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 潘耀斌

如果有公司用10萬元年薪聘請你擔任獨董,但萬一公司出事了,你可能要承擔上億元的賠償,你會不會干?
這不是假設,這是已經在資本市場上被驗證過的風險。
2021年底,震動市場的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判決結果出爐,以堪稱天價的賠償額震懾了違法者,也讓其他公司高管“瑟瑟發抖”:昨天還是光鮮亮麗的高管,今天就成了背負上億元債務的當事人,還可能成為不能坐飛機的“老賴”,甘苦自知。
該案的一審判決結果顯示,康美藥業應向5.2萬名投資者賠償投資損失24.59億元,時任公司董監高(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也要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算下來,即使是連帶責任最少的那位獨立董事,責任金額也超過了1億元。
要知道,長期以來,獨董被視為企業里的“花瓶”,沒什么權力。康美藥業造假案中的5名獨董,除江鎮平之外,其余4位都是大學老師,事發前每年只從康美拿10萬元左右的稅前工資,而現在卻有可能要承擔上億元以上連帶賠償責任。
法院“動真格”的判決下來后,獨董的權責倒掛,變成高危職業。隨后,A股市場獨董如驚弓之鳥,迅速掀起一波“辭職潮”,一周時間,2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獨董離職公告。
正因如此,專門為上市公司高管量身打造的“董責險”吸睛無數。
它究竟有多火呢?最近,很多上市公司的公告里,都在反復提及這個名詞。
在證監會指定的信披網站“巨潮資訊網”中,以“責任險”“責任保險”為關鍵詞檢索近一年的信息,截至3月8日,共查到303條上市公司公告,內容基本為企業為董監高購買董責險,而2017-2019年的3年里,相關公告分別只有9條、17條和38條。
暗潮涌動,必有深流。董責險的升溫,背后是A股市場風險環境的巨變。
可以說,董責險的走紅,是數家上市公司“巨震”后的應激反應,也是資本市場逐漸規范發展的例證。居高不下的違法違規成本,瑞幸咖啡、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敲響的警鐘,讓董責險逐漸從邊緣走到了聚光燈下,由小眾成長為主流,成為上市公司的“新剛需”。
“董責險”,全稱為董事高管責任保險,是董監高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因工作疏忽、不當行為被追究責任時,由保險公司賠償法律訴訟費用及承擔其他相應民事賠償責任的保險。
這是一個提供管理責任保障的險種,因此也被稱為“將軍的頭盔”。它的走紅,帶著顯著的時代烙印。
首先,法律環境變了。2020年,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新證券法”)施行后,對證券違法的處罰從“罰酒三杯”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這給上市公司套上了“緊箍咒”的同時,也讓高管們著急尋找風險轉嫁的渠道。
其次,讓高管們“心有余悸”的案例,成了帶火董責險的“神助攻”。
2020年,瑞幸咖啡自爆財務造假后,宣稱已購買董責險,并已經向相關險司申請理賠。而前文提到的康美藥業案,更成了監管部門對證券違法犯罪“零容忍”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董監高的職業安全感降低的縮影。
這似乎是資本市場進步必須付出的成本。
董責險從孕育到爆發,也由這種標志性的案例驅動。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股市頻頻爆出公司丑聞,董責險應運而生。到了60年代,股東代表訴訟在美國盛行,董監高常面臨巨額集體訴訟賠款,董責險作為低成本的風險分擔方式,需求量穩步增長。2001年,安然公司的轟然垮臺,讓董責險迎來大爆發。
對于A股來說,從第一份董責險誕生至今,剛好20年。2002年,地產龍頭萬科成為A股首家投保董責險的企業。2017年起,順豐控股開始投保保額為7.5億元的董責險,至今保持著A股董責險最高保額紀錄。
目前A股上市公司董責險投保的保險限額一般在5000萬元~1.5億元之間,費率在0.7%~1%左右。這個費率水平低于國外,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及監管環境變化,董責險費率正在上漲。
至于董責險成功賠付案例,以廣汽長豐案最有代表性。該公司曾是我國最大的SUV生產企業,所生產的越野車“獵豹”是一代人的記憶。2008年,該公司因會計核算存在違法行為被處罰。此后兩年,有17名投資者因廣汽長豐虛假陳述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廣汽長豐賠償損失。
最后,雙方經法院調解達成和解,廣汽長豐需要賠償近100萬元。但好在廣汽長豐投保了董責險,保險公司承擔了該案80萬元賠償金。
了解一款保險,總繞不過4個問題:保障誰、保什么、賠什么、不賠什么。按照這個邏輯審視它,才能更好地理解董責險。
董責險的保障主體上,既可以是投保公司,也可以是董監高個人。保障的是董監高個人因以公司職務行事時的履職不當而遭受監管執法或民事索賠的情況。所謂不當行為,包括疏忽、錯誤、誤導性陳述及違反職責等情況。
而具體的訴訟和處罰,由多種情況引起,比如上市公司證券違法(因信息披露違規、財務報表失真等),日常經營違規(因合同糾紛、產品責任、安全責任等),勞動人事訴訟(因不當解雇、歧視、不當評估等),并購訴訟(債權債務糾紛、不當重組等)……
明亞保險經紀團財險部經理潘耀斌指出,這里的“不當行為”,是指誠實的管理團隊的“過失行為”,而不包括惡意、違背忠誠義務、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虛假或誤導性陳述、違反法律的行為。它是一種合理的風險轉嫁渠道,而不是犯法的免罪符,不會無底線埋單。
可以說,董責險的要義是為高管對沖“無心之失”,而非為“有心之過”兜底。那些違法犯罪、明知故犯、欺詐隱瞞行為造成的后果,依然要其接受法律的嚴懲。
如果以這樣的視角審視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怎么賠”和“不賠什么”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在這個案例中,假設康美藥業也投保了董責險,則違法行為一定拒賠,其他責任或可賠付。
據潘耀斌介紹,因為存在主觀故意的違法行為,該公司因虛假陳述的60萬元行政處罰、高管的10萬~90萬元行政罰金、公司高達24.6億元對股民的民事賠償,均不能賠付。而被明確定義為“組織”“安排”“策劃”“協調”“參與”財務造假的董監高屬于故意行為,也不在保障之列。
而馬漢耀、林大浩、李石等高管未勤勉盡責,江鎮平、郭崇慧、張平等獨董不參與日常經營,只是在相關報告上簽字,屬于工作疏忽或行為不當,這才可以被保障。他們能得到的賠償,是應對監管執法或民事索賠而產生的律師、顧問費用,和應對民事索賠而產生的和解金及賠償金。
當然,責任的認定過程中,保險公司不會充當“裁判員”的角色,都以監管機構的處罰決定和司法部門最終的判決為準。
最近,市場能夠感知到,A股上市公司的總體風險敞口出現了明顯上升。
一是“注冊制”在A股的全面推行,相應的信披、管理要求也更高、難度提升、風險也隨之上漲;二是新《證券法》引入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投資者追責的可能性更高。
以往,證券市場的原告是很難“湊”在一起的,因為中國股市換手率高、投機性強,有些投資者可能都忘記自己曾經買過的股票,將大家的力量集合起來參加訴訟不大可能。而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出現后,采用“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機制,原告方可以去系統內調取相應時間所有投資者信息,直接組成原告團,除非他們主動提出不參加該起訴訟。
這樣一來,投資者的力量空前加大,而違法違規企業則“壓力山大”。
“所以說,A股未來一定是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董責險也會成為認真經營、奉行長期主義企業的標配”,潘耀斌稱。
數據也證明了這種趨勢。2021年,共有248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董責險購買計劃,較2020年的113家出現翻倍。此外,購買董責險的上市公司結構也發生了變化,2021年擬購董責險的上市公司中,民企比例達72%,改變了以往國企占主導的結構。
事實上,董責險的意義不僅在于保障那些“關鍵少數”,其更深遠的價值在于促進資本市場和企業治理水平的長遠發展。
首先,董責險能促進上市公司的合規管理。每個企業的經營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保險公司為了不虧錢,必須準確識別、評估這個公司的風險情況,綜合考量企業內部治理的健全性、風控水平、市值和業績、負面輿論情況等,再給出承保結論和定價水平。這也成了一種有效的監督手段,能夠約束企業的違規行為。
此外,一份保障全面、約定合理、額度充足的董責險,將與董監高人員的薪酬與期權一起,成為衡量待遇水平的重要考量。把風險和包袱甩出去,上市公司才能創設選人、用人、留人的良性職業生態。畢竟,誰都不想提心吊膽地工作。
當前,A股市場投保董責險的上市公司數量正快速上升,據媒體統計估算,投保率或接近20%。但對比歐美資本市場超過90%的投保率,A股董責險市場還有相當的發展潛力。同時,和參保企業數一起增長的,還有董責險的平均保費。據外媒報道,2020年美股上市企業董責險平均保費上漲超過70%,A股也不例外。
相比標準化的人身保險產品來說,董責險是專業要求度更高的險種,具有保障責任大、投保過程復雜、專業化要求高、企業訴求多元的特點。董責險費率基本上“一司一價”“一事一議”,承保要視不同公司的風險情況而定。
參保公司要不斷考查承保險公司的品牌、償付能力、服務和價格水平,保險公司也會審慎評估投保企業的風險程度、治理水平、穩健程度,由此才能測算出合適的保單價格,甚至還可能直接拒絕承保。
這中間,雙方常出現復雜的評估、考量和博弈。因此,董責險的投保流程,也通常引入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提供專業、個性化的咨詢服務和需求導向、定向采購的投保服務。
面對不斷升級的董責險投保需求,國內的保險公司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借鑒自歐美市場的產品體系、條款細則、風控體系本土化,打造符合A股市場和國內法律制度的產品,推動董責險發展。
這是愈發完善的資本市場,在這個時代提出的命題。
每個上市公司都是一艘“巨輪”,在紛繁復雜的資本市場破浪前行。潮起潮落中,只有提前穿好救生衣,調整好航向,才能隨時準備好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