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 劉尚希 【英】羅思義
從兩方面穩住中國經濟大盤
姚景源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面對逐漸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的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著力穩住中國經濟大盤即是其中要義。
從數據上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去年呈現次序下行的趨勢: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二季度7.9%,三季度4.9%,四季度只有4%。今年一季度雖然有所回調(4.8%),但還是可以清晰看到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在加大,這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現實。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都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為此,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穩住中國經濟大盤。
首先是穩住增長速度。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為5.5%左右,這是經過綜合嚴肅考慮的。第一,考慮的是就業。今年大學畢業生預計將高達1076萬人,首次邁入千萬人時代,這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按照這些年的經驗,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帶動180萬到220萬的就業,由此,今年希望可以實現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第二,如果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在5.5%左右,城鄉居民收入、企業利潤和政府財政收入都可以保持一個較好的增長。第三,如果增速達到5.5%,又可以與“十四五”規劃和第二個百年目標的第一階段任務相互銜接、實現協調。
穩住中國經濟大盤,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穩住市場主體。去年中國有1.5億戶市場主體,其中90%是中小企業,屬于民營經濟。穩住這些市場主體,使它們迸發內在活力,不制進行生產和創新,它們就可以更好地吸納就業。市場主體發展了,老百姓的收入就有了保障e所以,穩住中國經濟大盤,根本還是在于穩住市場主體。
這次有關部門出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力度可以說前所未有,根本點都是圍繞激活市場主體活力,使市場主體成為穩住經濟大盤的生力軍和主力軍。就財政政策而言,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今年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是去年的一倍多。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激發億萬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實體經濟韌性。而貨幣政策的核心作用是降低市場主體的融資成本,使它們可以更容易獲得資金。在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為市場主體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更多的政策手段應當向中小企業傾斜,向民營經濟傾斜。
除了國家政策,我們還有諸多有利條件。比如說俄烏沖突導致國際糧食價格上漲,有人擔心國內的糧食安全問題,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始終把農業放在重中之重,糧食產量已經連續7年超過1.3萬億斤,今年也將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能源也是一樣。“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并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雖說復雜的國際環境確實會帶來一定影響,但我國綠色能源發展迅速,已經有能力應對外來的變化。
在其他一些領域,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努力穩住經濟大盤,比如投資還有相當大的空間。2021年末,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32萬億元,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數字。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儲蓄也意味著投資。去年財政收入超過20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另外,“十四五”期間,全國有102項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它們都經過了反復論證。其中有一些項目原本計劃在2023年、2024年開工,如果調整為今年開工,這些都將為穩住中國經濟大盤、支持中國經濟向前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創新的精神去應變求變
劉尚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現在處于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時期,原有的各種制度規則都在邊際失效,導致各種不確定性擴大,不斷有蝴蝶在扇動翅膀,“蝴蝶效應”層出不窮,只有加速構建新的制度規則形成新的秩序,才能降低不確定性和公共風險,才能為發展構建新的確定性。從全球看是這樣,從國內看也是這樣。
世界大變局不只是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還有“三化”的不可逆趨勢。比如說低碳綠化,它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ESG(環境、社會和冶理)已經嵌入到會計準則并成為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內容,原有的資產確認、計量和估價準則都需要進行調整,全社會的資產價值都處于重估過程之中,對全社會的資產存量和投資產生的還影響是巨大的。
還有數字化。數字化是以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通過5G、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僅在推動新要素和舊要素的重新組合,而且還在不斷顛覆現有的經濟生產組織方式、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政府運行方式。我們現在的整套法律制度、行政規定和政府監管,當然也包括我們的理念、理論,都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的,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快速數字化的過程中,工業革命的成果逐漸在沉淀為數字文明的基礎,在數字化漸漸成為主導的趨勢面前,工業化的傳統也逐漸變得不再. 完全適用。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就業形態等在不斷創新涌現。
第三個是經濟的金融化。一個典型現象就是,我們的財富更多體現為金融資產,實物資產僅僅成為金融資產的載體,如作為抵押品。家庭、個人、企業和政府的資產都在、金融化。資產的金融化(如可估值、可抵押、可轉換)是可交易的前提,也作為資本增值的基礎。制造業也與金融化聯系在一起,如研發創新,就需要風險資本的跟進。尤其是數字平臺企業的金融化程度會更高,因為數字技術迭代更新快于工業技術,更需要金融化來吸引風險資本的加持。經濟的金融化會改變原有的規則,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商,也會帶來更多風險挑戰。我們過去習慣于從. 實體的角度來觀察和認識世界,而現在看到的更多是“虛擬”東西,如股票、債券、期貨、保險等金融產品和知識產權、品牌等無形資產,諸如此類。金融化和數字化疊加在一起,就更虛了,比如數字貨幣、數據產品、數字平臺、虛擬空間等等,“虛擬現實”日漸超越“實體現實”,成為我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內容,并日漸超越實體現實。
低碳綠化、經濟金融化和經濟社會數字化組成的“三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大背景。在“三化”之下,原有規則需要重構,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以創新的精神去面對這些變化、適應這些變化,去識別、應變、求變,去創造,去構建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大確定性。
當前我們面臨的是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成,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包括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都需要通過創新來實現。而且,從整個社會來看,當前社會轉型相對滯后于經濟轉型,市場化改革走在前頭,而社會轉型,包括農民的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社會成員機會均等,都相對滯后。社會轉型的相對滯后,就需要我們在社會領域加快創新,加快改革。
經濟改革需要通過社會改革來推動。比如社會誠信。如果沒有社會改革、缺少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沒有建立自我組織的能力,就意味著社會的誠信很難培育起來。如果在會誠信缺失,人們沒有契約精神,交易成本就會很高。企業既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經濟行為必須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做事要講良心。講良心就是社會的自約束規則,如果這些底線都沒有,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就難以實現。這就是說,政府監管是一方面,社會自律、企業自律、個人自律屬于社會發育的內容。只看社會發育良好,市場經濟才可能健康成長。
市場化的改革已經走在前頭,社會轉型、要跟上,這就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實現。過去我們主要關注經濟領域的創新,比如技術的創新、企業模式的創新、經濟體制機制的創新等等。這些如今依然很重要,但我們應該把視野擴大到整個社會。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只是考慮經濟領域的問題,就經濟論經濟,很多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要學會從整個社會來看經濟領域的問題。
可以說,改革創新的空間是非常大的。通過創新重組現有資源要素,實現更優配置,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經濟的效率,潛在增長率也可以得到提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確定性就會更大更強。▲
中國經濟仍在全球領跑
【英】羅思義 倫敦經濟政策署前署長
國際經濟形勢正在惡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宣布下調143個國家的增長預測。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8.5%,是40年來的最高值。通脹調整后,美國的工資在去年下降2.7%。高通脹率迫使美聯儲提高利率。在其他發達經濟體,通貨膨脹率更高:西班牙和荷蘭分別是10%。隨著增長放緩和通脹率上升,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濟正在走向“滯脹”。面對這一不利的國際趨勢,中國正確地推出一項溫和的經濟刺激計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就證明了這一點。
與這些國際趨勢相比,即便是粗略腐事實考察也表明,中國經濟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全球穩定和增長中心。中國的通脹率為1.5%,完全可控,不到美國的1/5。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中國的GDP增長10.5%,美國GDP增長2.1%。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美國的5倍。
盡管存在這些明顯的事實,美國媒體仍在試圖宣稱,由于上海疫情和俄烏沖突,中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這與已經存在的主要事實相去甚遠,很容易讓人將其視為純粹的宣傳而不再關注。盡管如此,進一步探討這些假新聞仍具有一定意義,因為它們表明了世界經濟的真實狀況以及中美在其中的地位。
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美國的說法可以立即被駁回。上海的疫情與美國相比微不足道。本文撰寫的當天,中國因新冠病塞死亡人數是個位數,而作為一個不到中國1/4人口的國家,美國這一天的新冠死亡人數為59人。如果美國的人口與中國一樣多,美國每天的死亡人數將超過數百人。自疫情暴發以卷,中國總共有4600多名新冠患者死亡,而美國是超過100萬人。
在經濟方面,中國的表現同樣遠超美國。事實上,美國的政策正在破壞自身和世界經濟的穩定。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曾試圖宣稱,美國通脹率飆升的原因是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巨大”影響。這完全不符合事實。到目前為止,美國通脹浪潮的最大部分先于烏克蘭沖突出現。美國通脹率從2020年1月的2.5%升至2022年1月的7.5%。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這不是普京的通脹。”
引發這波通脹浪潮的,是美國政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推出的一攬子刺激計劃。在闡明經濟趨勢的同時,我們不妨將美國經濟刺激計劃和中國經濟刺激計劃進行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美國在2020年12月啟動9000億美元的預算刺激計劃,2021年3月又加上1.9萬億美元,總計2.8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達到27%的峰值,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27%,兩者都創下美國和平時期的歷史新高。從結構上看,這些一攬子計劃完全著眼于消費,也就是經濟的需求端成從2019年到2021年,美國GDP增長的98%來自消費,凈投資僅占2%。需求增長巨大,而供給和投資幾乎沒有增加。這不可避免地點燃了美國的通貨膨脹浪潮。《華爾街日報》也說:“華盛頓制造了通貨膨脹。”
2022年年初的數據證實,中國啟動溫和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注重消費,也注重投資。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4.8%,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3%,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均衡發展沒有導致明顯的通貨膨脹。
因此,面對不利的國際形勢,中國有在必要時放松貨幣政策的空間,美國則被高通脹困在貨幣緊縮中。總之,中國不僅在過去一段時間里表現于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而且顯然處于繼續典贏所有主要經濟體的最佳位置。▲
環球時報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