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桃源圖
沈周
啼饑兒女正連村,
況有催租吏打門。
一夜老夫眠不得,
起來尋紙畫桃源。
作為美好理想的現實化,作為自由平等的社會、安寧富庶的家園的一種虛擬的典型,“桃花源”的意象一經面世,便成了千千萬萬人憧憬、向往、追逐的所在,更是歷代詩人、畫手馳騁才思、寄托心志的一個原型母題。畫家沈周也不甘人后,不僅繪制了《桃源圖》的畫面,同時,還在上面題寫了一首十分別致的七絕。
說它“別致”,是鑒于本詩的構想比較奇特,可以“逆向切入”四字概之。名曰《桃源圖》,詩中卻沒有一個字提及那里的仙鄉勝境,觸目可及的竟然全是現實中的污濁、動亂、苦難。首句說,年饑歲饉,兵荒馬亂,啼饑號寒、孤苦無告的人很多很多,簡直是哀鴻遍野,村村相連。次句加深一層,說光有饑荒還不算,隨之而來的是催租逼債的人一陣陣地敲門索要,更是雪上加霜,難以應對。第三句說,這樣一來,弄得我整整一夜睡不成覺。言下之意是,我之所以夜不成寐,固然是由于外部環境的喧囂吵鬧,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愁苦盈懷,以及對于饑寒交迫的貧苦民眾的憂慮與同情。第四句為全詩題旨所在,詩境陡然一轉,由災難深重的現實生活,轉入圖畫中的虛幻世界——眼前別有洞天,令人眼睛刷地一亮。由于現實環境動亂、惡濁,又缺少回天馭日之力加以改變,那么,這位畫家詩人只好寄希望于世外仙鄉了。這樣,《桃源圖》便誕生了。
不要說這種紙上桃源,即便是歷史上由哲學家或天才詩人精心設計出來的“烏托邦”、理想國,又有哪個真正能夠走出天國、植根大地呢?這是一個永遠令人向往、也永遠有待實現的夢幻。應該說,它的價值,不在于能否付諸實現,而在于它作為現實的對立物,具有一種對于殘酷現實的批判意義。
《桃源圖》也堪稱精妙:意在言外,運思奇巧,耐人尋味。實際上,就畫家與詩人的藝術個性、創作追求來說,他們都是志在創新,強調突破成規,獨辟蹊徑。詩文書畫兼通,在中國古代屬常見現象,整個士子階層,也包括專精繪事的畫家,無一人不懂詩文,無一日不說詩文,無一畫不入詩文,形成了畫必題詩、詩畫一體的特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