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重點是要落實減負增效、減量提質的問題。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需要研究減負提質問題,探討在科學教學中如何更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根據初中科學課程的特點和內容,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基本學情,落實減負提質要做到:運用先備后教方式,打好減負提質基礎;提供課程預習資料,教授科學預習方法;發揮學案導學作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布置課后實踐任務,參與觀察調查實驗。農村初中科學教師需要根據初中科學課堂的具體內容,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生活資源,根據農村地區教學特點,發揮農村的資源優勢。基于以上策略實施科學教學,在減負提質中達成科學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科學;減負提質;科學預習;自主探究;實踐任務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9-0013-04
新課改開展以來,各地區出臺了相關的教育指導規范,各級學校也基于新課改政策,從規范作業入手,減少作業數量和提高作業質量,致力于落實減負提質。在初中科學課程教學中,課堂教學也要研究減負提質的問題,需要改變過去課堂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創新課堂授課方式,根據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更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科學課堂的探究過程,在知識生成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在活躍的課堂上思考和探討,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可以有效減輕學習負擔,提高課堂學習質量。農村初中科學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環境和學生特點,真正落實減負提質。
一、 運用先備后教方式,打好減負提質基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熓菍嵤┱n堂教學的具體執行者,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綜合素養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備課越充分,越能體現學生的學習規律,進而實施針對性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開始之前,為打好減負提質的基礎,教師需要運用先備后教的方式,充分做好備課工作。
(一)分析基本學情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科學課堂要落實減負提質,教師先要分析基本學情。根據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基于以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認識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情況等存在一定差異,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對科學學科的特點、知識基礎、生活背景、興趣愛好等的把握情況,將調查結果制作成表格。通過這些分析,可以認識學生的基本特點與整體差異,踐行以學定教的精神。
(二)研究科學教材
教材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要通過深入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學大綱與新課標的要求,熟悉教材基本結構、重點與難點知識,理清章節結構間的關系,領會整體教學目標。浙教版初中科學教材,總體上包括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將這些自然科學知識進行混合編排,從科學入門和認識生物開始,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結束,可以增加學生科學知識儲備,啟發學生科學意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能力,發展學生科學素養。
(三)確定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學方法決定的。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單獨講授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所謂“教無定法”,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通過運用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具體落實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資源結合起來,運用交互電子白板與投影儀器,多進行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觀展現科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快樂學習中實現減負提質。
(四)指導學習方法
教師除了構建和確定教學方法,還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指導學生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自主性、靈活性、差異性、發展性等原則。比如:可以布置課前自主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根據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堂實際表現,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結合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差異情況,指導學生分層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指導學生多推導科學概念和定律、多做科學實驗;等等。比如在浙教版八上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經歷知識生成過程。
(五)準備練習材料
過去的初中科學教學中,不少教師大搞“題海戰術”,設計和布置的題目存在重復率高、機械化特點,沒有針對性,不夠多樣化,帶給學生很多學習負擔?;谛抡n改政策,落實減負提質,教師還要減少題目數量與提高題目質量,根據課程主題內容與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學習狀況與課堂表現,設計針對性的、分層的、多樣化的科學題目,這樣的題目既可以讓學生鞏固科學知識,也不至于帶給學生額外的學習負擔,可以培養學生科學學習和探索興趣。
二、 提供課程預習資料,教授科學預習方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習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可以熟悉課程基礎內容,留下一些無法單獨講解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在課堂上針對性聽講,快速解答課堂提問,快速推進課堂教學。但是過去初中生沒有形成預習習慣,預習情況不佳,因此要做好指導。
(一)明確預習作用
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課前積極主動參與預習,教師先要向學生講明課前預習的重要作用,使之明確通過課前預習可以熟悉基礎內容,便于課堂上針對性聽課,跟上老師的節奏,因此可以有效提高科學課堂的聽課效率。通過在課前與課堂上講解,在反復影響下讓學生明確課前預習的意義,從而借助預習學案,根據課前預習要求,閱讀科學教材,試答教材與學案問題。
(二)確定預習目標
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要落實減負提質,輔助學生課前預習,教師還要根據科學課程主題內容,以及初中生的學習基礎,確定預習目標、設計和制作預習學案。學案內容要以基礎知識為主,引入簡單練習題目。
例如,浙教版七上的“細胞”,根據本課主體部分內容,研讀課程教學目標,熟悉基本學情,確定預習目標,設計與制作預習學案。學案內容包括:一是本課學習目標,熟悉顯微鏡結構和運用,認識細胞結構與功用,區分動物和植物細胞,了解細胞分裂、生長和分化等;二是關于細胞的課外知識、組成思維導圖,輔助學生熟悉本課知識結構;三是基礎題目,比如:細胞學說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人類和哺乳動物最初都是由什么細胞發育而來等問題。
(三)教授預習方法
英國作家斯威夫特說:“萬事離不開方法,世界離不開秩序?!睂W習方法對學習科學知識至關重要,這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不斷探索和分析知識,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教師要教授學生科學預習方法。
例如,浙教版七上的“地球儀和地圖”,本課的重點是認識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能用經緯度確定任意一點位置,學會劃分東西半球。在預習本課時,教師要讓學生結合預習學案,首先自主閱讀一遍教材,熟悉教材的主要知識點,將不懂的地方畫出來,借助學案解決問題;其次準備地球儀、繩子、直尺、彩色貼紙等器具,觀察地球儀,自西向東轉動它,觀察轉軸和表面的圖文信息,描述地球儀的結構和經緯網,思考可以用地球儀做什么;最后借助資料回答學案問題。
(四)鼓勵質疑思考
《論語》中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睈垡蛩固拐f:“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學貴有疑,盡信書不如無書?!边@都說明在學習知識中思考、質疑、反思非常重要。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問題,找出疑點,探尋解決疑問的方法,與同學交流探討,在課堂上展示。
例如,在浙教版七上的“熔化與凝固”的課前預習中,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借助預習學案,可以明確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是氣態、液態、固態,認識物質不同形態可以互相轉化,認識熔化和凝固定義等。教師鼓勵學生在預習中思考和提出質疑,比如有的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知道物體是熱脹冷縮的,但是冬季水杯中的水、水管中的水被凍住后會造成水杯和水管的爆裂,為何會這樣?指導學生借助搜索引擎解決。
(五)重視預習督查
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之前的預習,要更好落到實處,需要教師重視及時督查,監督和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這樣可以認識學生預習過程中的難點和疑點,便于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加入一些針對性的內容,有利于提高科學課堂效率。
例如,浙教版七上的“升華與凝華”,本節課程的預習目標包括:熟悉升華和凝華的定義,認識升華是吸熱的,凝華是放熱的,認識實際生活中一些升華和凝華的現象。教師進行預習督查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通過批改學案、課前提問等方式,也可以讓小組長負責檢查本組預習情況。比如可以提出類似問題:舞臺上的“仙氣”是怎么來的?空氣清新劑的變小過程是什么現象?大自然中的“霜”是怎么形成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基礎提出針對性的問題。
三、 發揮學案導學作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重點是減少課后作業的數量,但是必須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才能掌握科學知識。通過改變過去單獨講授的教學方式,課堂上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知識生成過程,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原理,減少課后作業數量。
(一)明確學案意義
初中科學教學中,根據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引領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小組合作等。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知識與教學目標,制作導學案,重點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學習思路,優化課堂教學的流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浙教版八上的“天氣與氣候”章節,教學之前明確本章屬于地理學知識,天氣包括氣溫和降水,氣候是指地區常年的氣溫和降水特點;制作“氣溫”一節的導學案時,教師重點引入最低氣溫、最高氣溫、平均氣溫的概念,加入圖文并茂的內容,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幫助學生整理課堂學習思路。
(二)遵循基本模式
落實新課改的指導意見,初中科學課堂上要實現減負提質,教師還要遵循新時期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將課堂時間劃分為三塊,5分鐘導入,30分鐘探究,10分鐘展示、總結和測試,通過生動導入、合作探究、展示總結等進行教學。
例如,浙教版八上的“大氣壓強”,教師可以首先運用實驗導入,展示覆杯、空盒變癟、瓶中取袋、瓶吞雞蛋等實驗,創設生動的導入情景,讓學生從這些簡單的實驗中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其次教師布置自主探究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大氣壓的概念,認識馬德堡半球實驗,認識大氣壓的大小和學習測量大氣壓等,得出實驗結論,解答教材和學案問題。通過探析后讓學生分組展示,教師點評和總結,明確大氣壓的存在,影響大氣壓大小的因素有氣體密度、溫度、高度等。最后設置課堂練習題,如:裝滿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用手握住量筒底部向上提,管口離開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怎樣的、生活中有哪些大氣壓的表現等問題。以此鞏固大氣壓的知識。
(三)熟悉探究流程
初中科學課堂上,教師在讓學生充分預習和熟悉學案內容的基礎上,突出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將教師導學與學生自學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過度干預,而是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啟發與引導等方式展開探究。
例如,浙教版八上的“風和降水”,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包括:掌握風的形成原理,認識風向、風速表示方法與計量單位,學會使用風向標測定風向,利用風速儀測定風速,認識風對人類活動和動植物的影響。教師首先借助圖文和微視頻,展現大自然的各種風,如春季柳樹飄揚,夏季臺風來襲,并通過展示模擬風的形成實驗,吸引學生思考和探討;其次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熟悉風向、風速等的基礎知識;最后分組展現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
(四)指導實驗探究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尤其對自然科學而言,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通過實驗可以驗證猜想和假設,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可以進行科學創造與創新。初中科學教學中,落實減負提質,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多做實驗,將做書面作業的時間用于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參與科學知識生成的過程,更好掌握科學原理、實驗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實驗能力,發展學生科學素養。
例如,浙教版八上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這節課程的重點目標包括:通過參與實驗分析與探究,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提高實驗設計能力,分析數據和歸納總結能力,學會運用圖像研究物理問題。課前首先要求學生完成本節課程的預習,熟悉基礎知識內容,發現薄弱點,有針對性地聽課;其次讓學生連接簡單的電路,觀察隨著電阻的改變,電路中小燈泡亮度的變化情況;最后引導學生猜想和假設:電阻上電流與哪些因素相關?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經過一番實驗探究,先讓小組代表展現,再進行總結: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
四、 布置課后實踐任務,參與觀察調查實驗
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要更好落實新課改政策提出的減負提質的意見,教師還要根據科學課堂的教學情況,布置課后實踐任務,將課后書面作業轉為觀察生活、調查社會狀況、自主實驗。這些課后實踐任務,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例如,浙教版初中科學教材包含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根據不同課程主題內容,教師可以布置適合的課后實踐任務。例如,對七上的“常見的動物”“常見的植物”,可以布置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實驗,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和認識本地的動植物;對八上的“我國氣候特征和主要氣象災害”,教師可以布置課后調查任務,要求去農村周邊調查作物類型,借助互聯網搜集本地氣候資料;對九上的“物質的酸堿性”,可以布置“制作汽水”的生活小實驗。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重點需要落實減負提質,根據過去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狀況,明確基本學情,根據科學課程主題內容與教學目標,引入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引領學生參與課堂探究過程,指導學生課堂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在參與知識生成中獲得成功學習體驗,在課后鞏固所學,以此減輕學生負擔,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群芳,張斌.以生為本還原課堂本色——淺談農村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29):263-264.
[2]刁家梅.淺談初中科學“思維課堂”的問題導學設計[J].讀寫算,2019(14):197.
[3]蔣治國.關于怎樣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減負增效提質”的研究[J].教育,2016(6):222.
[4]李圓.中小學生課外減負提質的內涵,問題及路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35(7):85-87.
[5]章旭霞.淺談初中科學課堂的減負提質問題[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8(2):73.
作者簡介:方芳(1984~),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科學課堂減負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