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學好文言文既可以增加學生知識,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并且能讓古人的智慧在現代發揮作用。本文將對小學中年段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主要分析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通過注釋、擴詞等方式培養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從文章內容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重視學生日常古文積累,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7-059-03
【本文著錄格式】田歌 .小學中年段文言文教學的策略與創新的思考[J].課外語文,2022,21(07):59-61.
文言文作為古人的一種書面用語,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文言文是在秦漢時期形成的一種語言文字,具有論述精辟、節奏鮮明的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等。文言文所展示的思想和語言都充滿智慧,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項典型的代表,也是見證中華文明的一種成果。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淺顯的文章,僅具有代表性。文言文使用年代比較久遠,再加上其性質特殊,致使小學生比較難理解,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言文課后習題第一題通常是要求學生朗誦課文,然后背誦下來。由此可知,學習文言文的最佳辦法就是閱讀,針對這一點教師可根據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朗讀示范。在實際開展文言文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朗讀示范,可由本人朗讀,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課文朗誦音頻,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注意力,還可以運用各種不同的聲音進行配音,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司馬光》這一課時,課后習題便要求學生跟著教師朗讀課文,教師在朗讀示范的過程中,要盡量采用抑揚頓挫的朗誦方法,增添一些表情,將文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的危機感充分表達出來。在朗讀《楊氏之子》文章時,在讀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時,教師的語氣和表情都要表現出楊氏之子乖巧的一面,讓學生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智慧。在教師示范以后,由學生進行朗誦時,可以采用分段式朗誦方式,降低學生朗誦難度,增加學生朗誦機會。
精準讀音。文言文教學中經常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字,如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學生讀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學習文言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自主閱讀,并且將不理解的字圈出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若是出現錯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資料進行糾正,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司馬光》一文中,“足跌沒水”中的“沒”字,學生剛剛接觸時容易讀錯,此時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尋找正確的讀音。另外,不同語境中讀音具有不同意義,這個知識點教師需要特殊強調。隨著年級越來越高,學生接觸到的文章內容更加難懂,這就需要教師做好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工作。教師可以采用停頓的方式,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在朗讀時即使不做停頓也可以讀懂,但是由于“家禽”不僅被人們熟知,還是一個常用詞語,所以學生一般都會將“家、禽”讀在一起,這樣就影響了對這句文言文含義的理解。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而學生讀出來的就是“沒有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這是兩種含義,若沒有正確的停頓,很容易導致學生理解錯誤,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方式,指導學生準確地朗讀。
在朗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言文的內容制作成古書的方式,讓學生從右向左讀,并配上合適的音樂。總之在學習文言文時,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朗讀次數,以此實現熟能生巧、以熟求通的目的。每一次閱讀文言文學生都會有所進步,從生疏到熟練,最后背下來,層層遞進,進而幫助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獨特魅力,愛上學習文言文,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在開展小學文言文教學時,教師不必對教學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翻譯,也不必一味追求句句翻譯、字字清楚,要盡量將學習方法總結得簡單些,以便于學生能舉一反三,為以后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總結經驗和運用能力。
古今對比。司馬光的故事很多學生小時候便聽過,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首先可以讓學生講解這個故事,然后設計相關問題來激發學生興趣:古人是怎樣講解司馬光的故事呢?以此引導出本節課堂教學內容。建立在已有的經驗上,學生會認為文言文的學習并不是很難,反而會對“故事”的另一種說法產生好奇,由此增強學習興趣。在學生熟悉文言文以后,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習題將文言文內容與古文進行對比,讓學生體驗到古文的言簡義豐。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也可以適當植入文言文,引導學生將古今詞匯進行對比,比如在學習《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講述這兩個神話故事,之后組織同學根據自身理解的故事內容翻譯文言文,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還可以增強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
利用注釋理解文言文內容。在《司馬光》一文的課后習題中有一道題是要求學生借助注解用白話文講述這個故事,《司馬光》這篇文言文中,僅注釋就有六條,而文章的字數卻只有30個字,由此可見注釋對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針對文言文中沒有進行注釋的字詞,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或者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查閱,并將結果標注在書上,比如,《書戴嵩畫?!芬晃闹杏羞@樣的內容“所寶以百數”,這句話中的“數”字是一個多音字,不同的音代表意思也不同,那么在這里讀哪個音呢?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知這句話中的“數”表達的意思是“件數”,這樣就知道了“數”的讀音和含義,可見注釋是理解文言文的絕佳輔助,也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擴詞理解。所謂的擴詞理解,就是通過對字進行組詞來理解字的含義,例如在學習《文言文二則》內容時,書上采用泡泡語的方式展示了這個方法,比如學習《囊螢夜讀》時,“胤恭勤不倦”這句話中的“恭”“倦”就是典型的例子,學生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來理解這兩個字的含義,如“倦”字可以組成“疲倦”。這樣學生就可以很輕松地理解字的含義。
結合上文語境判斷。在文言文學習中經常遇到一字多義的問題,讓學生經常不知所措,為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讀文章,結合上下語境來判斷這個字的含義。例如《司馬光》文中有“群兒”“一兒”“兒得活”,其中“兒”就是一字多義,“群兒”指的是一些小孩,“一兒”指的是其中一個孩子,具體有所指,“兒得活”中“兒”字與“一兒”中“兒”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指掉進缸里的這個孩子。通過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斷字義,可以提升學生理解能力,這種方法也容易被學生接受。
在進行小學文言文教學時,如何圍繞核心問題提高學生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首先,教師立足于教材內容,根據語文要素提高學生思維品質。例如學習《文言文二則》內容時,主要是根據文中描述的人物語言以及動作等內容判斷文中人物的品質。在學習這兩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課堂指導作用,指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指引學生思考方向,比如,這兩篇文言文都寫了什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從故事中你能看到主人公具有哪些優良品質?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人物的這種品質?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閱讀文章,總結出故事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人物品質。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教學中,這種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文言文都能與單元要素聯系起來,但是可以與人文主題建立聯系。
其次,重視課堂上文本留白。比如在學習《精衛填?!愤@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就文章中的某個句子或者是詞語創設情境,如“常銜”這個詞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精衛在填海時,天氣是什么樣子的,利用一些詞語如“寒風凜凜”“傾盆大雨”引導學生想象精衛填海的畫面,同時向學生提問,精衛填海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呢?會不會成功呢?經過這一系列的引導學生自然而言就理解了《精衛填海》這篇文章表達的內涵,并且能充分意識到做事情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緊接著教師向學生展示我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時,科學家研制疫苗的事跡,將“精衛填?!钡木瘳F實化。
最后,充分運用課后習題鞏固知識。例如《守株待兔》這篇文章的課后習題“說說那個農夫為什么被宋國人笑話”,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故事情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扮演農夫,另一組學生扮演宋國人,當扮演農夫的學生被笑話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其感受,同時向另一組學生詢問為何要笑話農夫。之后再將兩組學生互換,詢問相同的問題,這樣能有效地將文言文中故事情節和寓意表達出來,同時也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言文語句,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另外,學生通過自身理解得到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文言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課文后面的資料袋、閱讀連接等,結合核心內容進行提問,都可以起到提高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日常教學中,適當擴展文言文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知識的積累,還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古文素養,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拓展文言文知識。
以教材作為拓展點。比如在開展《守株待兔》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單元導語上面的“鷸蚌相爭”的圖片,然后向學生展示鷸蚌相爭的文言文內容,讓其自行閱讀,并且鼓勵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講解這個故事,以此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水平。再比如對司馬光的故事,教師可以從人物品質、人物智慧等方面進行知識拓展,品質方面可以列舉《孔融讓梨》等文章,智慧上可以列舉《文彥博取球》的文章,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教師也可以引用整個《破甕救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司馬光成長過程,明白司馬光具有的智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平時博覽群書所積累的。通過這些故事能讓學生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以學情作為知識拓展點。很多學生都聽說過古文的名言警句,卻不知道這些名言警句的出處。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擴展相關知識,比如“鐵杵磨成針”這句話,相信很多學生都聽過,但是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含義,教師可以向學生分享原文,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促使學生充分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在含義,同時深刻感受到李白讀書的決心。另外在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小古文100篇》,這本書內容淺顯,便于學生理解。在學生有一定基礎以后就可以向學生推薦含義較深的文言文,如四大名著這些文言文和白話文摻半的書籍。當學生文言文基礎積累到一定程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古文寫作,為學生拓展學習搭建平臺。
綜上所述,由于小學生理解古文具有一定的難度,給小學開展文言文教學帶來了挑戰,為此教師需要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制訂多元化教學方案,通過朗讀示范、標準發音,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故事情節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還可利用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之間的對比以及注釋、語境等提高學生總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拓展古文知識,重視學生的積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促使學生自主接受和研究文言文知識,為今后古文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泓.語言建構與運用視角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策略探究[J].語文建設,2021(12).
[2]黃雪梅.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故事”還原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1).
[3]韓吉旺.關注課后練習,為文言文教學把脈定向[J].語文建設,2020(22).
[4]湯曉龍.以激趣為目的進行小學文言文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20(36).
[5]曹秋華.部編本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探討[J].教師教育論壇,2020(6).
[6]鄧燕.小學“微型文言文”教學的讀·想·拓[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1).
作者簡介:田歌,女,1987年生,山東淄博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