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學元
隨著《全國鋼琴演奏考級作品集(新編第二版)》(以下簡稱“考級樂譜”)的出版,越來越多專職鋼琴老師也隨之陸續備課,教授書中的新曲。
此次入選考級樂譜五級的作品《秋葉》出自20世紀后浪漫主義俄羅斯作曲家和鋼琴家弗拉基米爾·列比科夫(Vladimir Rebikov,1866—1920)之手。這首作品,在1928年時首次出版了作曲家自己改編成弦樂隊版本的樂譜,他在樂譜里細致標注的內容對鋼琴演繹有非常大的啟發。本文注釋內容很大程度上來自這份珍貴樂譜,愿以此為契機給大家的教學帶來一些思考。
作曲家本人自小隨母親學習鋼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與柴科夫斯基的學生克萊諾夫斯基(N. Klenovsky)一起學習,后在柏林和維也納的三年里,與梅耶貝爾格(K. Meyerberger)學習音樂理論,隨雅施(O. Yasch)學習配器法,和穆勒(T. Muller)學習鋼琴。列比科夫在莫斯科、敖德薩、基什尼奧夫、雅爾塔,以及柏林、維也納、布拉格、萊比錫、佛羅倫薩和巴黎等地舉辦音樂會,并在那里見到了德彪西等作曲家。1909年,列比科夫定居雅爾塔,早期作品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寫有不少抒情鋼琴小品(包括組曲和套曲),其中有許多是為兒童創作的,例如鋼琴套曲《6首小品》(作品 2)、《音樂寶藏圓舞曲》(作品5)、《秋日遐想》(作品8)、《環游世界》(作品9),等等。
這首《秋葉》鋼琴作品選自他的同名套曲(共6首)(作品29之3),1904年首次由莫斯科的尤根松(Jurgenson)出版社出版,而弦樂隊版本由作曲家自己創作,是寫給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斯的(后又有小提琴與鋼琴版本)。從弦樂隊版本來看,與鋼琴版本最大的區別在于力度變化記號,即前者標注了非常詳盡的漸強漸弱“發卡”記號,而后者卻在原始版里無一處標注(疑為作曲家不滿足于自己的鋼琴版本)。弦樂隊版本作曲家的第一手資料,對我們理解鋼琴版本有著極大的幫助與說服力,筆者梳理了殊同點整理如下。
例1 弦樂隊版,第1 至8 小節
例2 鋼琴版,第1 至8 小節
在第1至4小節中,弦樂隊版有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標記,意為綿延的行板(見例1);鋼琴版則為Con afflizione,意為哀傷的(見例2)。彈奏時可以結合起來理解成速度不要太快的哀傷感。除小提琴外的三部分樂器均有p的力度,這也直接告訴我們,鋼琴版的mf是針對右手的,或者說整體用中強力度,左手伴奏部分力度不要超過中強。
弦樂隊版中,小提琴聲部皆有細致的力度記號,其中第一小提琴的聲部直接對應鋼琴版的右手部分,可以看出,在旋律的D音形成一個小的至高點;第二小提琴是在第2、4小節有漸強力度標記,作曲家希望我們表現出類似于“嘆息”的動機。鋼琴版中,這里左手的“嘆息”動機不宜彈得過于弱,應視為一個需要被強調的聲部。即使首次出現時可以弱處理,我們在第9小節旋律再次出現時,也應充分肯定。
還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弦樂隊版中第2、4小節的連線始于第一個音(上一小節的延留音),而在鋼琴版中則始于第二個音。我理解這里可作細小的呼吸(提手),以確保樂句整體的連貫性。弦樂隊版中,第一小提琴(同鋼琴版右手聲部)第一個音有一個連線,這個細節意義很大。實際上,作曲家希望次音要演奏成“落—提”的“提”,即音符收起來。至此,我們可以認為,諸如這樣的動機,第一個四分音符不要彈得過重,而應直接把切分音彈得飽滿,事實上,這個時值比其他相鄰的音符要長,應該給予充分強調。
第5至8小節中,即使不去看弦樂隊版樂譜,我們也可以根據前半句的信息提示得到類似的力度變化,在此不做贅述。第9至16小節是第1至8小節“同頭異尾”的平行樂句,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我們的審美聽覺,相同(或相近)的素材二次出現時,最好有細微的音色變化,而不是完完全全地重復。又因為樂曲為單三部曲式,第1至16小節作為樂曲的A段,B段為對比段(由不規整的7+6小節組成),這里的第9至16小節建議用mf的力度。注意鋼琴版中,第16小節與前半句的第8小節近似,區別僅在右手后半部分的節奏不同,背譜時要格外小心。
例3 弦樂隊版,第17 至18 小節
第17、18小節A段結束在升f小調的主音上,要有收束感。兩個連接的小節,力度可為mp或者p。同樣地,弦樂隊版中對“嘆息”動機添加了力度記號,彈奏時應給予肯定(見例3)。
例4 弦樂隊版,第30 至31 小節
第26至31小節弦樂隊版中第一小提琴(鋼琴版右手部分)有一個漸強記號,我們可以視為右手C音有一個重音記號,應給予充分肯定。第26小節的和聲為VII7/IV(對樂曲后文有暗示),之后持續了五個半小節的E音,可理解為短暫地離調至下屬調b小調,有一種意猶未盡朝前發展之感。
第27小節有一個節奏上的轉變:三連音八分音符與四個十六分音符,注意要準確,按照大拍子去數。第30小節,樂曲在右手小字三組C音上達到了一個制高點,彈奏上可以適當放寬,也就是樂譜上的含義。第30至31小節,左右手有“三對二”節奏,注意其準確性(見例4);弦樂隊版中有三個漸弱記號,彈奏時可理解成不斷地嘆息,并一點點地漸弱。
第40至43小節中樂曲隨后為變化性重復A段。請注意兩個小節的細微和聲變化:第一,較之第9小節,第40小節再次出現了第26小節的和聲,而根據下文的和聲發展,這里彈奏時內心要有緊張感(注意第41小節右手是B音,而不再是還原)。第二,較之第11小節,第42小節繼續增強緊張感并向上邁進,和聲進行到下屬功能,雙手同時往高音區逼近,因此,整個第40至43小節可做一個漸強,甚至可以略表現出加速(為了后面更好地表現漸慢)。
第44至47小節原A段的8+8重復樂段,在這里被插入的四個小節打破了規整(實為樂句擴充)。至此,這里的第44小節達到了整個樂曲的最高緊張點,雙手音域也被拉開。根據弦樂隊版的力度提示,第一小提琴在每一個“嘆息”動機上都標有一個漸弱記號,而鋼琴版右手符桿朝上的音符在弦樂隊版里則由第二小提琴奏出,因此很明確,我們在彈奏時一定要仔細區分聲部的劃分,不要把右手的每小節六個音彈成一個單聲部旋律,指法建議為1 5 2 1 5 2。
例5 弦樂隊版,第44 至51 小節
為了保持住第44小節的左手最低音C音,這里一定要踩一個長踏板(因為和聲一直延遲至第47小節再次出現的C音),但由于低音聲部是休止符,我們又要營造一個緊張氣氛,這里可以在第44小節踩一個滿踏板,第45至46小節每小節根據節拍更換一次踏板(用半踏板更換),漸弱并在第47小節前半拍放掉踏板,后半拍再踩。第48至51小節弦樂隊版為一個長長的漸弱,右手指法為1 3 2 5 1 4、1 3 2 5 1 5。踏板可在第50小節放掉一半,以保證第48小節主和弦的持續(見例5)。
我們很難在演奏一首樂曲時,同時得到作曲家提供的兩個不同編制的版本,即使沒有筆者上文的分析,我們在面對一份凈版樂譜時,只要運用自身扎實的和聲與曲式知識進行分析,相信仍然可以尋找到作曲家內心的蛛絲馬跡。綜上不難看出,如果想要真正達到作曲家筆下的境界,感性的處理很難脫離最基本的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并不需要我們像學習作曲那樣思考,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以此來仔細對樂句內在聯系方面進行宏觀把握。正所謂藕斷絲連,形散而神不散,絕大多數樂曲都是由動機、樂節、樂句、樂段組成,它他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必須如文章一般進行劃分,才能更好地體會作品的內在張力。例如這首作品的A段,我們看到的是一些連線,但是如果完全按照樂譜彈奏,整體聽上去很有可能會松垮,因此前半句第8小節斷在半終止上,給我們的直接信息,就是這八個小節要彈得緊湊些。而AB段的兩小節連接通過分析,得出應采用弱處理,正是因為不要把這里當作喧賓奪主的段首,而如此建議。日常教學中,教師若能對此深入學習,定會在其他作品中深入淺出、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