究性重點大學,省內兩所“985工程”高校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均地處南京;徐州地區的中國礦業大學和江蘇師范大學,雖處于同一地區,但因為工科類院校與師范類院校的區別,有效專利持有量存在天壤之別,優勢學科從一定程度直接影響了高校專利持有情況。(3)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結構以及地區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等各種因素相關。如蘇南地區高校專利的轉讓許可率相對較高,職業技術類高校有效專利的持有數量排名靠前。
5年以上有效專利的維護成本明顯提高,有效專利維持率的高低除與高校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外,也與高校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鎮江地區江蘇大學與江蘇科技大學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完善,鎮江地區高校專利維持在>5~10年之間的比例最高為68.9%,是最好的佐證。校企合作類別的有效專利維持時間要明顯高于高校自身、高校與高校合作、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校與個人合作申請的專利,從側面反映出以產業需求驅動進行的技術研發,申請的專利其價值度更高,技術創新更持久。
從有效專利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看,分類特征明顯的行業與地方產業集群確實存在對應關系,表現比較明顯的為江蘇省13個產業集群中的紡織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類、生物醫藥類與工程機械類等,確實與相關地區高校持有有效專利以及專利轉化許可呈正相關性。說明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確實能夠促進地方產業的發展,地方產業經濟創新發展的同時又能夠反哺高校科學技術研究,從而形成技術與產業創新的良性循環。
通過對江蘇地區高校有效專利持有現狀,及其與產業集群的相關性分析,可為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從宏觀層面統籌協作,優化服務路徑,實現層次化、精準化服務提供依據。
(1)面向地方產業集群,建立統籌協作的區域性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聯盟。
江蘇地區高校有效專利持有的不平衡性為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帶來了機遇。筆者通過前期調研江蘇地區已建立的7家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中心和11家高校圖書館專利信息傳播與利用基地,發現上述機構服務主要還是面向校內開展知識產權信息素養培訓,為科研管理部門提供的知識產權決策支持,嵌入科研流程的知識產權全流程服務,針對校外面向地區和具體產業或產業集群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開展有限。當前在江蘇地區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成立初期,可放眼整個江蘇地區產業集群,借助江蘇地區高校已有相關聯盟,如高校數字圖書館聯盟,江蘇省技術轉移聯盟等,與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加強溝通協作,通過聯合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地區高校結合各自學校的優勢學科與特色學科,形成面向各自地區產業集群的大聯盟式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通過建立面向地方產業集群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共享力度,推動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與平臺建設,建立有效服務聯動機制,形成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合力,從服務層面有效改善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突破產業集群發展的地區壁壘,促進產業集群的創新優化。
(2)構建以需求為導向,貫穿地方產業集群創新鏈的知識產權信息精準服務。
已有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中,均指出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是制約產業集群發展和升級的重要因素之一[29-30]。從校企合作有效專利維持時間高于高校其他專利類型可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創新,其技術價值、市場價值及經濟價值更高,這也為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提供了思路。一方面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應在對高校知識產權資源宏觀把握的情況下,發揮高校知識信息服務數據標引優勢與學科專業資源優勢[31],明確不同技術領域的創新團隊、核心創新人員,加強與相關人員的溝通交流,從顯性需求收集,到隱性需求發掘,通過專利技術領域分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等分類關聯映射方式的研究,雙向尋求研究技術與具體企業或產業的關聯。另一方面應從產業集群的創新鏈出發,通過數據分析準確定位產業上游、中游及下游,基于知識產權相關信息進行綜合評估,篩選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冠軍企業以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前述高校有效專利與產業集群對照分析的基礎之上,可進一步明確服務方向,細化服務路徑,面向產業集群創新鏈,為技術創新上游、中游、下游的融合提供精準化服務。
(3)面向地方政府決策,部署切實可依的知識產權信息戰略研究。
地方政府的任何一種支持行為對不同行業背景下的產業集群內企業間合作營銷均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32]。江蘇省《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江蘇省區塊鏈產業發展行動計劃》[33]《江蘇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34]等一系列面向產業集群的政策措施,對于夯實產業基礎、優化產業集聚、促進產業創新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這一系列政策制定和實施的背后都需要相關的信息服務支持和決策支撐。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業集群創新升級的進程中,應把握機遇,為知識產權政策性的區域布局提供服務,不僅要面向技術和產業等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提供服務,更應從宏觀層面進行知識產權政策性研究,只有調整格局,通觀全局才能對產業發展格局了然于心,成為技術創新整個環節鏈中不可或缺的紐帶,從而真正為地方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服務。
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當前正處于探索實踐階段,需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更需理論研究與服務實踐相結合,才能夠可持續發展。本文嘗試性使用國民經濟產業分類進行技術相關性研究,后續還需進一步細化,建立具體映射模型并進行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