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優秀?標準在于他有沒有自主性,能夠自己給自己擰上發條。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機會成功?標準在于他能不能“自燃”,“點燃”充滿激情的自己。
是否主動,永遠把選擇權牢牢抓在手里,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生活和工作中,確實有很多令人沮喪的事情:老板逼我做不喜歡的事情,同事把任務推給我,家人也不理解我……那種感覺,仿佛整個世界與我作對。
嘆氣、抱怨是人們最常見的反應,然后,一天接著一天,重復、重復,還是重復。如果你問他,你為什么不積極一點呢?他也許會說:“我也不想這樣,但是沒辦法啊。我沒得選啊。”
真的沒得選嗎?
你知道自己永遠都可以保持主動,永遠都可以有選擇權,但是,為什么還是那么多人心甘情愿交出了選擇權?
也許是這兩個原因造成的:逃避和貪心。
選擇,對很多人來說是件辛苦的事——列出選項、作出判斷、給出決策、承擔結果。這意味著巨大的壓力和責任。如果耗費大量心力,經過那么多猶豫和糾結,萬一最后還是不如所愿,怎么辦?很多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和責任,放棄自己的選擇主動權。
一些人本來有勇氣去選擇,為什么最后還是變得消極?因為他們太貪心了。有些事情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可他偏偏想著都要,想著想著,又變成了空想。如果他們先選擇一個,堅定地走下去,勇敢地為此努力和承擔責任,結局會大不同。
站在社會協作的角度看,沒有自主性的人會讓團隊內的人敬而遠之。
奈飛公司招人有一條經典原則是:我們只招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就是不需要哄著,給定了目標后,能自己想辦法拆解、推進、交付結果的人。如果需要別人像父母一樣哄著你才能干活,這不是成年人,而是長不大的“巨嬰”。
在真實的協作中,有些人可能更加包容、更有耐心,對于沒有自主性的人,雖然說這是“本性難移”的,但他們相信“事在人為”,愿意付出時間和成本培養和等待。如果碰巧遇上這樣的人,沒有自主性的那些人是幸運的。
但是有些人可能相對沒那么有耐心,雖然“事在人為”,但過程卻猶如“愚公移山”。最終的結果就是:干脆不合作。
在現實中,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那份幸運碰到更有耐心的人。所以在協作之前,自己要先變成有自主性的人,這樣才會遇上更多機會。
怎樣才能變成有自主性的人?
首先轉變人生態度,其次去經歷或旁觀一些事情——看看那些沒有自主性的人最后會因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如果你還年輕,可以適當經歷挫折和失敗。越年輕,犯錯的成本越低。在失敗和挫折中習得自主性,是年輕人的特權。
如果你已不再年輕,經不起折騰,也可以去旁觀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旁觀他們的失望和痛苦,體會那種不可挽救的后果。
就像有些人一輩子玩世不恭,突然有一天因變故而破產,辛苦地做一份卑微的工作,才突然明白勤奮和努力的意義。如果那些坑里遍布前人的身影和腳印,自己又何必摔進去再次經歷?
不管你是什么樣的人,想要真正擁有自主性,都要旁觀或者經歷巨大的挫折,意識到巨大的痛和享受戰勝它的樂趣,才會變成真正主動的人。
祝福那些曾經遭受挫折和苦難而習得自主性的人。也祝愿你不用吃那么多苦就能擁有這項珍貴的品質和能力。
希望大家都能一把奪回自己的選擇權,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