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陽市委組織部
朝陽曾是全省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脫貧攻堅期間,朝陽市堅持黨建引領,為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注入了強勁動力。自轉戰推進鄉村振興以來,朝陽市按照黨中央及省委的部署要求,發揮優勢,總結經驗,壓責任、配班子、打基礎、強產業,切實用高質量黨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抓責任體系銜接。全面壓實市縣鄉村四級黨組織書記責任,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繼續實行市縣鄉三級黨政主要領導抓鄉村振興雙組長制,實現領導干部包脫貧縣、脫貧村全覆蓋,同時建立市委常委鄉村振興聯系點,推動形成包扶工作大格局。二是抓工作機構銜接。市縣鄉三級建立健全鄉村振興領導和工作機構,市縣兩級成立鄉村振興局,特別是在市委組織部成立鄉村振興科,具體負責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三是抓工作舉措銜接。聚焦村黨組織書記隊伍、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等重點,以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為主題連續6 年開展拉練觀摩,形成示范引領、比學趕超的良好效應。四是抓考評機制銜接。市委制定鄉村振興“5+1”系列考評辦法,完善常態化督導機制,深化“五個一批”獎懲舉措。2021 年以來,提拔363 人,表彰先進集體394 個、個人875 人,約談16 人,樹立了以鄉村振興實績論獎懲的鮮明導向。

2021 年4 月,朝陽市雙塔區對新任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專題培訓
樹牢強基導向,堅決把熟悉“三農”工作的優秀干部人才集聚到鄉村振興一線。一是配強敢擔當、能干事的班子。高質量完成鄉鎮換屆任務,鄉鎮黨政班子平均年齡降至39.6 歲,其中35 歲以下的鄉鎮黨委書記占10%以上,熟悉鄉村振興工作的干部占到64%以上。特別是擇優選配257名“五方面人員”進班子,極大地激發了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二是選優講奉獻、敢作為的駐村干部。堅持“選硬人、硬選人”,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選派方案,市委書記提出具體選派要求,全市選派35 歲以下干部678 人;選派有涉農專業技術特長和農村工作經歷的干部880 人。強化管理,第一時間組織市級重點培訓、縣級全員輪訓,定期督導工作,隨機抽查通報,確保1716 名駐村干部人在、心在、狀態在。三是引育層次高、本領強的人才。創新開展“千名專家進園區”活動,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吸附作用,柔性引進大學院所高層次人才749 人,新增項目72 個、轉化成果90 項。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1935 人、農業經紀人270 人、農民技術員1348 人、農村電商1191 人,開展技術培訓服務1.2 萬人次。

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水泉鎮南亮子村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堅持以“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鄉創建活動為契機,扎實推進“五個基本”建設,積極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是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村“兩委”換屆后“一肩挑”比例達99.6%;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4.3 歲,較上屆下降4.7 歲;村黨組織書記100%有長期穩定致富項目,“企業家”村黨組織書記達429 人,占31.9%。二是推進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轉化升級。將155個村列入整頓范圍,重點整治集體經濟不強、產業基礎薄弱、換屆信訪矛盾突出等問題,動態管理、分類施策,目前已全部轉化升級。三是構建“三聯三促”工作機制。按照“村黨支部聯經濟實體促提升、黨小組長聯大場大戶促壯大、黨員聯農戶促致富”的要求,劃分網格7849 個,確定網格員2 萬余人,指派黨員聯系農戶2.5 萬戶,打造“行政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的村黨組織體系升級版,實現職責定在網格、服務送到網格。四是開展基礎保障達標提質工程。堅持以黨建賦能陣地、以規范促進提升、以保障夯實基礎,籌措專項資金5 億元,推動全市1343個行政村活動場所全部提質升級。克服市縣財力困難,實現村干部基本報酬全部超過省定標準,激發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
發揮黨組織優勢,培育和壯大農村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一是全面推行“黨支部+經濟實體+農戶”模式。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產業園、光伏電站等經濟實體2000 余個,創建黨員致富帶富示范基地171 個,推動村集體與1萬余個農戶建立聯結機制。二是用好用活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補資金。累計爭取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補資金3.58 億元,推動494 個村產業發展實現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強,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新格局。三是以農產品深加工為龍頭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強力推進鄉鎮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2021 年以來實施500 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131 個、完成投資31.3 億元,為鄉鎮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020 年年末,全市各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2021 年集體經濟收入10 萬元以上的村達60%以上,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經濟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