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鳳

在熟悉的土地上,陪伴在親人的身邊,耕耘一份熱愛的事業,稻花香里收獲著一季季的春華秋實,王漢翔感到非常知足和快樂。
“落日余暉映晚霞,何人共賞田園家”“芳菲已盡鋤作田,莓紅春色待何年”“鄉村四月閑人少,風和日麗正當時”……打開王漢翔的朋友圈,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詩意的文字配上恬靜的田園風光,圖文并茂展示了王漢翔眼中的新農村、新圖景。
鄉村振興大潮涌動,廣大農村煥發了勃勃生機,成為千千萬萬青年實現創業理想的熱土。2016年,王漢翔回到家鄉泰州市姜堰區白米鎮,創立漢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土地800余畝,分別建設了草莓園、西瓜園、采摘園、觀光園、垂釣園等,還養殖了稻田青蛙、稻田鴨鵝等農副產品,事業蒸蒸日上,帶動鄉民共同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力量。
抓住時代的發展機遇
如今,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90后青年王漢翔就是其中一位。“返鄉不是要逃離城市競爭的壓力,而是出于對鄉土的熱愛以及看中了時代的發展機遇,才作出的理智選擇。”王漢翔說。
2013年,王漢翔大學畢業,學的專業是網絡系統管理,進入專業對口的南京電信任華為方通信工程BTS督導。這本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穩定體面、待遇也很優渥,但骨子里有雄心壯志的王漢翔并不喜歡這種安逸。積累了一些職場經驗后,王漢翔毅然選擇離職,背上行囊去往安徽合肥,和朋友一起創辦了安徽創新電子有限公司,開始做電商生意。
靠著專業優勢和吃苦耐勞的品性,王漢翔成功打開了營銷渠道,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6年底,由于電商門檻低,競爭者越來越多,表面上電商行業火爆,實際行情卻沒那么好。王漢翔經常熬夜到凌晨,但收益大幅度減少。
電商火爆的現象啟發了王漢翔:如何緊跟市場?如何讓現有的資源發揮更大的價值?仔細分析后,他選擇了回家創業,從農村打開突破口。天助自助者,恰巧此時,G328國道改建,寬闊的道路從白米鎮和平村穿村而過,和平村和外界的互聯互通更加便利,王漢翔將此視為創業機遇,成立漢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125畝土地,當起了新型職業農民。
當時,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很少,王漢翔頂著巨大的壓力回到村里,遭到了左鄰右舍的質疑:“孩子啊,你知道種地的苦嗎?還是踏踏實實找份工作算了。”好在王漢翔是個有主見的人,不會被別人看法左右,而且父親的支持給了他信心。
“父親的教育對我影響很大,他一直對我說男孩子要敢于闖蕩,做人應當有大格局,不被世俗所束縛。”王漢翔說。
創業之初,除了熱情和年輕,王漢翔缺經驗、沒技術,一切從零起步。萬事開頭難,王漢翔捺住性子,埋頭學習,頻繁去鎮上的農業服務中心請教專業人員。第一年,王漢翔種下了125畝地的水稻和麥子,靠著勤勞苦干,迎來了大豐收。隨后,王漢翔將規模擴大到300多畝,除水稻、小麥之外,又開始蔬果、水產等多元化種養,收益隨之水漲船高。
隨著規模和產出的增加,需要存儲的物資也越來越多,但是承包的土地性質不能盲目更改,出現了沒有倉庫存放物資的問題。創業以來,王漢翔第一次遇到難題,無奈之下,征得家人同意后,他把宅基地推平重新建設,投入幾十萬元,建立了一個大型倉庫,解決了存儲困難的問題,為今后的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讓農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讓奮斗在農村的王漢翔備受鼓舞,干勁更足。“盤熟”手里的田地后,他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探索“互聯網+農業”,推進農場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王漢翔開了兩家網店,將農副產品精心包裝好,通過網店銷售;結合大學所學的網絡知識,對土地進行數字化管理,通過土壤監測等方式科學管理作物生長,助力增產增收;開發互聯網農場小程序,將小程序與現實地塊相對接,用戶可以線上承包土地,托管耕種,24小時參與監督。
“用戶在小程序中承包土地后,可以在線施肥、除草等,種出自己放心的農產品。客戶承包土地的價格是每年每平方米5元,最低10個平方米起承包。目前,互聯網農場流轉的土地約20多畝,擁有100多名用戶,年盈利約5萬元。”王漢翔介紹。
隨著效益的增加,王漢翔又將農場規模擴大到800余畝,草莓是農場的“明星產品”之一。“本地草莓種植戶非常多,同行競爭激烈,我們通過純生態種養模式建立差異化優勢,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王漢翔說。草莓種植戶為了節省成本,一般都是在大棚里循環種植,但是他的農場會在每個季度草莓種植結束后拆掉大棚,讓大棚里的土壤沐浴太陽的光照,用鵝場的肥料重新培植和改良大棚土壤,再把大棚搭建起來,實施下個季度的種植計劃。這樣一循環,草莓的質量和口感都會得到提升,雖然投入的時間和經濟成本較高,但是收獲的草莓也更具有競爭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之提升,極大提高了農場的知名度。
如何把優質草莓銷售出去?傳統銷售效率低,而網絡銷售又面臨草莓的保鮮期短、易腐爛、冷鏈運輸成本高等問題。王漢翔苦心思索,鉆研出一種獨特的包裝方式,用泡網包裝草莓,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很好地保持草莓口感;通過淘寶加微商的運營方式,快遞送貨上門,一斤草莓最高時能賣到30元。
為了更好地扎根鄉村、創業富民,王漢翔還考取了姜堰區白米鎮的村干部。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王漢翔不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草莓大棚和香菇大棚的工人全部是當地村民,約有40人;農忙的時候,王漢翔會臨時招聘30個工人,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提升了村民的收入。
以品牌意識促進深入發展
經過多年的實踐,王漢翔在農業創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農業的分析和判斷也更準確。他發現,雖然現代化的機械發展迅速,但是很多基礎的農業耕作更多地還是依賴人工,農機的區域性適應能力不強成為需要破解的難題。
王漢翔針對問題,結合自己所學,投資30萬元研發適用于南方小型地塊的無人農機;采用編程的方式,鎖定機插秧的軌道間隙;利用滑軌系統,代替除草、施肥等需要人工的步驟,并且能達到精耕細作的標準,不會像大型農機那樣給農作物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壞。
除了致力于改善農業機械,王漢翔還密切關注農業種植的前沿信息,不斷調整農業結構,以適應現代人對農業的多樣化要求。獲得特種行業養殖證后,王漢翔養殖了食用青蛙,肉質比牛蛙更細膩,營養價值也很高,深受市場歡迎。
經過多年發展,王漢翔的青蛙養殖基地占地20畝,年產值15萬公斤左右,年利潤七八萬元。因為具備特種行業養殖證的人很少,所以食用青蛙漸漸成為當地的知名品牌,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此外,王漢翔在團市委的協助下注冊了“御賜白米”商標,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開發絲瓜絡周邊產品,推出用絲瓜絡制作的搓澡巾、洗碗工具等純天然環保產品,用絲瓜加工的工藝品也成為當地特色產品,最大程度地開發了絲瓜的價值。相比于原來單純銷售絲瓜,每畝地能增加5000元的利潤。
憑借良好的市場反響,絲瓜絡創業項目被江蘇省人社廳授予“江蘇省優秀大學生創業項目”。近年來,王漢翔先后榮獲泰州市蜂鳥大賽一等獎、江蘇省創青春大賽二等獎、泰州市農業創新大賽二等獎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各級各部門積極參與抗疫。作為一名村干部,王漢翔積極發揮團支部的力量,前后共集結10名青年志愿者幫忙卡口執勤。他們白天宣傳疫情的防范工作,巡邏提醒村民不要扎堆。夜晚值夜班,對返鄉人員每日的狀況進行統計上報。
疫情期間,王漢翔發現很多困難戶買不到口罩,便主動通過自己的資源購買口罩,分發給他們,并且為出行困難的村民買菜買米送上門,確保他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由于疫情影響,王漢翔的草莓園、蔬菜園受到了不小的損失。由于這些果蔬都是有時令的,熟了不摘就會損壞,王漢翔果斷決定:每天采摘果蔬,送給本鎮所有的志愿者和奮斗在一線的基層工作者。
“在熟悉的土地上,陪伴在親人的身邊,耕耘一份熱愛的事業,稻花香里收獲著一季季的春華秋實,我感到非常知足和快樂。”回顧創業歷程,王漢翔慶幸自己回到故土追尋夢想,“農村今非昔比,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