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達 青木 陶短房 張靜 李天陽 陳康 柳玉鵬

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成績單”,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盡管這一數字比202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3%,也比市場此前預期的要好,但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特別是3月份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輿論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由于3月份以來世界局勢復雜演變,特別是國內疫情影響持續,一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不過,一些西方媒體由此看衰中國經濟,聲稱“中國經濟正處于危險時刻”,甚至幸災樂禍地稱這是“為'動態清零付出的代價”。但18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多名中國學者都表示,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足、市場空間廣的特點沒有改變,只要協調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國進出口總額在去年高速增長21.5%的基礎,上一季度增長10.7%,特別是出口增長13.4%,說明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更讓其他國家羨慕的是,中國一季度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增長1.1%。美國彭博社日前稱,在應對通貨膨脹問題上,“中國可以給西方上一課”。
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挑戰
法新社稱,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4.8%。這一數字超出了此前西方媒體和經濟專家的預測,彭博社此前估計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率僅為4.3%,路透社的估計是4.4%。
俄羅斯“金融市場”網站稱,中國保持經濟增長勢頭并不容易,這一數字是在中國部分經濟中心城市因為疫情而封閉的情況下取得的。隨著俄烏沖突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持續,加之疫情的不確定性,中國要實現年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還需繼續努力。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1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他指出,今年以來,“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全球疫情擴散蔓延,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加大,國內疫情散發多發,一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報道稱,由于防控措施得力,中國是最早擺脫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但隨著今年奧密克戎在多地暴發,對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
當被問及上海等地疫情是否會影響今年經濟增速目標的實現時,付凌暉表示,我國產業體系全,超大規模市場空間廣,改革開放紅利多,經濟治理能力強,能夠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從全年看,我國經濟有望保持恢復發展態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得益于1月和2月令人驚訝的良好經濟表現,這兩個月的經濟指標超過了分析家的預測。不過,中國多地3月暴發了兩年來最嚴重的疫情,多項經濟數據出現大幅下滑,比如3月的零售消費額同比下降,這是中國2020年7月以來的首次。俄烏沖突升級則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這些都令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增長更加艱難。
韓聯社18日的報道稱,中國經濟當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疫情,中國目前有45個城市由于疫情實施了全面或部分封控,今年第一季度采取全面和部分封控地區的人口和GDP分別占中國總數的25%和50%,這不可避免會影響居民的消費心理和企業的生產。
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經濟發出看衰之聲。英國《金融時報》稱,由于多地因疫情暴發而采取封控政策,引發了供應鏈中斷的擔憂,中國經濟“正處于危險時刻”。美國彭博社則幸災樂禍地稱,經濟數據顯示中國正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關鍵是要穩定信心”
“目前中國嬪濟發展的關鍵是要穩定信心”,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18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一季度各項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面臨現實困難。不過,考慮到疫情和國際環境一些超預期壓力的因素,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比之前預想的要好。
陳鳳英說,實際上,中國一季度的經濟數據有不少亮點。首先,第一產業同比增長6.0%,其中農業(種植業) 增加值同比增長4.8%。這證明我們的糧食生產是喜人的。當前全球農業形勢不好,全球缺糧,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其次,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2%、8.1%,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140.8%、24.3%、10.2%。這證明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高端制造業和新經濟發展形勢不錯。
“今年中國GDP增速將達5.6%”,彭博社引述國際知名投行瑞士信貸的預測稱,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數據是工業生產,而不是零售銷售等需求指標,該投行認為,第一,封控對中國工業生產的影響將小于對消費的影響;第二;政府和企業投資將強勁增長;第三,盡管房地產銷售不景宣,但住房投資仍在增長。報道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驅動力將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英國《金融時報》也稱,與消費支出疲軟形成對比的是,中國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報道稱,工業生產是中國從2020年疫情中復蘇的一大推動力。
“中國政府發力穩增長”
環球時報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