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度推進,目前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江蘇地區已經推廣和使用了一學年。在新版教材使用過程中發現了很多亮點,也遇到了一些瓶頸需要進一步突破。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需要從整體規劃方面做好課程目標定位,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更要與學生學情有機結合,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有效彰顯立德樹人理念。
【關鍵詞】高中語文;立德樹人;課程;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7-074-03
【本文著錄格式】狄潛.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部編版高中語文課程與教學變革研究[J].課外語文,2022,21(07):74-76.
從2020年秋季開始,江蘇地區新一屆高一學生開始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更好地與新課標接軌,適應新高考改革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語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新教材在內容上呈現出很多新特色,但并不是顛覆原有教材和教法,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更好地守正創新,一起探索高中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深度變革。
翻開新教材,其中很多內容都是新的,整體結構比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把握新教材的特點。
(一)人文主題立意高
部編版新教材是教育部契合中央要求提出的“立德樹人”理念,指引專家教學組對現有教材進行整體規劃、有機滲透,并有機吸納一些新文本,在此基礎上整合而成的一本統編新教材。新教材的人文主題選取面比較廣,整體立意定位非常高。在文本數量上用心斟酌,在內容方面很好地落實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要求。統編新教材選擇的文章在理念結構、課文選題、內容設計、文采及結構等方面都新穎別致,對教師駕馭教材能力要求非常高。
(二)古文現代文混編
統編新教材在設計上古文內容明顯增加,與當前弘揚傳統文化的主旋律相符,古文呈現打破了古文單元匯編,向與現代文混編有效邁進,降低古文學習的枯燥感。以必修上冊的第六單元為例,有荀子的《勸學》、韓愈的《師說》、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魯迅的《拿來主義》、黑塞的《讀書:目的和前提》等多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每篇文章都反映了“學習之道”,從古至今,從國內延伸至國外,引領學生更好地學會勤奮、借鑒,具備好學風,開闊學生視野,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豐富自我。
(三)凸顯“任務群”設計
“任務群”設計在蘇教版教材中已有體現,很多教師也都有這方面的教學意識,在部編版教材中這點體現得更加鮮明。例如,開篇第一單元就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聞一多的《紅燭》、鐵凝的《哦,香雪》、雪萊的《致云雀》等。圍繞“青春”主題,中外文本有機組合,很好地凸顯了任務群學習的核心,使學生可以思辨青春的價值,探索如何為奔放青春而努力進取。在這個單元引入了優秀外國作品,更好地從世界語言文化的視角,讓學生學習語言,接受美學熏陶,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四)關注學生能力發展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在設計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教學立足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帶動學生思維、審美、文化等多項能力有序發展。著眼于文本層面,考查學生的能力基礎,要有效喚醒學生的課堂意識,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從記憶性學習向理解性思辨有效轉變。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引領學生開展辯證性學習,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和交流,以更好地推動學生自主思考、綜合運用,讓學生學會運用閱讀寫作,解決生活問題。
部編版新教材的推廣與使用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立德樹人全面推進的必然趨勢。為配合新高考改革,必須同步進行教法的研究,這不是全盤否定以往的教學方式,也不是生硬地接受新教材,而是需要結合立德樹人理念對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做好有效的目標定位,再對教法進行摸索和實踐。
當前正處于民族文化復興、人才結構優化和教育改革遍地開花的關鍵時期。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的一門核心學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要為高素質、復合型、預備人才培養而奠定基礎。
(一)高中語文教學要培養高素質人才
時至今日,人們對高素質人才的衡量標準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職場中不同崗位對人才的綜合素養都有細致性要求。社會各界對高素質人才的衡量也有一些共性要求。首先,要有遠大的志向。學貴立志,“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人的志向表現在對人格修養的追求,也包含做人、做事的目標追求。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樹立高遠志向,為其終身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其次,要有情。“情”指豐富而細膩的感情,這是學生自我需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情”也指情懷,是一種博愛、熱忱、向上的情懷,是學生身上家國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體現。再次,要有豐富的見識。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記憶,而是要獨立思考,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提煉出深刻透辟的觀點和主張。有見識的人才能分主次、辨是非、知美丑、明善惡。最后,要知行合一。要把遠大的志向、廣博的情懷和真知灼見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融為學生身體、思維、行動的具體體現。
(二)高中語文教學要培養復合型人才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閱讀、寫作等訓練,不單為本課程而準備,更能推動學生在多個學科更好地探究發現。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都有所涉獵,對學者的人文情懷和崇高追求產生共情,關注社會前沿動態,理解自然科學的常識等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等文本的引入,都很好地映射了這一目標。復合型人才培養要為學生進行學習應用有效奠基,指引學生進行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綜合實踐,為學生未來更好地發展儲備能量。
(三)高中語文教學要培養預備人才
“凡事預則立”,語文教學更是如此。在新高考改革指引下,對學生綜合能力考查愈加全面,從高一入學開始教師要指引學生學會為升學和繼續接受高層次學習而準備,為學生進入高等學府有效奠基。預備人才的培養要為學生終身發展而準備,進入大學需要學生具有優秀的學習成績,更要求學生在科研、合作、交流、探究中有效融入,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持之以恒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合作進取意識,這些能力從高中階段就要有效關注并逐步去培養。高中語文的學習要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養成,為學生進行社會層面的適應性學習和為人處世而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審美趣味,為學生未來的炫彩人生而奠基。
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定位恰恰是立德樹人、治學求知和終身發展的有機結合,語文教學要為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而服務,要關注學生的長遠耐久性成長,助推學生能站到更加廣闊的平臺上成就自我,滿足社會對人才的發展需求,彰顯更為全面的立德樹人理念。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來組織單元學習的。其中的人文主題是播種于學生心底的“信念種子”,它與新時代高中學生人格和精神成長的需要相契合,引領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具備責任擔當,激活學生的文化自信。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是將種子的成長與外部學習環境有機融合,讓學生去經歷閱讀、汲取、成長、思考、突破、創新等多個過程,使學生成為更加樂觀的個體。在部編版教材呈現的基礎上,如何借助教師的“精耕細作”使其“飽滿綻放”,成為教師思索的重點。
(一)堅持互動教學,構建良好學習氛圍
新高考改革下,語文語篇整體解讀難度大大提升。從傳統模式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過渡到現在情境學習、學問思辨相融合、思維導圖細節串聯等。學生要應對的學習任務愈加多種多樣,學習難度大大提升,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退縮心理。教師要走進學生,與學生開展有效的互動,堅持教師講解引導,尊重學生自身主體性價值,讓學生及時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訴求。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與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互動,將新課程“以學定教”的理念有效落實。
關注學生對文本知識掌握情況,要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優化教學設計。尤其是針對學生遇到的一些問題,首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讓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嘗試解決問題。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探究過程,給予有效的方法指導,引領學生突破發展性問題,獲得更高的成就體驗。其次,教師再重點講授一些比較困難的綜合性問題,以有效的師生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更好地尊重了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價值,教師的引導可以起到很好的點撥價值,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
(二)重視閱讀的實施、推進和評價落實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手段。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開展大量閱讀。除了單一文本的閱讀外,要有效落實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等。尤其是在整本書閱讀的推進過程中,教師要淡化對學生的指導意識,引領學生自主投入文本閱讀中去,更好地品味和發現。引導學生反復讀精彩段落,引領學生進行對話討論,增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意識。
在閱讀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同步引入量化評價方式。通過閱讀評價的落實,更好地診斷學生閱讀參與情況,形成對學生閱讀的個體評價和整體評價,方便教師進行技能方面的指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量,顯著提升閱讀技能。大量閱讀包含了自主性閱讀,讓學生瀏覽一些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科學等相關的書籍。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開展有效的學習交流,更好地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
(三)擴大教學資源服務學生學習發展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已有的授課經驗可以為教學落實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在教學新語篇時,要進一步擴大教學資源儲備。首先,結合新教材出現的經典文本,教師要能熟讀中外與作品對應的一些文學作品賞析和名家評述等,更加嫻熟并貼近學生的認知需求,調用自身知識儲備。其次,教師要能熟讀與中學語文教學相關的美學、哲學著作。如王國維、錢鍾書、馮友蘭、錢穆、朱光潛等作家的經典作品,對提升教師的美學認知,豐富哲學研究視角,從美學哲學角度解讀文學作品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最后,教師要進一步研讀語文教育名家的一些著作,如葉圣陶、夏丏尊、周有光、王力、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等教育名家的一些著作,對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很好的作用。
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網絡資源獲得更加快捷的教研支持。例如,中國教研網、教育部官網、教育部基礎教材發展中心、預課網等很多優質網站,對擴大教研視角,幫助教師儲備教育資源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重視創作實踐,給予學生成長動力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思維活躍,進取意識強。學生對基本的學習方法已經有效掌握。教師必須重視提供平臺,讓學生積極進行創作實踐。例如,部編版教材中出現了“家鄉文化生活”這一特色單元,主要讓學生記錄家鄉的人和物,針對家鄉文化生活現狀開展調查,積極參與家鄉文化建設,指引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在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更好地打造特色課程,讓學生開展廣泛社會實踐。
立足校內,讓學生參與一些校園文化建設,如校園的墻面文化等的布局,還有學生藝術節、交流活動、展示活動、比賽活動、問答活動等,都是讓學生開展創作實踐的重要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積淀素養,發展能力。輻射城區,可以讓學生走進當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文物紀念館、文化展覽館、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等進行特色實踐,并舉辦豐富的創作實踐和展示活動,給予學生更加強勁的成長動力。
總之,部編版教材使用對江蘇地區而言是一項新嘗試,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研學一體的心態。進一步優化目標定位,面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將教學與教師培訓、自主學習、社會綜合實踐有機結合,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推動課程實施和教學管理更好地落地實踐。
參考文獻
[1]蔣建軍. 高中語文開展專題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9(20).
[2]李煜暉,李倩.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程設計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9 (3).
[3]王青娟. 由新課程標準把脈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新趨勢[J].中外交流,2019(30).
作者簡介:狄潛,女,1981年生,江蘇溧陽人,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