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槿,文小青,李文華,惠王偉,孔勇發
(南開大學 a.物理科學學院;b基礎物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天津 300071)
在基礎物理實驗教學中,豐富對流體相關現象及流體參量的探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 第7屆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教學賽)基礎實驗試題A為流體的流動. 試題A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水鐘計時,第二部分為毛細管中液體的流動,第三部分為風洞,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為“二選一”形式. 基礎實驗試題A涉及液體的靜力學及表面張力現象、動力學(液體流動及黏性)和氣體動力學(空氣在風洞內的流動)等相關知識. 第一部分“水鐘計時”試題從流體力學的基本概念出發,考查學生對物理基本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對常用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數據處理、誤差分析的掌握情況,從簡單生活現象發現物理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流體具有流動性、黏性和壓縮性. 流體的流動形態分為層流和湍流,可用雷諾數的大小來界定這2種流態. 雷諾數是流體力學中表征黏性影響的無量綱量[1],記作Re
(1)
其中ρ,v和η分別為流體的密度、流速與黏度(動力黏度),D為特征長度.
雷諾數表征流體的慣性力與黏性力之比:雷諾數較小時,黏性效應在整個流場中起主要作用,流動為層流;雷諾數較大時,慣性力占主導作用,流動逐步過渡為湍流[2].由層流過渡到湍流的雷諾數稱為臨界雷諾數.實驗表明臨界雷諾數不是固定常量,其下限約為2 000.通過改善實驗條件,其上限可以提高到50 000[1].實驗表明,對內壁光滑的直管而言,Re<1 000時,為層流;Re>2 000時,為湍流;當1 000 無黏性正壓流體在有勢外力作用下做定常流動時,通常用伯努利原理描述總能量沿流線守恒.這里考慮流體從容器側壁開口流出的情況[2]. 圖1所示為某同學居家實驗中研究伯努利原理的裝置示意圖.圖2所示為伯努利原理的示意圖,曲線示意流體的流線,由這2條流線所圍成的區域稱為流管.在流體定常、無黏、不可壓縮的假設下,截面A1前進ds1距離時,截面A2前進ds2,則存在以下關系: A1ds1=A2ds2. (2) 圖1 居家實驗裝置的示意圖 圖2 伯努利原理的示意圖 如圖2所示,若流管兩端的壓強分別為p1和p2,則流體在這一流動過程中,對流管內兩截面間流體做功為 dW=p1A1ds1-p2A2ds2. (3) 此功等于流管內流體的能量(動能和勢能)的凈變化量.圖2所示的兩處流速分別為v1和v2,高度為y1和y2,根據能量守恒和質量守恒化簡得: (4) 假設所有流線都與水的上表面垂直相交,將A1截面設置為容器中液體的上表面,A2截面設置為容器側壁小孔,則由式(4)可得: (5) (6) 即托里拆利定律. 水流離開小孔后的運動可看作具有初速度v0的平拋運動,其運動方程為 (7) 其中,x和y為水流軌跡坐標,x0和y0為小孔位置坐標,消去時間t可得軌跡方程為 (8) 由式(8)可知水流軌跡為拋物線.在容器內液面高度近似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測量水流離開小孔后的軌跡位置(x,y),根據式(8)可得到此時流體流出小孔的速度v0. 試題閱讀部分給出了動能項和勢能項的詳細推導過程.由于篇幅限制,此處伯努利方程的推導過程做了簡化. 古代計時工具有日晷、沙漏、滴漏、燃香、脈搏、水鐘等,現代計時器有秒表、電磁打點計時器、數字毫秒計、攝像機、示波器、石英晶體振蕩器等[4].例如,2020年國際青年物理學家錦標賽中第6題“撒克遜碗”[5-6]的研究內容也是古代計時. 對于圖1所示的流體情況,當對容器中液面高度進行監測時,假設液面面積為A1,小孔面積為A0,則由式(2)可得: (9) 聯立式(6),得到液面由距離小孔高度h1下降到h2用時為[7] (10) 式(10)即為水鐘的計時原理. 液體的表面張力與液體表面相切.如果在液體表面畫1條假設直線,則表面張力的作用表現為線段兩端的液面存在一定的拉力,并且力的方向與線段垂直,力的大小與該線段的長度成正比[3],即 Fα=αL, (11) 其中,比例系數α為液體的表面張力系數,表示單位長度的線段兩側液面的相互拉力. 在觀察流體流動時發現,容器中液面在下降到距離小孔一定高度h時不再下降,此時由楊-拉普拉斯公式得到: (12) 其中,R為小孔處液體表面的曲率半徑,g為重力加速度.水流停止時小孔處的液面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水流停止時小孔開口處的液面示意圖 第一部分的器材有: a.貼有標號的側壁開孔空水瓶5個; b.塑料水槽1個; c.高度臺1個; d.細木棍2根; e.橡皮筋4條; f.記號筆1支. 共用器材有: a.移測顯微鏡1臺; b.量程0~100.0 ℃溫度計1支; c.秒表1塊; d.燒杯1~2個; e.鐵架臺1個,夾子若干; f.游標卡尺1把; g.含待測液體的洗瓶2個; h.刻度尺2把; i.透明膠帶1卷; j.廢液桶1個; k.LED照明燈1盞; l.抹布2塊. 1)根據水鐘計時原理,當水瓶側壁開孔孔徑分別為1,2,3,4,5 mm時,計算液面由距孔高度h1=10 cm下降至h2=5 cm所需時間. (10分) 2)從1~3號瓶子中選擇1個,重復多次實驗,觀察并記錄液面從距離開孔高度h1=10 cm下降至h2=5 cm所需的時間,是否有明顯變化?計算測量結果的A類不確定度. 記錄水瓶編號(已標注在瓶身),置信概率取P=0.683,t分布關系見附錄2. (5分) 3)用提供的5個開孔大小不同的瓶子,探究液面由距孔高度h1=10 cm下降至h2=5 cm所用時間與孔徑大小的關系(粗測小孔孔徑,只測1次),相關數據記錄到答題紙上. 分析實驗結果是否與1.1中理論計算得到的規律相符?從精度和準確度方面簡要分析水瓶計時裝置. (15分) 4)在液面下降實驗中,水流停止流出時,容器內液面距小孔還有一定高度. 試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 測量此時液面距小孔高度h,試計算此時小孔處液面的曲率半徑. 將其與小孔直徑對比,分析兩者是否在同一數量級上. 從附錄中查取所需常量. (10分) 5)假設待測液體在室溫下的黏度η=1.00×10-3Pa·s,任意選擇1個水瓶,在液面距離小孔10 cm時,計算理論出口流速及理論雷諾數. 設計實驗方案,根據平拋運動規律,測量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實際出口流速及實驗雷諾數. 分析液體的流動是否滿足層流條件. (10分) 試卷附錄信息: 附錄1:所提供的液體在不同溫度下的密度. 附錄2:不同置信概率時,t分布的置信系數與自由度的關系. 附錄3:所提供液體在不同溫度時與液相分界面的表面張力系數α. 附錄4:移測顯微鏡使用說明(JC-10,上海光學儀器五廠). 1)題設要求清晰,根據式(10)進行計算. 要求測量的水瓶直徑在參考值附近,能夠使用50分度游標卡尺進行測量,有效數字正確. 根據實際測量值,要求理論計算結果及表示正確. 由于制造工藝,水瓶的直徑略有差別,此處給出參考答案. 水瓶直徑D在60.8 mm附近,加工精度造成的直徑測量偏差為0.5 mm. 不同開孔直徑時液面下降時間的理論計算值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開孔直徑時液面下降時間的理論計算值 2)此部分內容主要考查了學生對移測顯微鏡的操作以及數據處理知識,包括隨機誤差、A類不確定度的計算. 學生根據選擇和實際測量填寫瓶子的編號和小孔的直徑,測量工具為移測顯微鏡和(或者)米尺. 實驗中給出的移測顯微鏡量程為4 mm,當孔徑超過4 mm時用米尺或者游標卡尺進行測量. 如表2所示,實驗測5組數據,時間基本保持不變. 孔徑對應1~5 mm范圍,時間在155.08~6.20 s范圍. 表2 某組下降時間的實驗數據 本題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測量結果正確計算出不確定度,有效數字位數正確,并得出實驗結論,即時間基本保持不變,隨機誤差較小. 表3 某組實驗的小孔直徑和下降時間數據 分析結果主要包括: a.某組實驗下降時間隨孔徑的變化如圖4所示,下降時間主要取決于孔徑大小. 孔徑越大,下降時間越短,與理論變化趨勢相同. b.下降時間t的實驗數據普遍比理論數據大,可能是孔口不規則、黏滯作用等因素導致. c.理論下降時間和實驗下降時間差別較大,結合上一題的分析,得出結論:水瓶計時裝置的精度較高,準確度較低. 圖4 某組實驗下降時間隨孔徑的變化 4)要求學生分析出該現象由表面張力產生;能夠讀出液面高度,記錄液體溫度,查表獲得相應的表面張力系數值,查表獲得對應的密度值. 由式(12)計算小孔處液面的曲率半徑,得出結論:小孔處液面的曲率半徑和小孔直徑在同一數量級. 5)理論計算:將h=10 cm,g=9.8 m/s2代入式(6),出口處理想流速v=1.4 m/s. 測量液體溫度,查表得到液體密度. 例如,水溫24 ℃,ρ=997.32 kg/m3,液體的黏度η=1.00×10-3Pa·s,當特征長度取管口直徑D=0.002 14 m,代入式(1)得到理論雷諾數為2 998,液體不滿足層流假設. 學生需要結合自己實驗中選擇的孔徑進行計算,對是否符合層流情況做出分析. 實驗測量:水流離開小孔后的運動看作平拋運動,其運動方程由式(7)給出.要求學生能夠描述測量方案,測量小孔到瓶底的距離y和水平距離x.由y得到時間t,并根據測量值計算得出實際的流速和雷諾數. 表4給出了某組3個不同孔徑水瓶的實驗結果,水溫為18 ℃,ρ=997.62 kg/m3. 將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對比,可以發現:在較大孔徑下,液體均不滿足層流假設;當孔徑較小時,液體呈現向層流過渡的趨勢. 表4 某組水瓶的出口流速及雷諾數的計算結果 基礎實驗試題A第一部分共計5道題,總分50分. 參加考試的55名考生中有43人選擇了第一部分,占比78.18%. 總分得分情況如圖5所示,具體題目得分分布如圖6所示. 圖5 總分得分情況 (a)第一題 (b)第二題 (c)第三題 (d)第四題 (e) 第五題 圖6 各題目得分情況 基礎實驗試題A的閱讀材料共計15頁,其中與第一部分相關的背景知識約占7頁. 試卷給出了大量關于伯努利方程的閱讀內容,可應用于第五題中的實驗設計. 大部分考查的內容是基本儀器和數據處理相關知識,例如精度與準確度分析,誤差與不確定度評定,誤差的來源與分類. 試卷結果顯示部分考生對基本的測量常識掌握得不夠準確,存在概念混淆,例如精度與準確度. 在儀器的使用方面,大部分考生會使用移測顯微鏡,但是部分考生測量時沒有使用光源,可能導致讀數不準確. 實驗中需要固定圓瓶,考生利用木棍、橡皮筋、膠帶和高度臺,在較短時間內給出了不同的固定方案. 水鐘計時實驗是南開大學基礎物理實驗中的常規實驗,在2020年春季疫情期間開始進行該內容的線上教學,后期拓展為課堂實踐. 實驗器材包括礦泉水瓶、高度臺和攝影支架,實驗成本較低. 實驗教學內容比本次競賽考核內容豐富,課上學生使用手機進行攝像錄制,使用Tracker提取液面,開展托里拆利定律的驗證和理論模型的修正等內容. 此實驗的拓展研究包括對黏滯和表面張力影響的進一步討論. 由于實驗競賽現場并沒有配備電腦,不具備實時液面下降高度數據采集和數據擬合的功能,并未進一步考查能量耗散情況下托里拆利定律的修正. 這部分內容可以參考文獻[8-9].



1.2 水鐘計時原理
1.3 表面張力系數

2 實驗器材
3 實驗任務
4 試題解答






5 考試結果及評析
5.1 得分分布




5.2 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