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王琦
摘 要:葡萄酒產業是一個涵蓋農業種植、加工制造、農業旅游等一二三產業的綠色產業,其健康發展對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穩邊固邊,以及滿足和擴大居民消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葡萄酒;產業;發展
我國是一個酒類生產和消費大國。立足于我國國情和資源條件約束等因素,在酒類產業發展上,國家曾提出“四個轉變”的方針,即“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水果酒轉變”。2002年,國家經貿委曾提出:重點發展葡萄酒、水果酒,積極發展黃酒,穩步發展啤酒,控制白酒總量。葡萄酒因兼具發酵酒和果酒兩大特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更為重要的是,從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實際來看,該產業對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穩邊固邊,以及滿足和擴大居民消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利于擴大消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由于葡萄酒產品的特有健康屬性,伴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我國葡萄酒市場迅速興起,市場空間巨大。2016年,全國葡萄酒消費量達17.2億升,比2015年增長6.9%,增幅位居全球之首。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葡萄酒產業也具備了良好的生產基礎和發展潛力,基本形成了覆蓋東部、中部、西南、西北、東北以及北部各具特色的產區格局,且整體上出現進一步向西部拓展的趨勢。2016年,全國葡萄種植總面積達84.7萬公頃,比2015年增加了1.7萬公頃。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葡萄種植面積保持在第二位,僅次于西班牙的97.5萬公頃的規模。我國葡萄酒產業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些頗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在不占基本農田資源的前提下,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邊疆地區富民興邊、穩邊固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消費越來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和動力源。因此,擴大消費,促進我國葡萄酒產業的消費增長,對于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比較稀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土地資源更為緊缺,人均土地資源面積不斷縮小,耕地面積也在持續減少。截至2014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48畝,遠低于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4%,人地矛盾突出。與此同時,部分農村土地受到農用化學物質和工業廢棄物的污染,惡化了土壤原有的特性,使土地生產潛力減退,產品質量惡化,進而對農村土地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葡萄酒是以釀酒葡萄或葡萄汁為原料通過發酵生產的輕工產品,釀酒葡萄具有根系發達、耐干旱、耐貧瘠、適應性強的特點,在我國西部、北部干旱地區和一些荒灘大面積種植釀酒葡萄,發展葡萄酒產業,不僅能夠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還能盤活貧瘠土地資源和閑置的荒灘沙地。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我國西部和北部地區多為鹽堿戈壁荒灘,晝夜溫差較大,因此病蟲害較少發生,因而使用農藥相對較少;再加上各產區比較注重發展有機生態種植,有效控制了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對土地資源的污染,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良好效應。
三、有利于促進農村、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能有效助力精準扶貧
葡萄酒產業是“種釀結合”的產業,從課題組在一些主產區調研的情況看,無論是酒莊還是大型規模化生產企業,無一例外都與產區釀酒葡萄種植有緊密的聯系。酒莊通常有自己的葡萄種植基地,大型生產釀造企業除一定規模的自有葡萄種植基地之外,還通過訂單農業等方式與當地葡萄種植大戶或種植合作社簽訂較為緊密的葡萄收購合同,并幫助種植戶對葡萄種植進行技術管理。這種產業鏈向上延伸不僅有效提高了產業的組織化程度,而且還起到了調整產區農業結構,吸納大量當地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等作用,具有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協同發展效應。
不僅如此,葡萄酒產業還將農業、輕工業等產業以產品加工的方式連接起來,并向產業鏈下端延伸,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獨特模式,不僅推動了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葡萄酒原輔料、制藥、機械設備、制瓶業、印刷業、包裝業、運輸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產區規模和集聚效應初步形成。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寧夏葡萄種植面積達65萬畝,其中,釀酒葡萄57萬畝,已建成酒莊86家,為生態移民提供了12萬個就業崗位,工資性收入近9億元,人均3140元,占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8%,成為移民脫貧攻堅的核心產業。
四、有利于穩邊固邊、富邊安疆,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
在我國葡萄酒主產區中,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新疆天山南北麓產區和云南產區等都地處邊疆和少數民族集聚地區。這些區域地廣人稀,幅員遼闊,土地比較貧瘠,經濟欠發達,就業難、農民增收難是長期困擾邊疆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從實踐效果觀察,一些邊疆地區由于發展葡萄酒產業,帶動了當地釀酒葡萄的大面積種植,而葡萄種植門檻相對較低,經過必要的培訓,當地居民不離開家園就能就近就業。每年從春季葡萄藤出土、田間維護,到夏秋葡萄采收、挑選、釀造加工,再到給葡萄藤埋土施肥,整個種植、釀造及銷售鏈條上需要大量務工人員。課題組在新疆、寧夏等產區的實地調研中了解到,一個務工人員通過在酒莊勞作,一年收入萬元以上。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增收問題,而且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例如,地處新疆焉耆地區的“中菲酒莊”是一家民營酒企,是集種植、研發、釀造、品嘗、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體驗、餐飲會議為一體的大型酒莊,帶動了當地大量居民就業;“鄉都酒莊”在新疆發展已有20年,每年葡萄的種植、釀造和分銷過程中,吸納了大量當地居民就業,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務工者是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居民。實踐表明,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對于穩邊固邊、富邊安疆,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更好地應對國際競爭,融入國際市場
葡萄酒是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酒類飲品,有著通行的國際語言和產品表達方式,一些葡萄酒品牌甚至是許多國家進入國際社會的重要名片。我國一些地區的氣候和資源條件適合釀酒葡萄的種植,也具有我國獨特的風土特色,在世界葡萄酒的大版圖中理應占據重要一席。發展葡萄酒產業有利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融入國際酒類市場。而且,面對快速增長的葡萄酒消費市場,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也能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我國葡萄酒行業的發展。2020年6月,他在寧夏視察時強調:“寧夏葡萄酒的品質不亞于歐洲國家中高檔葡萄酒的品質,甚至要更好。”我國新疆、寧夏等多個產區位于全球葡萄黃金種植帶,栽種釀酒葡萄不僅有品質上的優勢,同時也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寧夏賀蘭山東麓、新疆等葡萄酒產區已形成了一些個性鮮明的產品和品牌,頻繁亮相國際展覽會及大獎賽,多次斬獲國際知名葡萄酒獎項。
從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實際來看,該產業對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穩邊固邊,以及滿足和擴大居民消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繁嵩,孟喜龍.中國葡萄酒旅游產業現狀及提升策略[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21(05):77-81.DOI:10.13414/j.cnki.zwpp.2021.05.014.
[2]劉祎雯,楊辰,王勝楠.支持葡萄酒產業發展調研[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1(05):49-50.
(作者李冬系天明民權葡萄酒有限公司工程師、農藝師,本科,研究方向:釀酒技術、園藝;作者王琦系中國酒業協會執行理事長,教授級高工,碩士,研究方向:釀酒工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