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麻醉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高,能夠幫助患者減少或消除痛苦,順利完成治療。除“開刀”手術外,麻醉也被應用于急救復蘇、重癥監測治療、疼痛診治等方面。
麻醉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從而在無痛的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常見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等。
全身麻醉是指通過藥物作用使患者喪失痛覺和意識,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全身肌肉松弛,患者感受不到疼痛。全身麻醉適用于心胸外科手術、開腹手術、神經外科手術等時間長、范圍大、部位深的手術。麻醉維持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手術時間的長短。
局部麻醉是在患者清醒的狀態下,通過表面麻醉、區域阻滯麻醉、局部鎮靜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局部浸潤麻醉等方式,暫時阻斷周圍神經功能,令身體的一部分暫時失去感覺,而保留患者清醒的意識。局部麻醉的優點在于簡便易行、安全性高、患者清醒、并發癥少,對患者生理功能的影響小。
椎管內麻醉包括硬脊膜外隙阻滯、蛛網膜下隙阻滯、蛛網膜下隙與硬脊膜外隙聯合阻滯等方式,適用于下腹部以下的手術和兩三個小時以內可以完成的手術。以蛛網膜下隙阻滯方式為例,這一麻醉技術也被稱為腰麻、脊麻,是將麻醉藥物局部注射到蛛網膜下隙位置,麻醉阻滯的區域和藥物注射的平面、藥物性質等有關。實施椎管內麻醉的患者意識清醒,但手術區域失去痛覺。
任何醫療行為都是一個權衡利弊的過程。患者因存在麻醉禁忌而要暫停麻醉和手術,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在急診手術中,當患者存在生命危險,而手術又能夠解決問題時,即便患者有禁忌癥,醫生也應以搶救生命為先。只有當患者的疾病可以擇期進行治療時,醫生才能充分考慮禁忌癥。此外,不少患者對麻醉存在認識誤區:有的人認為麻醉是小事一樁,隨時都能進行。這是不正確的。
(1)術前進食或飽胃
飽胃是指未達到麻醉前禁食的要求,胃內有食物殘留。存在這種情況的患者應盡量避免全身麻醉,可選擇椎管內麻醉或神經阻滯麻醉。全麻時由于患者意識喪失,氣道的保護性反射消失,若是在麻醉過程中出現胃內容物反流的情況,會導致患者發生窒息死亡或發生嚴重的并發癥。
(2)嚴重貧血
嚴重貧血患者在手術麻醉過程中極易缺氧,手術過程中也有可能發生低血壓,造成組織供血不足。這類患者應盡量使用全麻,不選擇硬膜外阻滯麻醉。因為硬膜外阻滯后容易使患者的血紅蛋白數更低,加重組織缺氧。
(3)其他禁忌
遺傳性缺乏某些凝血因子的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藥阿司匹林的患者等應避免硬膜外穿刺手術。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因存在疾病復發風險,應避免全麻,可使用神經阻滯麻醉。
進行全麻手術前,患者須嚴格禁食禁飲,固體食物的禁食時間為8小時,牛奶的禁食時間為6小時,母乳的禁食時間為4個小時,清水的禁食時間為2小時。
對于麻醉和手術,大部分人會感到害怕,這是一般手術患者正常的心理反應。尤其是當患者被推進手術室,看見頭頂上明亮的燈光,身邊都是穿手術服、戴口罩的醫護人員時,很可能因陌生的環境、不可預知的治療效果而產生緊張等不良情緒。一方面,患者要正確面對自己的恐懼心理,可以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鼓勵自己,使自己盡快平靜下來。另一方面,患者也應充分相信醫務人員。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會竭盡全力保證手術的成功。對于他們而言,每一個失敗的手術都是自己人生失敗的一部分。
有服藥經歷的患者應將服藥情況告知醫生和麻醉醫師,包括服藥的時間、藥物的種類、患有的疾病等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可以移除的假牙,在接受麻醉進行手術前應將假牙去除掉。這是因為,可移除的假牙會導致喉鏡操作過程中出現假牙脫落等問題,假牙有可能進入到咽腔深部、食管、氣管等,引起嚴重后果。
處于生理期的女性需要告知醫自己的生生理期時間,以便醫生合理安排麻醉和手術時間,防止出現下腹部盆腔臟器充血等問題,增加手術難度。
有的家屬存在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手術結束后,還需要等很長一段時間,患者才能回到病房?這是因為,即使是一項小手術,患者也需在麻醉恢復室(也稱麻醉蘇醒室)進行監護,直至生理功能正常才能返回普通病房。終止麻醉給藥和手術結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麻醉結束”。患者從麻醉狀態中恢復至正常的生理狀態,需要一個過程。在麻醉恢復室進行恢復的過程中,患者如果發生不良反應,如呼吸循環功能不穩定等,醫護人員可以通過監測和護理,及時發現并加以處理,幫助患者轉危為安。特別是有些患者的術前情況較差、手術較大,更需要在術后接受持續的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