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敏
因為熱愛,不覺辛苦。制作的過程中,張飛洋感受到的是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內心很有力量。
揚州地處江蘇省中部,古稱廣陵,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文化璀璨、商業昌盛、風光秀美、富庶繁華,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人杰地靈的揚州不僅孕育了二十四橋明月夜的詩情畫意,更是孕育了眾多精美絕倫的傳統工藝品,漆器便是揚州著名的工藝品之一。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漆器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揚州文化和精致的工匠精神。作為揚州工藝美術的一塊金字招牌,巧奪天工的制作技藝是其中的關鍵,能工巧匠代代傳承,刻苦鉆研技藝,將揚州漆器的美名發揚光大。師從“江蘇大工匠”張來喜的80后青年漆器工匠張飛洋是年輕一代的領軍人物,代表作品有純雕漆首飾盒《梳云掠月》、純漆無胎雕漆手把件《人生如意》、紅雕漆文房四寶《風香荷逸》。
千年工藝傳承史
“著錄布如云,何人丹漆器。玄風白馬談,紫氣青牛志。”這是明代描寫漆器的詩句,盡顯漆器的古老與神秘。談起揚州漆器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興衰史,張飛洋了如指掌,娓娓道來。
揚州漆器起源于戰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戰國時期的揚州漆器。現陳列于揚州博物館的漆器圓盤,是1967年出土于揚州邗江西湖鄉戰國墓葬中的木胎漆器,髹朱紅漆,用黑漆彩繪云水飛禽紋樣,色彩鮮艷,畫面清晰。
至秦漢時,漆器生產規模擴大,范圍更廣,品種增多。從揚州近郊近百座漢墓中出土的萬余件漆器中,三足奩、七子盒和面罩等三件作品保存完好,色澤依舊、圖案清晰、尺寸準確,足以看出當時技藝精湛。
時至唐宋時期,揚州經濟繁榮,巧匠云集,手工業相當發達,漆器被列為揚州二十四種貢品之一。彩繪、雕漆(又稱剔紅)和金銀脫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細,螺鈿鑲嵌工藝亦具有很高水平。
宋元時期,揚州漆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由最初的剔紅發展為剔黃、剔綠、剔彩等多種手法。元代出現的“軟螺鈿”工藝,使得漆器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為明代點螺漆器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明清兩代的揚州漆器進入鼎盛時期,揚州成為全國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種繁多,規模龐大。從原料銷售、生產制作到整套經營,形成一條以漆器為產業的街坊,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漆藝名師,如盧映之、王國琛等大師,為揚州漆器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進入近現代,由于政局的動蕩,揚州漆器發展進入蕭條時期,很多工藝相繼失傳,生產作坊相繼歇業,好在仍有少數匠人在夾縫中生存,并傳承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下,揚州傳統的漆器工藝再次復興。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揚州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漆器行業規模最大、品種最多、實力雄厚、地位最高、影響最深的重點產區。
揚州漆器精品迭出,有陳設在人民大會堂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大掛屏,有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還有很多精品被選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禮品。據統計,各類揚州漆器產品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揚州的地方經濟發展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貢獻。
“髹漆成器”鑄精品
在揚州,自古就有“髹漆成器”之說。漆,指漆樹傷口流出的樹脂;髹,以漆漆物之意。髹漆成器,就是把樹漆涂抹在器物表面而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有屏風、衣柜及各式桌、椅、盤、盒等家具和陳設用品達300多種。
“髹漆成器,成器之前,手藝人需要經歷多年的學習和修煉。這不僅是對手工藝人技藝的考驗,也是對耐心和審美的考驗。”張飛洋說自己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漆器工藝,所以能耐得住寂寞去雕刻手中的每件作品。
“揚州漆器包括點螺、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鈿、彩繪、骨石鑲嵌、楠木雕漆砂硯、磨漆畫制作等工藝,其中技術難度最大的是雕漆。”張飛洋談起學習感受,認為“雕漆”是最具挑戰的一個環節。
雕漆,就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由于漆的色彩不同,有剔紅、剔黑及剔彩等名目。雕漆的工序非常繁瑣,分為審稿、雕刻和打磨。審稿時要把稿件一遍一遍核對,如果有不完美或者不好創作的地方,需要調整。雕刻時通過開、剔、鏟等幾個步驟,使雕刻出來的畫面生動完美;打磨則是在雕刻的部分結束后,等表面硬了再用砂紙打磨,使其表面沒有刀刻的印記,最后再用刷子和瓦灰在表面揉搓進行拋光。
不僅雕漆復雜,其他環節也不簡單。張飛洋介紹:“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打造、一絲不茍,極費工時,制作周期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十年。這需要創作者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每一位雕漆人的手都是傷痕累累的,張來喜大師如此,張飛洋亦是如此。學徒要學三年的基本功,先學底紋。底紋要平均、大小一樣,各個環節都要協調。掌握基本功后,再反復練習雕刻,比如各類花卉,直至花瓣看起來栩栩如生,方能算是入門。
初入師門,張飛洋記憶猶新:“剛拜師的時候,師父天天讓我磨刀,光磨刀就練了5個月。后來做的時候才知道,刀磨好了,一切都很順手,一刀切下去是紅色的,光澤度就很好;刀磨得不好,切面就會泛白或者是黃色,那就成了次品。”
談及從藝十幾年來的感受,張飛洋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全靠自己摸索和研究,等師父來講解的時候才有機會提高。師父會告訴我這樣處理不好,怎么樣改最好,為什么這樣改最好。師父的話一直印在我的腦海里,每當我工作的時候,師父的話仿佛在耳旁不斷提醒我,督促和指導我完成每件作品。”
傳統與創新交融
張飛洋的師父張來喜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揚州漆器傳承人、首批“大國非遺工匠”之一。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張來喜參與了乾隆皇帝的龍椅修復工作。揚州漆器廠專門設立的“張來喜工作室”,主要任務就是發展漆器和培養人才。在張來喜的悉心指導下,工作室人才輩出。在張飛洋的眼中,師父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一點小瑕疵都不允許有,設計圖紙一遍遍地修改、雕刻手法一次次地嘗試,最終呈現的一定是一件巧奪天工的精品。師父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張飛洋,督促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提升。
2019年10月,張飛洋參加了首屆全國漆藝邀請賽的雕刻項目比賽,全部選手需要在兩天的時間里雕刻出五朵牡丹花。張飛洋實力領先,獲得雕刻組一等獎。張飛洋說,平時這樣的工作量一般需要花費10天時間,因此現場比拼對技術能力要求更高。雖然獲得了一等獎,但他覺得自己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在創新與發展的道路上,張飛洋不忘傳統、不斷嘗試,使得揚州漆器這項非遺技藝在傳承延續中開辟出了一條現代化路徑。多年來,堅持不懈創作的張飛洋榮獲了諸多榮譽: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揚州工匠”等,作品也多次獲得全國金、銀、銅獎。
學習永無止境,在參加比賽之余,張飛洋和各地的同行積極交流,切磋技藝,收益頗深。在產品創新方面,張飛洋根據目前年輕人的喜好和需求,研發制作了雕漆手把件、純雕漆飾品等好看、好玩的漆器創新品,充分展現了揚州雕漆的圓潤肥厚以及工藝制作上的精、細、美等特點,產品一經推出就收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張飛洋只要做漆器,就會停不下來,不想休息。他說:“因為熱愛,不覺得辛苦。制作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內心很有力量。我會以無比虔誠的心來傳承漆器工藝。”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