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方件
多數人認為的“年輕基金經理更會做投資、年紀大的基金經理跟不上時代”這樣的理論,其實是一種誤判。
去年是基金銷售的火爆一年,“全民買基”的熱情蔓延到了社交媒體上。據統計,在微博熱搜榜上有90多條熱搜和基金有關,其中,話題閱讀量超億的有19條。2021年,白酒、醫療、新能源是熱門的基金板塊,但都經歷了幾輪波動。比如“醫藥女王”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截至2022年2月23日,兩只基金均已跌破2021年低點,這意味著基民從2021年任意時間點買入并持有到現在,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虧損。
事實上,在基金投資領域,一直存在著“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說法。相關數據顯示,在2006年至2020年的15年間,偏股票型基金指數累計漲幅達1295%,年化收益率超過19%。但是大部分基民是虧錢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基民持有時間短,又喜歡頻繁交易和追漲殺跌。MOB研究院的研報表明,在持倉不足3個月的基民中,七成都會虧損,且一半的人虧損在5%以上。
不僅如此,沒有專業判斷力的基民們,往往容易盲目追求市場熱點和高點。比如在經歷2019年、2020年的漲幅收益后,2021年上半年機構投資者選擇減倉,而90后新基民們卻紛紛跑步入場,淪為高位站崗的“韭零后”。相比之下,60后、70后基民的基金收益明顯要高于90后,因為經過市場的歷練,他們更明白投資中和時間做朋友的意義。
在基金投資市場中,沒有永遠的低谷,也沒有永遠的高峰,前期被熱捧的產品在下一刻就可能跌下神壇,而之前默默無聞的產品又可能接棒坐上寶座,變幻莫測才是證券投資市場最真實的底色。和“誰笑得最好”相比較,如今的基金投資者越來越關注“誰能笑到最后”。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在剔除QDII等類型的股票型基金中,匯豐晉信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工銀瑞信基金、招商基金及廣發基金占據榜單前五;在混合型基金中,國投瑞銀、農銀匯理、信誠基金占據前五。從上述基金的重倉股分析,它們基本是由于踩中了新能源的風口而扶搖直上的,其重倉股大都包含寧德時代、杉杉股份、先導智能、億緯鋰能等新能源當紅股。不過,2022年后新能源突然黯然失色,就在今年2月10日,龍頭寧德時代遭資金重錘,股價一度大跌超8%,2月以來,其股價累計跌幅曾達到15%,市值蒸發近2000億元。
同時,在股票型基金中,富國基金、前海開源基金、英大基金、匯豐晉信基金、東吳基金則位于最后五名;混合型基金中,東方基金、匯安基金、國融基金、中信保誠基金、嘉和基金位于最后五名。這些落后基金的重倉股主要集中在煤炭、電力等強周期和醫藥、互聯網、食品飲料等領域。雖然這些基金業績墊底,但事實上,煤炭板塊2019年至2021年末漲幅共計880.08%,電力板塊共計上漲60.92%,食品飲料板塊漲幅更是高達220.74%。只是,在新能源等被極力熱捧的高成長板塊的光環下,這些行業沒有得到太多關注。尤其是醫藥、互聯網等板塊在去年遭受到集采、反壟斷、外方制裁等原因沖擊,從而拖累了相關基金業績。
根據觀察,煤炭方面,2022年其供需兩側均會穩定增長,但供需結構會較2021年相對松動,動力煤價格可能保持穩定,在一定的區間內震蕩。食品飲料方面,“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布局自提出后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國內消費板塊的內需性較強,重要性會逐漸凸顯,行業長牛可期。醫藥方面,前期醫藥板塊的下跌是源于對政策的過度悲觀,在政策落地后有望迎來反彈,戰略性看好賽道中長期成長性好的優質公司,后期重點可放在CXO(醫藥外包)產業鏈上,看好原料藥、仿制藥制劑和CDMO(醫藥領域定制研發生產)的出口提升、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的國際化“出海”。
其實,普通基民選基金,很大程度上都是選基金經理。一般而言,從業越久的基金經理超額收益率越高,從業時間小于3年的基金經理都是超額收益最低,從業時間大于10年的基金經理超額收益明顯更高,偏股票的主動型基金的年化超額收益中位數可到10%。這是因為基金經理的投資年限越長,市場經驗就越豐富,他們對市場風格切換的把握度更佳,控制風險的能力也更強。
最近資本市場開始流傳一個新的理論,叫做“年輕基金經理業績更好”。確實,去年許多業績排名靠前的基金經理,他們在短短一兩年之中取得至少翻倍的業績,同時均只有很短的投資經歷。眾人也為此給出了一個看似正確的答案:“因為時代變了,年輕人更容易適應新的時代。”
這可能是市場對于數據極值產生盲目崇拜的、以偏概全的誤解。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可能來自于一個簡單的事實——年輕基金經理人數更多,因此數據極值更大。一個大樣本統計中最高值和最低值都會變大,但是平均數其實差不多。
對于2021年的基金數據,我們將之分為“普通股票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從而研究不同基金經理從業年限所對應的2021年全年基金回報率情況。數據中,剔除了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不足1年的基金,以及成立時間晚于2021年1月1日的基金。同時,數據統計中把基金經理按每2年為一個跨度進行分組。
統計結果顯示,對于普通股票型基金來說,2021年的最高回報出現在從業年限1~3年的基金經理分組(也就是年限最短的分組),最大回報率為119.4%,即當年的基金凈值翻了一倍還多。這個數據符合市場直觀的認知“年輕基金經理業績更好”。但從業年限1~3年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平均回報率僅為13.2%,相對其他分組并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作為對比,11~13年的基金經理平均回報率為16.4%,13~15年為10.4%,15~17年為15.1%。
同時,年輕基金經理分組的最小回報,也顯著低于經驗更豐富的基金經理的分組。1~3年、3~5年、5~7年、7~9年的基金經理分組中,最小回報分別為-17.7%、-24.3%、-26.9%、-21.9%,顯著低于9~17年的4個基金經理分組的最小回報,即-14.6%、-8.5%、-5%、+15.1%。
需要提出的是,數據統計也很好地詮釋了不同基金經理分組的人數多寡。在1~3年、3~5年、5~7年的分組中,管理基金的數量分別為98只、131只、182只,顯著高于之后的分組,如11~13年分組的22只基金、13~15年分組的4只基金、15~17年分組的1只基金。即由年輕基金經理掌管的基金數量,顯著大于資深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數量。
“靈活配置型基金”分類下,結果也一樣,年輕基金經理的平均回報率并沒有顯著的優勢,基金經理從業年限在1~3年、3~5年、5~7年分組的基金,在2021年的平均業績回報分別是10.2%、11%、10.3%,同11~13年、13~15年、15~17年、17~19年的13%、8.1%、24.2%、23.6%相比,沒有優勢且存在一定劣勢。但是,以上3個年輕基金經理分組的最大和最小業績回報,也明顯高于和低于資深基金經理的極端業績回報。
所以,多數人認為的“年輕基金經理更會做投資、年紀大的基金經理跟不上時代”這樣的理論,其實是一種誤判。這主要是因為年輕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數量更多,所以更好的業績回報和更差的業績回報都變得更多,當人們只把目光盯在好的極值數據上時,就忽視了平均回報率。
不過,現在市場對于新銳兼成熟的基金經理挖掘速度也越來越快了。在過去5年的基金數據中,大量80后基金經理已成為中堅力量,甚至85后基金經理也開始嶄露頭角。
實際上,過去5年上證指數漲幅非常有限,這期間經歷了2018年股票型基金普遍虧損的年份,接著又經歷了3年結構性牛市。這5年市場的機會非常多,相應的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也相當給力,很多股票型基金大幅跑贏指數。
根據晨星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有598只股票型基金存有5年完整歷史業績記錄,其中大約有90只股票型基金(包括指數基金)過去5年的年化回報率超過20%,這意味著它們的5年累計收益率已翻番,其5年年化回報率的中位數是11.14%。所以,對于普通基民來說,虎年選好一兩只基金后穩定持有才是關鍵。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